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這個字,如果不講得那麼玄的話(譬如有人把它講成是「修煉」的意思),我認為指的就是:「自由自在平靜地過生活」。重點是,這年頭想要「自由自在平靜地過生活」也不簡單,不管在朝在野,在城市在鄉下都一樣,原因出在人的社會性很複雜。
當你裝賤的時候,一大堆自卑的人拼命想要抹黑你,踐踏你,想要證明你比他們差,以便凸顯他們的正義感,高貴感,尋找他們自己所以存在的理由。當你成就獲得普遍認同的時候,一大堆勢利的人又拼命想要結交你,拉攏你,想要證明他們其實也很有水準,某房親戚在當什麼什麼等等,搞得你心煩意亂,只想罵人。
陶淵明一輩子想要追求平靜的生活,畢竟還是被經濟所困,過得其實也沒那麼平靜。現代人只要結廬在人境,就算能心遠地自偏,還是會被其他人的社會性所困,每天都要應付不同的考驗。
社會有正義感固然重要,但先決條件是要能分辨出「好人與壞人」、「真實與虛構」,否則人云亦云,適足以製造出更多的混亂。世間之事善惡未必易查,事理常有未明,有些人仗著學生身份,閒著沒事幹,整天反這反那,支持這支持那,自以為有正義感,其實那些行為剛好是自卑、膽怯、逃避的象徵,只會躲在集體正義的傘下,尋求自瀆式的慰藉而已,對自己本身的成長沒有太大的幫助。
等而下之,社會上老是存在有一些所謂的「正義之士」,秉持著老掉牙的價值觀念,整天跟隨著謠言走,一會兒唾棄這,一會兒辱罵那,毫無自知反省之明,事後才驚覺,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表面聽到的那麼一回事。實際資料顯示,那些所謂的「正義之士」,社會成就指數偏低,且因自卑關係,正義感特別強烈,常靠著表現正義感貶低別人,藉以撐起及延續自己生存的意義。
人世間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傳言,常是跟被傳之人的「身份地位及學經歷」結合在一起的。當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被認定是「路人甲」的時候,原來的傳言也許適合他,因為那些「傳言」本來就是由好事之徒根據自以為是的對方身份地位逐步製造出來的。當同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及學經歷突然由「路人甲」變成「路人乙」的時候,原來的傳言因為缺乏必然的因果關係,就變成不適用了,必須有勞好事之徒重新再去建構新的傳言,以滿足社會群眾新的需求。
仔細想想,咱們這個社會有「好事之徒」、「正義之士」並沒什麼不好,但總要有點長進,免得老是被野心家利用,害人害己。「辨別是非真偽」之道無它,除了知識及經驗的長期累積外,凡事務必經過:求證、求證再求證的歷程,絕不因別人如何如何說就自以為掌握了天下的是非真理,否則等真相大白之日,不但當不成正義之士,反而暴露出自己的無知及不自量力,成為真正的笑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