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藍線應該MRT一次到位的主因(補圖)

一切還不都那些所謂專家惹的禍....

因為有了高鐵站設置位子的問題...所以先建綠線而不考慮藍線

因為綠線運量會不足....所以要大量在台中建brt

接下來可見到的是中港路因為brt設置將造成的交通打結問題

請問這些專家們後續又要有何高見呢......

錯誤決策一個接著一個

還不就是打死不認錯....
CCJ1128 wrote:
再次證明 中港路不...如果中港路MRT 要負責連接山海線鐵路/國道轉運
那所有海線(從大甲到梧棲)進台中市區的人 都會經由沙鹿轉MRT進入市區
(恕刪)


跟同一類主題的另一篇,,,有人開始靠近核心問題了

說不定一開始就有一群人,希望人潮不要下子就消失在捷運沙鹿站(假如有的話)&不要消失在CCK站&不要消失在烏日區南側?

當然這麼要做的話,人車最好都留

綠線,藍線
BRT不是第一次出現
布里斯本, 首爾, 渥太華, 北京等都市都正在使用
有這麼多的案例可以參考
反而可以讓人很放心


MRT難道就沒案例可以參考 還是只參考高雄的案例

做一個交通建設會虧錢所以不做!
這是我聽過最不成理由的理由,
交通建設是要便民利民!
擔心沒錢賺而搞一個不適合且市民反對的運輸方式,
真的有在為市民考慮嗎?
交通建設虧錢不做,是一個很爛的理由
全世界交通建設沒幾個賺錢的
但虧損的金額將是天文數字,上千億以上
高捷不是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樓上的,如果您是市長,您蓋得下去?
還是蓋完後,爛攤子丟給下一任市長!

債多不愁嗎

steve0608 wrote:
交通建設虧錢不做,是...(恕刪)


那台灣塔就會賺錢嗎??
那請問馬英九就有研究什麼??

沒有啊!! 所以兩個都很爛嗎??

錯就要改, 不要等別人研究了, 好嗎?? 市長.
sjh12345 wrote:
那台灣塔就會賺錢嗎?...(恕刪)

七期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的土地在二十年前就重劃好了,可是在新市政中心確定正式動工興建之前,
可是曾經跌到一坪二十幾萬過!還有七期的地主被銀行法拍。
你說台灣塔會不會賺錢?不敢說賺多少,但是不蓋的話,
水湳經貿園區裡的分配給市府的市有地要賣是不會有好價錢的,
沒有好價錢怎麼清償從縣市合併擔來的數百億負債?

sjh12345 wrote:
那請問馬英九就有研究什麼??
沒有啊!! 所以兩個都很爛嗎??...(恕刪)

看起來現在台中市推動BRT路網就是馬團隊研究出來的最佳方案(愛台建設之一)
蔡團隊只批判BRT不好,也沒有具體承諾要以興建MRT方案代替(問張景森一定不敢開支票的)。
宋...別提了

我是很好奇
BRT的細部規劃都還沒出現以前,為何你們有這麼高的自信覺得直接興建MRT一定對?BRT一定錯?

mz3sp23 wrote:
七期新市政中心專用區...(恕刪)


請問賣地跟蓋台灣塔什麼關係?? 如果只是要賺錢, 地賣一賣就好了, 蓋什麼塔??
說了實話打了某些人一巴掌,竟然惱羞成怒舉報我的文章
沒關係,我拿掉"政治與宗教性話題",就事論事重PO一次。

我只問一句話,大家買東西的時候會不會考慮CP值?
虧錢也有"大虧"與"小虧",以及"虧的值得"跟"虧的不值得"的差別

把建立大眾運輸系統當作是社會福利的性質,是可以讓人接受的說法,
但是當市長的人,也要顧及到當家的責任,說完全不用考慮經營面的問題,
那是空口白話,市政府並不是金山銀庫,需要用錢的地方到處都是。
現在只負債五六百億,說要直接蓋MRT才好的某市議員都在罵負債累累了(口是心非?)
就算蓋地下化MRT建設經費中央全出,每個月像高雄兩億兩億的虧,台中市政府能虧多久不會倒?

不要以為有捷運公司就沒事了,臺北捷運公司不用多說,市府根本就是最大股東,盈虧都要負責,
高雄捷運興建前就與市府及銀行團簽有三方契約,一旦高捷營運困難、破產付不出利息,
市府需協助解決,否則即須編列預算收購高捷資產,償還銀行長期貸款,並承擔後續經營虧損,
造成市府財政沈重負擔,這些用的還是你我的納稅錢!這樣值得嗎?

說是該花在大眾運輸,難道造橋防洪的錢就不該花?
大台中的河川整治經費一年也花了幾十億,有人知道嗎?
蓋台灣塔又怎樣?那是水湳區段徵收專款專用的錢,只能用在那個計畫區內,
而且最主要是為了要提升土地價值,最終目的是要減輕市庫負債的!
水湳再生,蓋台灣塔和城市三館是手段,不是目的;豐原目前在推的豐富專案也是手段,不是目的。

一家子手上有一百塊,本來一人一碗陽春麵,人人都可以吃飽
結果其中有一個人說他要吃牛肉麵,結果只有他吃飽,其他人只能吃兩口麵。這樣對嗎?

