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政中心跟大都會歌劇院不是大型建案嗎?
況且台中不是"直轄市",經費又沒比北高多
怎麼除了台北以外,文章都一樣,不是什麼沒運量,或沒經費,不然就是空屋多
好像只有台北才有住人一樣,沒有建設哪來的人啦!台北兩百年前也沒幾個人!
話說台中蓋捷運是好事,希望台南也有(公車捷運或輕軌都可以)
LJM600 wrote:
-----總經費82...(恕刪)


高雄捷運也無法反悔 永遠的借鏡

無法成為第2個台北

高雄捷運還是高運量 弄成輕軌 中低運量就不會這樣吧

真希望目前柵湖線能跟高雄換過來
如果沒弄錯...
高雄東西南北大幹道很多條...
至少之前的印象是很多條林蔭大道~~

台中大幹道有幾條呢...
中港路......要負擔多少車流?

...兩個城市環境有差...
不能用高雄的經驗去套用到台灣其他縣市...而認定不需要捷運~~

況且,高雄的經驗也不能說失敗。蓋棺論定還早得很。
haowei71 wrote:
XDDDDDD嗚嗚....(恕刪)


慢慢等啦 有希望是好事 我也希望台中有完整的捷運網 不過喔想想就好啦 二十年後看藍線會不會開始動工
真的很想知道藍線捷運從東海大學的"高度"下滑到"地下"...坡度到達幾%.

開車不踩油門都可能衝到100Km/h...換成鐵軌車怎麼煞車

騎單車都爬的很辛苦的大坡道...捷運可以爬山應該是很新奇的事
Generation Kill
如果照樓主說的是中運量的話,以台北文湖線的中運量,也可以選擇膠輪車...
另外,節省經費的話,搞不好會以高架跨越筏子溪後再由中港交流道前鑽入地下..
這部份要看規畫的功力,那個區域一此要跨高鐵、筏子溪、高速公路、中彰快速道路...也是頗令人頭痛,又不能太高,又要考量洪水....

題外話..台灣有個阿里山鐵路也是走鋼輪車的...
糖糖6565 wrote:
高架跨越筏子溪後再由中港交流道前鑽入地下...(恕刪)


這部份的問題更大...筏子溪和中港交流道距離不到500M...高架進入地下少說4-5層樓高(15~20m)

以500m距離下降20m...20/500x100%=4%...對捷運車輛的爬坡/下坡造成很大的考驗

PS:阿里山鐵路是採之字型爬升的方式...所以以前流傳一句話:阿里山火車碰壁
Generation Kill
haowei71 wrote:
高雄蓋高運量,結果運量勉強到中運量水準,那何必蓋高運量?...(恕刪)


會這樣講得,感覺就沒什麼知識,反正都要花人民血汗錢,為何不直接蓋高運量? 為何不解釋成高雄市長對該市未來規劃充滿信心與未來移入人口會越來越多而將重大建設一步到位?

看看台北市的中低運量捷運,爛的不像話,未來要擴建的話,怎麼擴?

還大言不慚的叫別人回去.多去做做功課!

台中市的達官貴人對自己就沒信心了,還怕被誤會說退件,而是未送件。 講得真好聽。

我們來看台中市何時捷運才會完工~以方便我們台中市民!



雖然以前已經討論過,但好像還是有人不知道,就再PO一次吧

台中捷運從1990年就開始規劃,一直到1998年8月,正式推出三條路網,即綠線(烏日北屯)、藍線(中港)及紅線(鐵路高架),當時並沒有確定採何種方式,而是朝高架、平面、地下化三個方向同時研議。

1999年精省,捷運業務改由交通部接手,當時就提出以綠線優先施作,地下、高架採併案研究方式進行;
2004年11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台中捷運綠線,並明訂考量成本等種種因素,以高架優先,
主導的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只給台中市兩個選項,一是採高架方式,不然就是不做,經費移到台南。

所謂「捷運地下化」的選項,從2004年起就已經不再是選項了。當時交通部還附加但書,要求必須找到同意營運的廠商才能施作,導致綠線歷經五年還一直無法推動。

一直到今年五月行政院把「但書」去除,市府不必一定要找到營運廠商,同時縣市政府同意自負盈虧,等於宣告第一條台中捷運終於可以動工,這中間,地方的確多次試圖跟中央建議另行研議地下化可行性,但在經費受限及經濟價值考量下,中央從來沒有改變過推動方向。

如果我有足夠的錢可以燒,我也希望捷運綠線是做地下化,但現實就是"自償率"這個過不了啊!
這是現實的經營問題,跟誰當政是無關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