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堅說,竹市的公車班次不夠集中,常會誤點,而司機的駕駛習慣又決定搭車的舒適度,因此民眾公車使用率很低。竹市地狹人稠,若藉由輕軌當載具,可有效紓解住宅區與市中心交通,並帶動周邊土地發展。另外,輕軌橋墩只有2至3米,可利用分隔島空間,採高架化專用路權,將避開土地徵收的問題。
市長又在美化數據了,100萬人,但沿線方圓1公里公尺的人口,可能不到20萬
5所大學,只有2所會用的到
市長想要輕軌,只是希望它"代表進步城市的象徵",並沒法解決交通
市長自己都說了"竹市地狹人稠",除非是像雙北能作在地下,不然根本進不了市區,也無法型成路網
作高架,但能作的路有限
chiashin wrote:
問題討論很多了啊,例如做台鐵高架化,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不會反對。
我反對喔!只是連門都沒有的東西,我是懶得談它而己。
要立體化就是進人地下,高架對沿線景觀衝撃大,噪咅對沿線的住戶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
高架後有什麼效益?上方無法發展,下方又有基柱,更難活化使用。
而立體化目的不就是要縫合前後站的發展嗎?看一下下面地圖,車站附近鐵道己經縫了多少針了。
還不夠嗎?這或許是新竹市府有評估過,卻沒提出的原因吧。
地下化,受益最大的就是車站後方那一片空地(圖中藍色那一塊)。如果變成高架,那一塊的地價先砍1/3再說。
未見效益,先受其害!
對如移動方城的沿線住戶,地下化如果是上天堂,那高架猶如下地獄,情何以堪。(我不是住鐵路沿線,不是為自己說話喔)
新竹的發展佷令另類,因為大學和竹科的關係,後車站的東區發展並沒有受太大的影響(東區面積不到全市1/3,人口卻有1/2)。
轉運站都在後站了,高樓發展也是超過其它區,要說縫合前後站,不如說縫合後前站

如果現在不能地下化,現在的跨鐵路平台或可當做過渡期方案,保留將來地下化的可能。
chiashin wrote:
發展電動公車,把路網做密,班次變多,也可以考慮
一台公車約500萬,花5億就可以買100輛了
以後每年再花幾億作補貼,300億足夠用好幾十年
好處是公車路線的覆蓋率遠高於環狀輕軌
如果全台一體適用,台灣就列入零軌國家,我沒意見。
不要新竹拚命賺錢給別人吃肉,卻要求新竹人只能啃骨頭。

我想退休 wrote:
市長又在美化數據了,100萬人,但沿線方圓1公里公尺的人口,可能不到20萬
興建中的淡海輕軌,幾年前去這個新市鎮時,基本就是荒煙蔓草,
而另一個新市鎮-林口,當年機捷興建前,人口連六萬都不到,
現在則是民視.TVBS,全台最大的OUTLET都陸續要進駐,
廢省前,新竹好歹也算是個二線城市,但現在說到軌道運輸,
不跟直轄市比,估計連三線城市的中壢都比不上,
建設與發展向來是相輔相成的,
尤其是交通建設一定要跑在城市發展之前,
所以是新竹人稅繳的不如人?還是新竹人命賤不該有建設?