這時候大概又會有人異議,那北高為何負債這麼多還可以蓋?就台中不行?

第一,北高已經當直轄市幾十年了,他們的"可負債額度"本來就比較高,
變成五都之後,並沒有修法,所以台中現在的可負債額度並沒有跟北高一樣。

第二,台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資源比其他縣市多是天經地義,沒啥好說的,
也不要以為把立法院遷來台中或是把中央政府遷來台中,這種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只是炒選舉的空頭支票罷了。

澳洲政府把首都遷到坎培拉,請問坎培拉就有跟悉尼、墨爾本一樣的發展和人口聚集嗎?並沒有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在2002年底總統大選期間將遷都作為競選口號之一,贏得中部選民的選票。
2004年說要遷都到燕岐-公州,結果呢?爭吵了近十年後,反對遷都的政黨上台了,最後只剩折衷方案。
因為遷都所影響的層面太廣了!而且即使公務機關動,已成型的金融商業中心和工作機會也不會跟著動的!

何況台灣說要遷都或分都,政治層面來說,藍天不可能放棄台北地區,綠地要遷也是選高雄台南;
再說立法院要遷移,要立法委員投票通過才可行,不是總統說遷就遷的,
用膝蓋想也知道同意票不可能過門檻!口號喊喊,騙騙無知民眾罷了。

第三,新北市跟台北市是黏在一起的,有捷運是因為北北根本就是一體,建設有擴散效應。
桃園呢?機場捷運就跟台中的綠線捷運一樣,都是要串聯高鐵站或國際機場才得以興建,
但北部縣市跟台中市關鍵性不同的,是在大眾運輸使用率,沒有蓋MRT捷運以前,
市民通勤族搭乘公車的比例就超過百分之二十,台中連十都沒有!

第四,一樣連十都沒有的高雄為何可以蓋MRT,還一次兩條?
簡單說就是臺北有高雄也要有的民粹使然,高雄根本就做了錯誤選擇,不該直接蓋MRT捷運!
棋盤狀幹道,路又寬,高雄市是最有條件先由公車路網進階到BRT路網,再由BRT到MRT的城市,
這樣才是兼顧提供大眾運輸服務與政府財政收支的作法,但是高雄沒有走這條正確的路,
反而想一步到位,結果呢?現在先不說虧損,只說使用率,根本沒有達到預期,
同樣的錢每天上千萬花在高捷兩條MRT線營運,跟十條BRT路網營運相比,能服務到的市民誰比較多?
根本原因在於高雄市民根本還沒有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路大條不塞車、車好停不收錢,誰要搭捷運?

要不要搭捷運,民眾會考慮CP值;要不要蓋捷運,政府更要考慮CP值
現在中港路藍線的大眾運輸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市公車會跟著塞在車陣中,
跟著自小客、機車、公路客運車全部卡在慢車道,花在上下客和塞車的時間太久,沒效率嘛。

但要搭的人並沒有多到像台北一樣,舉例前幾天剛通車的新莊線MRT,其上方的公車專用道,
有網友分享了空拍圖,那一刻,一張照片裡約略一公里長度,多達20幾台公車魚貫前進上下客!
臺中港路的公車載客需求量有這麼多嗎?並沒有

既然運量還沒有那麼多,要改善效率為何不先從替代方案開始實行?
新莊線MRT讓人等了十幾年才完工,那段時間裡居民跟以往一樣得花大把時間坐公車通勤,
299路公車被戲稱「餓久久」,因為上下班都得坐很久才到,輔大搭到台北火車站至少要一個小時。
這樣的情況,難道台中市民也要嚐嚐一樣的滋味?

BRT公車捷運、LRT輕軌捷運,都是興建時期短,經費較少的替代選擇。
但是這兩種都是要佔掉路面的,輕軌較貴,也不會飛上天、遁入地,
如果要花大成本上天(高架)下地(地下化),系統何必選輕軌?
何況輕軌上方還要架電力線,請問各位喜歡看到中港路上方架電線嗎?

說這麼多,也許又會有聲音說,你是不是台中人啊?住不住台中啊?
不好意思,我想我比在這邊大多數的人都有資格評論,我的血是彰化混南投,
從小就在台中土生土長,從小學到研究所都選擇在大台中就讀,現在工作也在台中市,結完婚準備生子了
這樣有沒有資格?有些話實在是懶的再說了,不出聲不代表畏戰,這裡有很多有見識的帳號,
長期以來在這邊的,很多我看都是懶的再花無謂的時間筆戰,因為一件對的事情,是不辯自明的。

你們有意見,為何不等BRT開始辦公聽會的時候去現場發表?
現在什麼細部規劃都還沒出現,一群人就指天畫地的說不妥,是怎樣?
等著看過兩星期之後還會不會有這麼多帳號繼續關心大眾運輸啦!

到現在有任何人開支票說"讓台中市蓋中港路藍線地下化MRT"嗎?沒有
反對"藍線先蓋BRT,再進階為MRT",認為"台中藍線應該MRT一次到位"的各位,你們還有誰可以期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