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yearhuang wrote:
若開一條以園區為核...(恕刪)
為了一萬人的搭乘需求蓋軌道, 韓國議政府市的高架破產輕軌營運開張就是一萬人每日慢慢爬, 爬了四年半不支倒地, 初樂觀認為營運開張就有近七八萬人每日搶搭, 而損益平衡要十一萬八千人每日搭乘
然後撐不住就還給國家, 國家除了台鐵, 高鐵[背後主力是官股, BOT已經死亡], 還要撐養一堆屆時重虧的地方軌道, 個人是認為還是會有所取捨啦,
跨全島等級的公共軌道運輸一定是優先確保, 至少是全島等級運量, 至於因為有竹科等級產值且老牌等理由所以中央定會死撐賴活者, 那其他由中央承接的地方輕軌只因沒有產值等就該被當棄嬰? 其他地方縣市鄉民是三等公民? 只能關門不用搭? 定會抗議要求全擔不能有例外特權, 與其如此不如全放最公平, 廢線轉型
一萬人的輕軌運量票收爬行是要如何攤還建設成本, 日常基本維持還有後續更新? 要爬多久損益二平? 或者市政府每年編預算補貼個幾億連續十幾年?
高捷號稱今年開始二平據聞是不考慮折舊等因素, 當然要加入其他營收幫忙, 還要玩財務操作減資再增資等; 若不考慮折舊與其他營收, 單靠運量是要每日二十萬人撐起四十公里路線,
但若是加入折舊因素不加其他營收(?), 損益二平運量要每日四十萬人, 以過去每年約快八千人運量增長, 從今年起算大約還要28年達標~~~
未來新竹輕軌總要有調度場跟維修機廠, 若是在竹市設置那就只剩千甲二十張犁一帶應該還有地可變更地目; 像是高捷三座機修場地大部份拿去改置成文創園區, 餐飲婚宴會館以及大型購物娛樂中心招商兼收租作其他收入, 也許未來新竹輕軌也可比照補貼
但老話這些業外收入不太可能當營收主力, 還是要靠運量不斷增長, 除非像是美國迪士尼園區的單軌電車靠的是入園票主力不用另外收(?), 當然香港日本要收錢
相較之下, 孵了快二十年的機捷當初設定的開張每日運量就保守多了, 至少沒有高捷與當初竹竹苗輕軌膨風, 初規劃全長四五十餘公里, 跨過北市跟當時未改制的北縣跟桃園縣, 即使在二十年前這三個行政區加起來也五六百萬人口, 但如以101年與109年間營運也就是今年, 初設定的含直達車加普通車, 每日約要有十四萬人搭乘; 然而正式開張收半票營運每日也僅從六萬二千多人爬起, 還不知四月二日到月底止全票收費後日均運量是下降還是不受影響繼續往上, 看來機捷公司對這部份尚無更新消息, 要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