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mac wrote:
臺中國家歌劇院即將落...(恕刪)
前天下午我就趕第一批導覽,還有晚上光影紀的照片:
歌劇院外觀:

歌劇院內部:

廣場上的裝置藝術1:

廣場上的裝置藝術2:

詳細圖文請看:大都會歌劇院導覽
可惜沒開放二樓以上......
ShangLai wrote:
前天下午我就趕第一批...(恕刪)

黃金貴貴蟒 wrote:
如果大家有機會看過原始設計圖與日本原設計團隊所要求的工法,你會發現其實只蓋了一半,另外工法也無法依日本設計要求,甚至太困難流標好幾次,最後老胡去拜託營造與建設公司來接手,目前建築面積也遠不及原始設計圖的一半面積...(恕刪)
拜託一點不要以訛傳訛好嗎?
這種一知半解,錯的訊息和想法就不要拿來被打臉了...
把競圖階段的設計當成是"原始設計",
把興建階段的當成是"失去原味的設計"
實際上這兩者當中還有幾個階段的變化,
但都是建築師本人與團隊規劃出來的
甚麼叫"日本原設計團隊所要求的工法"?
可以請你解釋一下嗎?
流標多次是真的,但"目前建築面積也遠不及原始設計圖的一半面積"?
請問數據出處在哪裡?
現在在日本剛好有辦展覽,是建築師事務所官方辦的,你還要挑戰嗎?
伊東豊雄展「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全軌跡2005-2014」
展覽時間:2014.10.17~12.20(週日、周一休館)
開館時間:11:00~18:00
展覽地址:東京都港區南青山TOTO乃木坂大樓3樓
展覽概念 文/伊東豊雄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經過9年的歲月,開始呈現出它最終完成的形象。2005年底在競圖中所做出的提案「白色洞窟」,終於作為真實的建築被逐步實現。
基本形雖然是四角形的箱子,但內部則是所有地方都由三維曲面構成,地板、牆壁、天花都不是既定的形象。雖然說它是一棟建築,但也能類比為人體。就像人的身體存在有許多的管狀器官那般,這個建築的內部也是由縱橫無盡的管狀空間所貫通的。就如同身體是藉由口、鼻、耳等器官與自然連結的那樣,這個歌劇院也是以內外空間連續在一起的建築為目標。
然而,這9年間是苦難的連續。從曲面的連續體當中該如何放進三個劇場與排練室、餐廳等,曲牆該使用什麼樣的結構體使其得以理性地成立,以及該用什麼樣的工法在預算內加以實現等等。在反覆的試行錯誤過程中,終於抵達了只剩下一步之遙的地步。
我們整個團隊在9年間所傾注的能量,現在正逐漸轉換成一個「物」的力量。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小小努力,正逐漸變化成一個大的喜悅。於是我們終於抵達了得以回顧這段期間之所有軌跡的地方。(翻譯/謝宗哲)
更多訊息與資料來源 點我
過去從台灣媒體的片面報導所產生的誤解或偏頗印象,我個人認為,只要能來到現場親身體驗,就能對這些年來,所有人在這個堪稱空前絕後的前衛建築案中所付出的心血感到歎為觀止。所有的批評、所有的責難、所有的不諒解,我相信都會因而退散,因為這是一個完全超越我們既有之建築的想像、宛如在創造全新文明的一個艱苦積累的過程。(謝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