赴政院拜會 林智堅盼中央全額補助新竹輕軌
新頭殼newtalk | 謝莉慧 台北市報導
發布 2017.04.26 | 19:50

新竹市政府訂定的「大新竹輕軌路網」初步路線。
---------------------------------------------------------
這是市長昨日拜會政院時所示的路線,
跟前朝當年趕在選前推出的路線已經少許變化,
其中光復路進市區這段會延至馬階醫院後才轉進水源路,
銜接建功一路,忠孝路等後續路線至新竹舊城區.
這個路線會比原先走公道五,(為了那棵燈籠?)
會經過更多的大型社區及人口稠密區,
對疏解光復路的車流,當有不小的助益.
其實不論藍綠,對興建輕軌皆有共識,
唯一不同只是行經路線的約略不同,
新竹市民望治已久,今天難得中央給機會,
看起來也不像選前急就章的騙票政見,
對生於廝長於廝的新竹人.
難道不期待這個老城市能有番新氣象?
新竹市長林智堅本(4)月中率團訪日,五天四夜「鐵人團」走訪北九州市、岡山市及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聞名的直島、豐島、犬島。他表示,新竹市一年創稅1100億,市民值得,也應該擁有更優質的建設,盼藉日本經驗推動新竹輕軌、大車站計畫、新竹棒球場重建等建設,擘劃新竹市未來50年至1百年的樣貌。
由於前瞻基礎建設執行在即,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為了想得更清楚、做得更好」,此行訪日著重「交通建設」請益,分別體驗北九州市「跨座式高架輕軌」、岡山市「路面電氣輕軌」及岡山車站「東、西連通系統」。
針對新竹輕軌,林智堅表示,「準時、安全、舒適」是輕軌的三大特色,不僅能創造交通、產業、觀光等多面向效益,更是都市發展、城市樣貌改變的新契機,並強調未來將配合輕軌完成,同步盤整新竹市公共運輸路網,改變民眾依賴私人運具的習慣。
林智堅具體指出,「跨座式高架輕軌」利用安全島架設橋墩,不會衍生土地徵收的問題,且占用路幅空間小,加上擁有專用路權,安全性極高,相當值得學習;至於岡山「路面電車」擅於結合城市觀光與車廂廣告,創造業外營收,包括「貓站長」、「岡電博物館」都吸引不少鐵道迷專程走訪,也值得新竹市效法。
此外,林智堅提出「大車站計畫」,主張在不影響國定古蹟新竹車站及台鐵現有軌道前提下,興建「跨站平台」,以縫合前後站發展落差,林智堅此行也實際走訪姊妹市岡山車站,瞭解「東、西連絡通道」對東、西口發展的影響。
林智堅強調,在台鐵既有軌道上建置「跨站平台」,不僅無土地徵收問題,透過引進百貨、飯店、娛樂等商業活動,還能滿足民眾生活所需,對比鐵路高架或地下化動輒200億以上經費,是成本低、經濟效益高、施工時程短的優先選擇,另外也將同步修復百年新竹車站,使其「風華再現」。
行程期間,市府團隊還走訪福岡巨蛋,借鏡運動產業帶動城市行銷的成功案例,參觀岡山後樂園作為「新竹公園」再生計畫之參考:保護古蹟、老樹、回復日式料亭,再造城市旅遊新亮點。
此外,參考瀨戶內海群島的美術館建築及「藝術融入在地生活」的精神,林智堅市長表示,「前瞻基礎建設」將影響城市未來50年、100年城市發展,此次「鐵人行」為前瞻基礎建設打底,市府亦將全力積極爭取中央全額補助,把握新竹市城市發展的關鍵契機,為市民爭取最大福祉。
sunyearhuang wrote:
如果全台一體適用,台灣就列入零軌國家,我沒意見。
不要新竹拚命賺錢給別人吃肉,卻要求新竹人只能啃骨頭。
1.唉! 台灣就這麼點大,還要分來分去,說別人吃肉,我啃骨頭?
2.輕軌就是吃肉??? 我認為適合的建設才是吃肉!
如果沒發會效益,又成為財政負擔,這不是吃肉,而是啃我們的肉
3.台灣財政不佳,蚊子館一堆,和高捷沒發揮預期效益的經驗
要興建輕軌,建議先做仔細的評估
不是像現在這樣,路線都不清楚,就準備花300億興建
如果300億不夠呢?還要追加預算?
如果300億太多呢?到時隨便亂花(例如買些雕像),把預算消耗完?
過去幾年流行「程序正義」這句話,請問這樣編預算,符合程序正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