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輕軌路網計畫 預算三百億

cckm wrote:
一年一百萬旅客,換...(恕刪)


上個世紀, 日本一堆軌道, 到了中期評估經營條件後, 提出廢線計劃

參考: 赤字83線

建議意見書之中,選定標準如下:

~~營業里程小於100公里,沿線人口稀少者。

~~定期旅客的單程運量低於3000人次、貨運量一天低於600公噸。

~~有其他運輸工具競爭,導致客貨運運量減少者。

定期每日少於三千人以下在日本視為賠錢要務實的轉型

雖然後面不是所有83條鐵道廢線, 但大多數路線改為公車營運降低成本, 當然廢除前一年定會吸引鐵道迷等來回溫, 迴光返照一番



台鐵要是只靠這幾條觀光線早垮了, 還不是拿全島幹線營收去攤, 總要有個營收主力幫忙貼不賺錢, 只是所有支線裏虧的較少也棒, 所以台鐵奉交通部命研究差異票價, 個人看未來就是加價居多, 如同電業法通過後部長宣稱以後可以選擇不同的"電力服務方案"般的文謅謅, 不就是未來加電錢的同義詞

公共運輸不能永遠低價賀陳旦指示檢討台鐵票價| 綜合| 要聞|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360291_green]

對了, 台鐵還有貨運業務, 服務旅客部份這些東南亞移工的票箱收入貢獻不少, 只靠本國客更慘, 所以才有九站增設東南亞語服務, 新竹也有的樣子, 高鐵就沒聽過, 加上常年控制精簡人力精省成本, 號稱去年開始小賺, 17年賠錢路, 不過年底抗爭搞得要再增加人力就是成本開支

有些人愛軌道愛的要死想蓋就蓋吧, 反正竹市還有舉債空間, 潛藏地方退撫負債缺口慢慢少少還就好了, 全台一縣一輕軌, 一鄉里一車站, 超英趕美前瞻了, 反正賠死了就丟回去, 大不了哪天撐不住就廢線吧, 重演就好了, 軌道拆一拆還可以變賣

但蓋了別亂加我的房地稅補貼輕軌, 要加請向最能受益延線房價大漲的店商住家收取

而台中市豪氣調漲地價稅補市庫, 因重劃區特別多, 重劃配地後某些千坪地主一舉增加五六倍稅額哀哀叫, 但相對的市庫增加不無小補才能作更多建設補貼是吧, 所以林市長在台中到現在還沒買房是嗎? 是的話這些稅負加不到他耶

帥哥市長去參訪的北九州小倉線1985年開始營運同年底就一千萬人達成, 換算後每日就是平均快三萬人搭乘, 快九公里路線每年固定營運成本費用也大約八億台幣多, 維持到現在每年還是淨損, 北九州市大多數會每年固定補貼九千多萬到一億多日圓, 北九州市才約一百萬人, 2015的市政收入近二千億台幣實力雄厚, 2012三月下旬破三億人, 營運超過27個年頭, 平均後運量還挺固定的基本三萬人每日, 一輕軌系統的最小日運量要維持五千人來著?

議政府市破產高架輕軌營運費用維持每年也大約十一億台幣, 也許是因為用到西門子的膠輪輕軌列車成本高, 我們可以用台車精省.....

=====
.....事實上,台北市跟新北市為了環狀線中環段(第一階段)已經開始有些爭執,因為這條捷運線通車後,它的現金流量預期會是負的,但這筆虧損到底要由誰負責?」也就是說,柯市長擔心的甚至是負的自償率,也就營運收入根本無法支應營運與維修成本,更不用談攤還興建成本.....
===

...台灣車輛的目標市場包括四鐵(台鐵、捷運、高鐵、輕軌)的新造車、維修車及更新車,初期以承攬台鐵新造車及捷運電聯車之工業合作為主,中期以承攬捷運新造車為主,長期則以高鐵新造車為目標,相信藉由這一家公司的成立,可帶動國內軌道關聯產業的發展,逐步建立國內軌道車輛工業。....

看來台車在本島生意作不完了已經進入中期階段, 全台在中央牽線下未來創造不少需求--承攬一票新造車
離題了, 六家線160萬是上下車合計.
如果從歷年的運量來看102年後就不再成長了
原因為何,或許可以深思一下.
以大叔我為例.
住家離內灣線不到1KM,
但除了開通的前兩年有搭過幾次嘗鮮外.
就再也沒坐過了.
主要原因還是成本的考量.
成本包括金錢,時間,力氣等.
以內灣為例.坐一趟火車要花約1個半小時.
開車走68快.30分鐘就到了~
那我為何要坐火車?
今天大新竹輕軌路網也是一樣.
除非輕軌直接蓋在光復路上.
完全縮減汽機車的路權~
逼得大家只能坐輕軌.
不然我幹嘛搭啊~





freds wrote:
離題了, 六家線160...(恕刪)


"以內灣為例.坐一趟火車要花約1個半小時.
開車走68快.30分鐘就到了~"

一個半小時=30分鐘,
一個小時半=90分鐘,
請問你是哪個呢?
你是從哪裡坐到哪裡呢
如果是30分鐘跟開車一樣也是30分鐘,為何要開車呢?
該不會你是把汽車停車高鐵站旁邊的軌道下方可以遮風避雨停免費的(但可能會被開罰單).
不然如果一樣是30分鐘,回程時間也有車坐,我想應該會搭火車就好,不用給停車費或是擔心被開罰單.


