丹尼斯先生 wrote:
BOT投資交通運輸還沒有看到政府不用出錢的例子.
高雄捷運就是個例子.......
這條捷運也是號稱BOT,但是政府出資達83%.
...(恕刪)
我說的是:這是一個BOT計劃,請問如何嚴重影響將來的市政預算?
用高捷例子不太洽當,兩者規模差太多,近兩千億的案子,去那找民間資金?
當然政府會負較多的建設資金。這種案子找BOT目的在於委外營運,看重民間的經營積效。
(當然也有可能是圖利廠商的藉口)。
回頭看新竹的PRT,都說了是試辦。會選PRT也是因為其運輸量可大可小(應該說小還可以再小),所以營運成本可以彈性調整。
一個六十幾億的BOT建設,只要民間廠商覺得可行,政府應不用出到一半。BOT又是委外經營,其盈虧自然是經營者自負。政府要負的風險是可以控制在初期的建設投資(這裡應會有一部份中央買單)。我以我才會說:
如何嚴重影響將來的市政預算?
丹尼斯先生 wrote:
針對如何嚴重影響新竹財政我已經說明過了
你說民間覺得有利可圖,新竹市政府對此建設可能是零出資,
那就請你幫大家說明一下,要怎麼估算投資60億,開始後要負責營運折舊.
只服務光復路沿線的居民,還要有利可圖的可能性.
讓新竹版的大家看一看.
或許你的計算合理的話會讓市府拿去向中央政府說明喔...
我不是原 po 者,只是看到這個議題發表一下意見。
有沒有利可圖,可以用北捷做例子,大家都認為北捷賺錢而高捷賠錢,但是事實上北捷是大賠錢的 :
「人擠人還賠錢」 北捷年虧4億7千萬
北捷的 "利" 從何而來,除了新聞中的廣告副業之外,最大的獲利就是 "站區" 的開發,簡單講就是此版最常講的炒地皮。看看北捷的許多站都是與建商 "聯合開發",這種 "利" 對民間投資的吸引力夠不夠大 ? 大家可以想想此種模式可不可以透用在新竹這個 PRT 的規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