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y1111 wrote:壓力測試點一定會再號...(恕刪) BRT畢竟有專用車道,行駛時間不會受中港路的路況影響,而且路口本來紅綠燈的時相就是變來變去,今天只是配合六分鐘通過一次的BRT,做出延長或縮短的調整,要說有什麼衝擊我實在想不出來。BRT到站都要固定停下來上下客的,不可能為了讓BRT通過而一路開綠燈,完全沒必要。
重點在縮短那些垂直台灣大道的道路綠燈時間優先號誌要控制車子前面幾個block or 路口?舉例: 如果美村路已經綠燈車流又很多要過台灣大道,過了五秒,BRT優先來了美村路瞬間紅燈,美村路不會回堵?等著要過台灣大道至健行路又排隊過不去的車流(因為金典飯店的健行路常常很塞)又卡在BRT要過的區域, 發生碰撞事故機率應該很大!修正: 壓力測試時間點應該在週末&星期五下班的台灣大道加上BRT號誌優先的時候
tgy1111 wrote:重點在縮短那些垂直台灣大道的道路綠燈時間...(恕刪) 聽說是有借有還的,還有不會「瞬間」紅燈。比如今天BRT到達路口遇紅燈,其實不會馬上變號誌,而是縮短對側的綠燈時間,減少等候。而該輪縮減的時間,會加回下一輪。還有如果BRT沒有脫班,不會開啟號誌優先。只有脫班的情況下,為了確保行車間隔,才會啟動。當然效果一切等施行後再看,多餘的臆測可免。
我是高雄人,目前每天使用高捷上下班大概4年多了。上上星期五跟家人去了臺中市玩了2天。主要也是搭BRT體驗一下。我個人其實覺得 BRT是很好的大眾運輸一來便宜,二來功能類似MRT但是我實際搭乘了有了以下結論優點(1)比起台灣傳統公車,不管路線還是效率上BRT都勝過傳統公車。至少外地人可以很方便搭乘置目的地不像傳統公車路線繞來繞去。缺點(1)在BRT車內站著實在很吃力。我三十幾歲和小孩9歲我們一路從科博館站到東海大學。因為BRT還是公車有加速和剎車頻繁,我們都覺得腳非常吃力如果上年紀沒有位置坐的話應該很難搭乘會很吃力。(2)車內如果滿滿人,要從車內走出車外實在不容易。不像捷運車內出口大而且多個。所以要到站時候需要先準備好下車路線因為BRT跟公車一樣走道很窄。(3)BRT感應器好像設計不是很好,感應的地方太平坦不易手拿感應還有感應速度很慢。這個應該是容易改善。(4)一般站體入口只有一邊,不利進站因為如果來自不同邊需要繞一圈才可以進站。(5)站體如果下大雨可能會有潑雨進來。我覺得有BRT是給外地人帶來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我期待台中BRT可以盡快進入軌道。我是比較覺得BRT應該比較適合次要道路來使用。像中港路算是台中主要幹道,應該後續要提供更有效率的系統比較好。如同如果高雄捷運紅線使用輕軌就會很吃力。
lordkikuko wrote:嚴格來說名古屋跟廈門...(恕刪) 廈門BRT上次不是還在半路上火燒車,所有的BRT都堵在哪,一路燒得精光嗎?救護車,消防車全都上不去,全部旅客還一路跑回原站....呵呵!好在哪??還真的是為反而反~~
delsoul6104 wrote:高架brt到最後會不會就有「民意代表」要求讓汽車上去跑...(恕刪) 那再多加蓋一層,中港路有需要蓋雙層高架道路,流量太大了,應該由高速公路交流道一直蓋到大里市去接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