台灣的汽車售價遠高於先進國家,開車與停車成本遠低於先進國家(美國除外)
加上機車的管制無比鬆散(停車、排氣、牌照)
這些趨勢沒改變前
除了台北以外沒有一個地方有能力營運高門檻的大眾運輸

惟一的辦法是
開放汽車市場把汽車價格拉低
然後把燃料費率和過路費拉高
專款專用在新的軌道建設

但是一定沒有人敢作
freds wrote:
離題了, 六家線160...(恕刪)


是的進出站人次是進出站人次, 跟日均發生運量是有別的, 日均運量記得是比方當月進站加出站後除以當月天數, 總不能把進出站人次加總後直接當運量看

105年六家線僅81萬多人搭乘, 等於一天才二千五百人不到, 區間電聯車一輛大約可載180餘人[還不是以最擁擠來看], 假定每班二輛出車, 若一天二十班, 等於全天所有班次的出車還有三分之二填不滿, 要是一小時出二班, 一天四十班, 那運量就是載小貓量, 出愈多賠愈多

還有運量多, 但用作功德方式賣票後面愈難也耗時愈久攤平


freds wrote:
離題了, 六家線160萬是上下車合計.

是六家"站"上下車(進出車站)合計。
統計六家線話,會用旅人次計算。

freds wrote:
如果從歷年的運量來看102年後就不再成長了
原因為何,或許可以深思一下.

六家線在103年前後突然爆量達短期高峰後小回檔很正常。六家線也才開通6年,現說"不再成長"是太武斷了。
無論如何,6年達近百萬的旅人次的成績,應該己遠超過剛開始很多人說"開車到高鐵十幾分鐘,搭六家線要二十多分鐘,誰要搭?"的預期。

freds wrote:
以大叔我為例.
住家離內灣線不到1KM,
但除了開通的前兩年有搭過幾次嘗鮮外.
就再也沒坐過了.
主要原因還是成本的考量....(恕刪)

內灣線旅客量是六家線的三倍喔!
不管火車還是捷運(化)都不會完全取代開車或公車。
永遠有人喜開車,有人要搭大眾運輸。而軌道運輸再怎麼成網還是不可能所有的馬路都有軌道,公車永遠有其市場。
有堅持要開車的大叔就會有愛搭內灣線的辣妹。抱歉,字就暫打到這,我要去看辣妹了
小客5509 wrote:
是的進出站人次是進...(恕刪)


說到當年的竹竹苗輕軌, 規劃認知的日運量嚇死人, 僅新竹到竹北等主力線正式營運一天可達14萬三千多人願意搭乘超樂觀, 想起畢業剛出社會時, 作完單價分析表呈上級核閱後, 要求乘以三倍總價跟著水漲船高放大, 再出爐規劃報告方便爭更多預算(公司單位作的是偏獨門生意, 沒幾家能執行)頗有異曲同工

08年的規劃版當時竹竹苗加總人口不到一百五十萬,所有路線加起來的日運量可達快34萬人, 關係值4.4, 當然要說竹科等園區非設籍工作人口多也一定會搭[租屋族輸運上多半機車佔主要吧或者公司集中提供小巴載運]加上這些數額估算也是理直氣壯

還有竹竹苗輕軌多為路面跟部份高架樣子, 每公里造價均8億多; 高雄環狀輕軌每公里約6-7億多

高雄捷運投標單位認為全部營運後每日可有三十七萬人搭乘, 未改制前的高雄人口約150萬初頭, 關係值約4.1

膨漲運量....

高雄捷運按照目前財報以公司型態管理四十餘公里路線, 固定員工就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不含外包; 若當時竹竹苗主力線大約50公里來看員工養個三五百人跑不掉


eastliu wrote:
台灣的汽車售價遠高於先進國家,開車與停車成本遠低於先進國家(美國除外)

看不懂!汽車價格不就佔開車成本很重的比例嗎?

eastliu wrote:
除了台北以外沒有一個地方有能力營運高門檻的大眾運輸

輕軌不算是高門檻的大眾運輸。
它的發展就是以降低一般軌道運輸建置和營運成本為目的。
小客5509 wrote:
說到當年的竹竹苗輕軌, 規劃認知的日運量嚇死人...(恕刪)

若開一條以園區為核心的軌道大眾運輸。
園區工作人口有15萬,以一天一萬人會搭這條大眾運輸上下班估計,會不會太誇張?(這些人都不是老人,學生的優侍人口)
一萬人上下班,就是兩萬旅人次(其它的旅客就暫不把他們當人好了),這樣的輕軌不值得蓋嗎?(輕軌喔,不是中重運量捷運)

當初六家線被看衰的原因之一就是沒進園區,所以六家線計劃中的效益,並沒有經濟效益的評估。
但六家線還是台鐵支線旅人次的第二名(第一名也相關,是內灣線)
進園區的輕軌,加上好的接駁規劃,不用那麼武斷經營不下去。
而且園區屬於中央,除非園區沒有經濟效益了,就算市府沒能力負擔虧損,中央也不會任由它破產或停開。
這樣說夠明白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