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6606 wrote:
久聞黑喬大盛名黑喬大...(恕刪)
K大實在是太抬舉小弟
十期周遭小弟那些微的田產在此所以可以拿出的資料較多也較有分析的底氣
其他區域涉獵不深
只能用大環境及市府跟一些朋友給的資訊來做分享
大家就姑且看之
目前來說市府在進行的土地案子水湳經貿園區 台中綠線機廠用地徵收案 13.14期重劃
這些案子對市府來說不管是預算或是人力來說都已經蠻吃緊的
加上針對都市計畫五年檢討修正的會議已於去年開完,所以原台中市都市計畫在這4年不會有啥大改變
而前台中縣的一些土地徵收案由於實價徵收及補償費從優(平均補償費成本暴增)
這兩個錢坑法案通過,使得市府會因費用爆增而無力採徵收方式開發,所以應會改為重劃方式,也許會循後期發展區模式改成自辦也未可知
原台中縣臨近台中市一帶的農業區未來勢必會納入都市計畫變更內容~~但時間點這就難以判斷
至少這四年是沒機會有大變動
QE3的影響其實會比QE1與QE2還大!
很多人都以為QE3的印鈔速度比QE1與QE2還小,因此就推動QE3影響有限,因為鈔票並不是一口氣灌進來.....
然而,就在QE3推出前,大家就常常在推測QE何時會推出?因此,Fed直接點明維持低利率到什麼時候
但,目前看來,光只是宣布維持低利率,效果似乎有限,例如美國房貸利率仍維持在相對高的水準
為此,這次QE3則點明目標,若是失業率沒有明顯下降,又或是美國經濟沒有明顯恢復,Fed就會持續印鈔!
其實等於是宣佈之前釋出的鈔票規模不但不會回收,而且每個月還會再增加400億,希望投資人更放心大膽地炒作,最好再把房價炒起來
近期,美國房價似乎有全面復甦的跡象!
只是美國房價恢復上漲,應該就能吸引那群有能力購屋的人出龍買屋,然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在美國只有營建業才能快速創造就業機會)
也就是說,光只是估算QE3本身的印鈔規模,很可能感覺不到他的威力,但如果Fed能夠成功大量的投資人進場炒作,而且不用擔心Fed會退出,肯定會引來十分驚人的資金狂潮,但Fed卻不需要真的印很大規模的鈔票
我覺得柏南客玩的QE3其本質在此:不會無謂地印狂印鈔票,卻很可能靠著投資人利己炒作精神,把美國經濟炒熱起來!
由於投資人不可能無止境炒作原油等原物料,畢竟近期黃金、原物料價格上漲並非來自美國Fed又狂印了一堆鈔票,而是投機客自己炒作
再說,原油等原物料被炒高到某種程度後,自然會壓抑需求,導致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很難維持在相對高的水準,使得經濟其實不太可能因為原油等原物料飆翻天,而帶來極高的通膨壓力
如亞洲各國會有通膨壓力,恐怕是來自於刻意硬擋匯率或低估匯率所致
為了刻意硬擋匯率或低估匯率,央行需要先狂印一堆台幣,然後再從市場上收購美元,導致台幣供給莫名其妙激增
接下來,大家可拭目以待,若央行持續一段時間硬擋匯率,那想都不用想:台幣供給肯定激增
22f wrote:
只是美國房價恢復上漲,應該就能吸引那群有能力購屋的人出龍買屋,然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在美國只有營建業才能快速創造就業機會)
...(恕刪)
老大
這種信用擴張的方式
也許真能帶領美國走出失業
帶來經濟成長
可會多久?
金融海嘯後
美國企業無不積極降低雇用勞工人數
使其自身快速達到獲利的局面
好像也沒有改變
台灣前期重要的經濟成長要素
一為人口成長帶來廉價勞動力
一為高科技發展賺取大量外匯
這兩個都已經噴出過了
這次藉由強勁的信用擴張
掩蓋經濟停滯的局面到了嗎?
可會不會像美國一樣
就算資產價格大幅上揚
就業市場還是沒有改變
況且台灣勞動力其實變得更為昂貴(保費)
那麼讓房市健康的白血球(自住客)
有辦法藉此脫胎換骨
再創房市高點嗎?
>這兩個都已經噴出過了
>這次藉由強勁的信用擴張
>掩蓋經濟停滯的局面到了嗎?
不,太多台灣人對信用擴張都有高度警戒,以至於台灣家庭償債能力反而越來越好,同時逾放比率也越來越低....
有關於這點可以看央行的報告,以客觀的數據作為佐證,而不是單憑媒體或專家學者刻意扭曲、宣染的論點....
前面講過了,除非再也沒人看空,大家都全面性的看多,否則實在無須過度憂慮台灣的經濟前景
相對地,台灣經濟規模不大,光靠經濟仍高度成長中的中國灌入一點資源(陸客觀光、陸資投資)就能維持一定的成長,說台灣會像美國必須要信貸泡沫掩蓋經濟停滯,就有點太悲觀了
不能總是將台灣這種小型經濟體想成中國、日本、美國那樣,甚至也不像南韓那種有5千萬人口的國家
應該要看看香港、新加坡,再想想台灣
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899&CtUnit=503&BaseDSD=7&mp=1
按照中央銀行金融穩定報告來看,台灣家庭負債占GDP比率雖然相對高,但年增率卻遠低於澳洲與南韓,
以長期趨勢來看,借款還本付息金額占可支配所得毛額比率持續目前相對在低檔,從2005年的高峰47%,持續降至36.4%
同時,2011年底家庭部門借款之逾放比率僅0.51%,為近10年最低水準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房價哪裡有大多數人會撐不住的情況,房價為什麼會跌?
偏偏還有一堆奇妙的專家學者天天呼籲政府要積極打房,讓家庭支出轉向消費,強調打房對經濟有正面幫助?
事實上,台灣的家庭負債已經持續下降中,反而是很多人不敢貸款買房、不敢借錢消費啊
相對地,南韓家戶負債佔可支配所得比重已從2004年的116%提升至2010年的 147%,比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初期的138%更高....
2011年南韓每位屋主的負債金額年增12.9%至6,353萬韓圜(56,570美元),同時每位屋主的負債可支配所得比由2010年的166.9%上升至172.3%
2011年南韓屋主平均每個月需繳納60萬韓圜的房貸,較2010年上升25%
南韓才是快要爆掉了
只是,南韓政府財政狀況明顯改善,才獲得信評升級,比台灣、日本都高一級
台灣、日本則是藏富於民
這就是為什麼南韓GDP年增率表面上比台灣還好,南韓內需產業營業額卻是大幅負增長,台灣內需產業營業額則是持續正成長,便利商店業更是年增率12%!
你覺得哪個對老百姓、大多數人比較好?
別再羨慕南韓了
台灣塔真的還是動工了 要花 80 億

