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輕軌路網計畫 預算三百億


sunyearhuang wrote:
我的意思不就是,不...(恕刪)


最近在FB或新聞上有關輕軌的評論,負面報導大多是不堪負擔成本
根據觀察,這些作者和朋友大部分是台北或高雄人

這些朋友或投書讀者或許是搭乘著準點,舒適的捷運中發出的感慨...."物以稀為貴,大家蓋了就不稀奇了" 不用懷疑,其中一文真的用了這個詞,所以其他鄉下地方就別蓋了吧,浪費錢

小堅是對的,堅持下去,新竹的權益要自己爭取

小堅對輕軌的看法也很正確,準點,是大眾交通系統中很重要的要因,新竹的公車如果能不讓民眾在烈日下,在風沙中吃土30分鐘以上,那我們當然樂意搭乘,但是,尖峰時間可能嗎?

總之,新竹需要建設,支持市長



在這個版上,反對新竹輕軌捷運的理由大概就是兩點,一個是運量,一個是認為新竹市政府養不起,然後在這兩點上一直迴圈。

所以針對這兩點,為了避免有些人一直重複同樣的論點,請看整理的資料,如果有人一直重複這兩個問題,可以直接看這兩篇整理的文章,先看運量部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竹輕軌計畫』 -- 運量探討

許多反對者以運量來作為理由,這裡來分析一下規劃中經過的點,先不管竹北光明六路那個路線。

根據交通部統計,六家高鐵站,105年全年度上下車人數993萬人,平均每日2.7萬人。(參考:被低估輕視的高鐵新竹站 -- 高鐵新竹站 96年~104年旅運人數)
根據鐵路局104年的資料,新竹站全年上下車人數總計15,624,124人,平均每日旅客大約4.2萬人次。(參考:2015 臺鐵各站旅客人數排名 所有車站)
科學園區從業人員15萬人,其中非研發人員約10萬人。(參考:科學園區從業員工統計 106年1月 )
工研院從業人員超過6000人。
清大交大師生超過三萬人。

還不包含非固定的工研院、園區的商旅人數。

光是這個倒 L 型的路線,要說養不起一條單軌高架輕軌捷運,那也真的是妄自菲薄。

法國的尼斯與史特拉斯堡人口都與新竹市差不多甚至更少,他們也都蓋了輕軌,有些人一直拿這兩個地方的觀光人數很多才養得起,根本是倒果為因,看路線就知道一開始蓋捷運是要服務當地與周邊城市的居民,而且觀光客除非是自助旅行才會去搭捷運,跟團的自然有專車。就算是後來也有觀光客搭乘,該捷運也不是為了觀光而建的。

其實新竹市這個單軌捷運,可以不用管竹北光明六路那條線,反而就這樣從高鐵站往南倒L型經工研院、園區、清交馬偕到新竹火車站,再經過巨城往南寮,路線若能接近國泰、台大竹醫、湳雅大潤發/大魯閣(可用短程接駁),則搭車人數將更多。

其中竹科從業員工應該是最主要的客源,而且因為園區的屬性特殊,直屬中央,市府無法規劃完善的大眾運輸。竹科從業人員,外勞只有不到七千人,非外勞有十四萬人,碩士以上約五萬人,意思就是非研發人員又非外勞的人數大約九萬到十萬人,這些人是固定時間上下班的。(參考:科學園區從業員工統計 106年1月 )

因為竹科包含了竹南、銅鑼、龍潭、宜蘭與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等園區,其中新竹園區的員工數量為 130,098 人。其他竹南、銅鑼、龍潭、宜蘭與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等科學園區人數共約兩萬人左右。(參考:竹科各園區員工數 )

能不能吸引這些人轉搭高架單軌捷運?只需要一成左右每天就有約一萬人搭乘,來回就有兩萬人次,距離一般捷運的最低運量五千人次,足足多了四倍。

另外,上下班之外怎麼辦?

上下班只是固定的人數基礎,園區還有數量龐大的商旅人數,如果路線的規畫能經過人潮較多的百貨、醫院、公家機關等,就會有非上班時間的搭乘人口。

北捷非上下班時間,很多路線與路段搭乘人數也是非常少的。

所以『新竹輕軌計畫』如果路線規畫得宜,配套接駁做好,是不需要擔心客源與運量的。

另外,有關新竹市政府養不養的起捷運,那就來看各縣市的財政狀況了。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竹輕軌計畫』 -- 財政探討

不少人質疑新竹市是否 "養得起" 捷運,那就來分析一下各縣市的財政狀況。

首先先看負債,根據 各級政府105年12月份公共債務統計表 (初估決算數) ,還沒爭取前瞻之前,高雄的負債就超過所有非直轄市的縣市負債總和了,有四個直轄市負債破千億。

