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tc wrote:就像BRT被中區某些份子搞到快半殘就是這種思考模式的產物== 用詞充滿威權時代刻版的意識型態...解嚴前常在政府宣傳品看到的"分離份子" "顛覆份子"...等只有極權主義的國家才會把不贊成政府的人...稱為"少數份子"以提升執政者的正當性以這種思考模式來規劃都市建設...才是災難的開始
還是要強調一開始的捷運規劃就有問題,,,,台中市現階段要做的大眾捷運建設首推東西向的市區地下鐵與市郊高架(草屯/朝陽科大/大里/中興大學/台中市區/沿中港路/東海/弘光靜宜/沙鹿),大學生多/又經大遠百新光三越,至少不會賠錢的路線。再配合1台鐵高架化後的捷運紅線(南北向北接后里中科和兩馬觀光,南接擔負高鐵轉運任務與彰化員林)2配合東西向捷運與捷運紅線重整後的班次十到三十分鐘一班的公車路線(例如可以接逢甲/中友/美術館/國中圖/大坑/烏日高鐵。。)3可以走人的人行道(人行道才是城市風景的起點),與城市通勤單車道網絡。此階段的目標在1鼓勵市民多走路,延長市民願意走路/騎單車的路程到一公里半徑。2市民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或住家五百公尺範圍內都有多條公車路線佈點。3讓台中市的大學生尤其在東西向地鐵的學校學生,回到大眾運輸的系統下。並讓大部分市民以東西向地鐵為例,試搭或感受都好,開啟大台中捷運的新時代。如此可在有限經費下,解決十年內的主要交通問題。市容也可以有效的改善。
jimcarax wrote:還是要強調一開始的捷...(恕刪) 不管路線是否會經過精華區,一條大眾運輸路線一開始營運一定會經過一段虧損期,只是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已,投資成本越高虧損期越長燒的錢越多,顧慮也會越大,要在台中這個大眾運輸還不算發達、人口密度也不算高的地方一次投入大筆經費卻只能做一兩條路線,風險過高。高雄捷運公司自己都說,就算高捷每天運量都跟世運期間一樣,帳面還是虧損。加上附屬事業群營收不如預期,高雄捷運目前除了在虧損狀態下擴大投資別無它法。單一路線沿線的聯合開發、都更、交通動線及路權調整等配套建設是一定要做才有辦法發揮最高效益。想要蓋一條MRT,但沿線的配套軟硬體建設卻尚未到位是不切實際的。同時也要讓捷運公司拓展附屬事業群投資中部的工商產業及不動產等...來補貼大眾運輸業務的虧損。這又牽扯到台中市的工商結構及消費模式,哪些類別的市場已經飽和?哪些類別的市場還有發展空間?若拓展附屬事業群投資對於小市民的產業收入會有什麼影響,這些都必須考慮在內。而整個台中市的都市計畫尤其時居住計畫以及商業投資跟捷運建設配合度如何?最後才是考量路網擴建的部份。民眾其實不太喜歡過大的改變影響到生活習慣,台中的大眾運輸以及道路交通建設要變革,只花十年是不夠的。
很好玩嗎? wrote:不管路線是否會經過精...(恕刪) 我前文的前題是分階段到位1,十年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重點是十年以後,,,,2,在適當的地方作適當的路線解決問題。營運獲利與否與開發只是附帶。只有輕重緩急之別。公部門的公共建設是解決大部分市民的問題,若說要與民興利或炒做土地開發,那也是少部分市民獲利而己。
說到逢甲.一中這兩大購物逛街必經之地若是有機會真的有捷運才能真正有效運輸人潮一中:光是停機車幾乎就掛了以前只有光南書局前面有機會現在根本大爆炸逢甲:也是大爆炸不過機車硬要塞還是可以找到摩曼頓前面.教堂前面還可以開車去過就知道非常痛苦.萬萬不可我也是很期待中港路和文心路口的捷運開通不管搭高鐵回家或台鐵回家..剛好下車就到家了.剛好住在這個路口只是要去東海或一中.逢甲還是不方便就是了
老胡都做10年了還不夠, 難不成要市長是做30年才能有良好的規劃??我看這10年來變化最多的, 大概就是7期吧, 當然其他地方也變不少, 但跟7期比真是雞肋.交通呢?? 開了幾條環外道路, 市區道路塞了10年也沒見有效改善的方法。
sjh12345 wrote : 老胡都做10年了還不夠, 難不成要市長是做30年才能有良好的規劃??我看這10年來變化最多的, 大概就是7期吧, 當然其他地方也變不少, 但跟7期比真是雞肋.交通呢?? 開了幾條環外道路, 市區道路塞了10年也沒見有效改善的方法。...(恕刪) 我投胡先生兩次了。下次不投胡先生和他的團隊了。原因是,,人行道沒做好。光這一點就想投給綠色陣營了。至少高雄人行道做很多
我也覺得為何高雄做的到而台中卻做不到市長與執政黨顏色相同卻比不過顏色不同的高雄市論愛河整治、捷運、建設、觀光、美化等台中以前都在高雄之上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高雄已遠超過台中每次去高雄都有驚豔的感覺台中的確只有七期變化大但只是大樓變多,房價變貴晚上還是暗摸摸亮的就只是酒店或motel雖居中間但離每個地方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不知道這樣到底是造褔台中市民還是造褔財團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