加上 2018 花博 115 億....
只能祈禱天佑台中了吧

昨天晚上又到孫立人將軍紀念館旁邊吃飯
有一家叫"隱藏"的居酒屋
價位算有點高
但口味上是非常道地的日本味
食材用得非常高檔
昨晚的海膽 + 魚卵實在是美味到極點
店內有很多日本酒 都是原裝進口
我點了一罐惠比壽全麥啤酒
濃濃的麥香 沒有啤酒花的苦味
我女兒跟我搶著喝

還有非常多款有名的清酒
到了這邊才發現
向上路和英才路交叉口這邊有不少還不錯的餐廳
其實應該也算草悟道的尾端
只是這邊以前我從未來過就是了
這個路口還有一棟鄉林總裁行館
趁女兒在門廊玩的時候認真看了一下
鄉林的房子 或者台中的房子很流行
在一二三樓的低樓層使用等級好一點的石材
營造出一種厚重的高級感
然後在上去的樓裙有個大露台 當特別戶賣
但是再上去的樓層外表就是磁磚之類的便宜貨 高級一點的就再搞些 art deco 的東西
鄉林的房子...在石材樓層上方的樓層
非常的"樸實" 很有國宅的味道
然後低樓層石材區的收邊和膠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跟長安龍寶的房子有什麼不同
鄉林的房子也總是會有些怪設計
名字叫總裁行館....結果二樓是停車場
隱約可見停在裡面的機車

可能有錢人的習慣跟我這種窮鬼有點不一樣吧

倒是居酒屋對面 有一棟叫"大隱"的大樓
門廳一點也不低調 弄得很是氣派
但蓋在這塊園道幽靜的角落
和建案的名字還是很點題的
城市冒險真的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

西國無雙 wrote:
昨天 在一片爭議聲中
台灣塔真的還是動工了 要花 80 億
加上 2018 花博 115 億....
只能祈禱天佑台中了吧
如果你可以貸款買新房子。老胡當然也能借大錢搞建設,錢,真的太多了
克魯曼要大家為柏南克拍拍手,意思是:如果Fed能夠成功吸引大量的投資人進場炒作,只要他們不用擔心Fed會退出,肯定會引來十分驚人的資金狂潮,但Fed卻不需要真的印很大規模的鈔票,不用無謂地印狂印鈔票,卻很可能靠著投資人「利己」的炒作精神,把美國經濟炒熱起來!
克魯曼專欄/大家為柏南克拍拍手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369976.shtml
講白點,就是聯準會大致上已承諾,不會在經濟出現好轉的跡象時,就立即調高利率;在經濟確實活絡之前,聯準會將暫時按兵不動,甚至可能等到通膨明顯提升時再升息。
其背後的概念是,聯準會透露願意任由經濟奔馳一段時間,希望能夠鼓勵民間部門立即消費。潛在的購屋者可能因為通膨溫和提高,導致他們較易於償付欠債而受到鼓舞。(註:這就是之前講的;雖然當初1000萬買的房子負債800萬並不會因為通膨而直接減少,但房價漲到2000萬時,800萬的負債就顯得可以輕易償債了)
放心享受你發現的美食吧!
anabella wrote:
到舊市區交通是一大問題
光停紅燈不知道要耗掉多少時間
光想就令人卻步
在別棟樓
小弟記得 A 小姐是住黎明東街那邊的樣子
要去舊市區 走中港路是很爛的選擇
就如同 A 小姐所述
紅燈一堆停到爽

小弟建議您
可以選擇先走到忠明南路和民生路交叉口
然後順著民生路往東進舊市區
雖然只是條小巷
但車流量很小 幾乎沒有紅綠燈
很輕鬆就可以到達舊市區
更南邊一點的建國路也是個好選擇
路大條 紅燈又少
但大慶平交道那邊容易塞車是缺點
從這兩條路東西向橫渡台中市
你會發現中港路 公益路 市政路 五權西路這些主幹道都是很爛的選擇
而且除了中港路之外 其他的幹道都沒有跟舊市區的道路連結
因為台中市的重劃區和舊城區的軸向並不一樣
供您參考 希望您也能來享受舊市區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