如果加上這次各縣市爭起前瞻的經費的自付額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他縣市爭取軌道建設情形), 這些自付額沒意外一定絕大多數轉成負債,最後這些直轄市全部都負債破千億。

反觀新竹市負債只有一百多億,就算這次的捷運200億新竹市部分(另100億是新竹縣部分)全部加上去也才三百多億,並非新竹市不能負擔。

接看來就看營運部分 "養不養得起" 的問題,這就要看各縣市的財政狀況。

2015 各縣市財政狀況評比 -- 融資需求-歲入歲出差短 顯示資料,新竹市的歲入是大於歲出的,新竹市的中央補助倒數第五(2015 各縣市財政狀況評比 -- 中央補助款 ),遠少於其他爭取捷運的直轄市動則補助三百到五百多億但仍入不敷出(只有台南市與台北市是歲入是大於歲出),而且新竹市的自籌財源比例高達54%,還高於台中、高雄、台南三個直轄市(2015 各縣市財政狀況評比 -- 自籌財源比率 ),這都顯示新竹市的財政狀況比那些爭取捷運的直轄市還要好。

從財政狀況來看,新竹市要 "養" 一條單軌的輕運量捷運並不是做不到的,而且比一些直轄市還更有能力。
有些人認為公車可以取代捷運,這是不可能的。

這次新竹市要蓋的極有可能是 "高架單軌" 的捷運,要稱輕軌也可以,輕軌是相對於重軌而言的說法,捷運更只是一種名稱,凡是能快速運輸的都可以稱為捷運。

公車無法取代高架單軌捷運的原因很簡單,公車沒有專屬路權,要在新竹市的道路畫出公車專用道也不可能,所以就算公車班次如何密集,尖峰時段一樣會塞在車陣之中,這在台北市也是一樣,台北就算有公車專用道,但是要轉彎的公車還是要行駛慢車道,一樣會塞車。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園區的路權,園區直屬中央,市政府無法規畫公車行駛園區內,而園區的免費公車也無法隨意跑市區的道路,市政府也無法管制園區的進出車輛,所以一些人不清楚情況就說市政府對園區交通甚麼都不做是錯誤的,市政府只能管道聯外交通,園區內是由園區管理局管的。

但高架單軌捷運,建造費用低,不須徵收甚麼地,又是A行路權,完全不會塞車,只要園區內的接駁做好(利用現有的園區小巴就可以),園區外市政府也做好接駁,效益一定比公車還好。

iepmis wrote: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園區的路權,園區直屬中央,市政府無法規畫公車行駛園區內,而園區的免費公車也無法隨意跑市區的道路...(恕刪)

協調好都可以做。這次輕軌不是把它拉進園區了嗎?規劃好跟園區協調,沒問題就可以實行。
其它都都同意。
iepmis wrote:
反觀新竹市負債只有一百多億,就算這次的捷運200億新竹市部分(另100億是新竹縣部分)全部加上去也才三百多億,並非新竹市不能負擔。...(恕刪)

千萬不要這麼說,林市長正全力要爭取全額補助。
萬一被林全看到你的貼文,全額補助變成全額自助,豈不糟糕(咦?都姓林,拉個關係看會不會較好說話)

其實不用太擔養不養得起的問題。大家都把輕軌跟MRT劃上等號,兩者劃上等號,其實輕軌不只運量量級,營運成本也是輕量級。
它是公車級的營運成本,怎麼沒人擔心新竹養不起公車,還拚明要加碼免費公車先跑(輕軌路線)。
或許初營運幾年會比公車貴(也貴不到那裡去,頂多兩倍),運量正常甚至比公車營成本還低。

另外有一點,我一直強調要以園區為核心(就是要考慮到園區上下班的輸運)。預訂的計劃不是繞進園區了嗎?
加上接駁配套,園區會有一定的搭乘人口。就算輕軌虧損,新竹市市府負擔不了,園區(直屬中央)不會讓它倒閉停駛的。
園區不顧裡面上班者的權益也要顧園區的面子。有國際人士來參訪,問起來是要說倒閉了嗎?
(管理局是有向廠商收保護費...不是管理費的喔,不用盡點者責任嗎?)

sunyearhuang wrote:
協調好都可以做。這...(恕刪)


