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contributions to PM2.5 and PM10 at an urban background and a street location
對於外圍遠端的貢獻:
From the measured streeteurban deltas, it was concluded that PM2.5 wa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street canyon, while PM10 was increased by 50%. The former is related to the dominant regional background level of PM2.5, while the latter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re-suspension of road dust.
像是中港路這種兩側建築的street canyon隧道型態的都市道路,在車輛行徑之後的揚塵,主要會影響外圍區域的PM10以及PM2.5。
台中盆地各地的PM物質研究,的確看到「大里、南投、忠明」這幾個地方的物質比例是進似一致。
但,實際調查的PM distribution 就不知道?
對於近距離的道路:
假設,你走在中港路上,外面車輛奔跑產生塵土飛揚夾帶PM物質,我們不知道吸入什麼。
主要貢獻還是土壤飛揚夾帶PM10+的物質,PM物質到處飛竄於道路四周與隨上昇氣流改變途徑。
而PM10的物質,在道路旁與較遠之處,會有2~3倍的不同。
意味著:在中港路四周的粉塵再揚產生PM物質,影響近距離道路的人們生活。
所以才會期待道路粉塵盡量減少的基本要求。


但是PM物質會因地點不同換算的比例不同,(中港路跟霧峰的數據會一樣換算?)
按理,不可能固定比例計算,這表格固定換算是很奇怪的。
另外設備不同,清洗效率也不一樣。
高速公路跟台中市用那種不灑水直接刷地面的,粉塵用吸的,其實效率又跟水洗不一樣。
掃跟洗,兩個效率不同,這表格很怪!
In 1987, EPA replaced the earlie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air quality standard with a PM-10 standard. The new standard focuses on smaller particles that a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adverse health effects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reach the lower region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EPA has made it clear that PM10 and PM2.5 are the only regulated forms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addition, it is our understanding that even though TSP may be used as a surrogate for PM10 for NSPS standards, this does not make TSP a regulated pollutant. Most agricultural stationary sources emit PM that is characterized as large with TSP/PM10 ratios of 4 to 10. This illustrates that TSP is a poor surrogate for PM10 from these operations.
PM空氣/大氣污染是PM10, PM2.5的問題,不能單看PM2.5、要連PM10一起計算。
所以一直講PM2.5,不講PM10是另一種奇怪~
另一個問題看法:
像台中這種密集性的都市建築群聚,就是會髒、都市污染也比較...!
地面上升氣流居多,產生的都市污染氣體密度也比較濃,不易被吹散。
至於空氣污染品質,多數還是要靠儀器輔助檢測,才能知道PM/O3的指數。
路邊的車輛,玻璃沾滿土壤或是吹入建築物,也是因為道路土壤粉塵被夾帶...。
至於逆溫層有多少PM物質、成分PM比例、distribution? 還沒有找到答案...
各位不妨看看台中盆地的觀測數據,多半都是在PM10-2.5低於0.5,PM10就會呈現偏高, ...
研究中~
清洗道路揚塵,就是要降低道路二次污染的機率。
正確算清洗效率,應該含PM100以下的所有物質(TSP=道路粉塵總量)計算。
經查證後台南市、台北市都是算TSP。
新聞稿台北市,101年總計完成約31,442公里、台南市完成一萬多公里。
而台中市今年居然可以37萬公里?
台中市真的創紀錄了~
2015年新聞稿:

2014年報告書,

從報告書來看真的3.7萬洗街->變成37萬,突飛猛進阿!
這樣來看,一般清潔的竹掃把可以降低PM物質,真的神奇。
把掃跟洗混在一起,這算是... 台中奇蹟吧!
臺北市政府為了減少揚塵,有效維護街道的潔淨度,環保局針對營建工地推動「道路洗掃認養降低揚塵行動」,101年總計完成約31,442公里道路洗掃作業,合計減少了約433.9公噸總懸浮微粒排放。101年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分別為42.5 μg/m3及17.7 μg/m3,創下83年空品監測站建置以來的歷史新低,細懸浮微粒(PM2.5)的改善降幅甚至達到10.9%,最為亮眼。北市環保局表示,每噸水約可洗掃4,000平方公尺街道,上揭行動約耗掉16,000噸的水,如果能夠全部換成使用回收水的話,節省下來的水資源約可供應7萬2000名臺北市民一天的用水量(以每人每日耗水量220公升計之),成效驚人。
歷年調查與物性分析後,
台中市的洗街效率,可以降低22~26%的路面PM10物質。
但是,從各項數據來看近10年來,PM物質增加26%,所以都市成長的PM物質成長速度很快,都市成長的污染更需要被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