協調可以有好結果,也可以完全沒有結果。特二道路與清大、交大、園區管理局、工研院協調了幾十年了,特二道路屬於園區特定區的計畫道路,所以園區管理局也必須要參一腳。

這次輕軌拉進園區,總統與行政院都說很好,園區管理局哪敢說不?看看先前蔡仁堅時代由市政府規劃的輕軌路線,就進不了園區。
養不養的起跟負債應是2回事,負債可以一年一年還

但每年都要虧損,這個是市府每年要從預算拿出來補貼,要自己負擔的吧

只有8%的市民搭公車,公車路線也愈減少了,代表搭的人真的不多

目前規劃的只有介壽路繞進園區一路再出光復路而已
這樣的路線,會讓人想搭?上下班時段接駁公車鐵定也是塞在車陣中

目前路線周遭也都開發完了,也無法從開發中獲得利益去補貼

搭高鐵的,內彎線就可以了,新竹市內也有182的高鐵接駁車

總之輕軌效益不大,但每年為此要花的錢不少

改善交通有其它方法,像大學路拓寬,最近要作的新安路調撥車道
都是花小錢,就可以很有感了
再加上未來高鐵橋下三期都通車,塞車就可改善不少了
作輕軌真的不如去作特二號道路,計劃了幾十年了,設計都好了,就只等清交大跟工研院同意而已





其實,說公車就好,不要輕軌, 說,發展私人載具就好(開特二號道路,不要輕軌),這些說法, 在美國早就發生過來,但是,後來呢?

通用汽車電車陰謀(General Motors streetcar conspiracy)是美國流傳的都市傳說。由美國政府檢察官Bradford Snell所提出。1974年Snell在美國參議院公聽會上所作的證言形成的陰謀論。

陰謀論指稱在1930年代,通用汽車、泛世通輪胎及加州標準石油等企業聯合買下了一間叫全國城市幹線(National City Lines, NCL)的運輸公司,並透過NCL逐漸買下全美各主要城市的有軌電車,然後拆除,以公共汽車取代。

接著透過減班、停駛路線、只汰舊而不換新等策略逐漸消滅全美各地的大眾運輸系統,迫使民眾沒有其它選擇,只能選擇自己駕駛私人轎車及使用高速公路,有利於通用汽車及旗下輪胎廠, 並最終演變成今日美國公共運輸系統極端落後不發達的局面。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油價飛漲、私人汽車無限擴張所帶來的交通壅塞與環境汙染等苦果使得美國人重新認識到大眾運輸的重要性,並開始反思拆除路面電車系統的必要性,許多城市開始翻新或重新引進現代化的輕軌系統,但要完全恢復從前的軌道系統預估要花上數萬億美元的代價。

台灣同樣有這種迷思, 是交通主政者都是留美的思維??? 還是台灣汽車公司有同樣壟斷市場的影響力?
台灣在日本時代, 有許多台糖的小火車路線, 當年如果保留,更新軌道及車輛, 就會有足夠的路網
還有機場捷運,其實只要 利用原有機場旁的的林口支線鐵路「桃林鐵路」, 拉到桃園機場內, 乘客就可以由機場搭到台鐵的桃園站去轉車,不必等20年,路線也不必九彎10拐
新竹市的鐵道路, 過去就是 新竹機場的貨運鐵路 , 現在填成馬路了

這是 Strasbourg 輕軌鋼鐵站, 人口比新竹還少, 只有27萬


Freiburg im Breisgau 人口21萬, 舊城區沒地方停車

所以停在郊區的 P+R, 再搭輕軌電車進城


不過Freiburg, Strasbourg這都不是雙電系的 Tram-Train系統 ,上面820樓已經說明
1.鋼構大平台 , 新竹火車站變成複合式大商場,可以賺租金+看板廣告
Amsterdam Sloterdijk 火車站的月台,也是蓋在平台上, 整體鋼構包覆, 雨再大月台也不會滑, 也不會淋到雨


2.若採取Tram-Train系統可以聯通台鐵上的軌道, 這不是像高雄的輕軌,淡水輕軌,只是單一系統,運量及流通性有局限, 但Tram-Train是可以聯通台鐵縱貫鐵路的, 可以變成台鐵的一班區間車, 運量不會是問題

3.這幾年的歐洲輕軌(路面電車)都和高鐵一樣採取無縫熔接+伸縮接頭, 其實很平穩,沒有震動,和10幾年前不同了, 開進園區是沒有震動問題的

4.讓市民放棄汽機車,轉換載具能否成功的核心,是P+R Park&Ride轉乘。可以借由輕軌電車轉乘,交通載具轉換,減少市區的汽機車, 擴大人行道的空間 .
終於知道現在到處撒錢蓋輕軌了

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煌瑯"~

台灣真的好棒棒啊~

http://www.trsc.com.tw/tea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