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了,01好久沒有如此有內容的文章。
樓主,讚!
5分奉上,加油!
透過你的文章,我可以看到BRT本身的設計結構,是包含了交通設計的規劃。
站體不怎樣,但是設計BRT的人,對於交通與運輸的設計能力,可見一斑。

現在的MODEL來看,
1.班距錯亂的主因,在於引入民間各家進入補貼經營,然後突然地無法控制專用道路的流量。
2.上下車時間過長,導致專用道路的使用效率變差,這點也是政策錯誤的地方。

討了民營大老闆的歡心又如何,大家都看在眼裡,到底效率變好還是變差?
用路人的習慣改變,也改變了中港路的用路、四周道路生態。


這裡有兩篇文章是關於號誌部分的設計:
http://www.public.tw/prog/dannyer/exam_papers130130/Uploads/102高考-交通控制.pdf

http://dalab.ie.nthu.edu.tw/dalab_old/Symposium/da12/D6-03.pdf


之前與現在的差異,在於之前屬於長年穩定,後者為變動號誌。
就我之前反應的幾個路口:
1. 五權西路往市區:
新的設計者,未計算尖峰與離峰的V,Q差距,用平均法將Q值平均固定導致K=Q/V過高。

2. 中清路口:
新的設計者,為了降低中清路口Q值,故意將前面路口處調整,使得大家都塞在前面路口,進而可以假象性看到K降低,也就是中清路口車輛減緩進出。但,反過來,駕駛人Q值高於平均,就會發生中清路下不來的狀況。

3. 中港路:
新的設計者,道路優先權以及道路轉置特性放棄管理,優先處理大量公車的往返流速,進而阻斷原本中港路的功能,導致中港路成為切割台中市明顯的南北兩岸。同時,市政府縮減中港路原有功能,進而達到Q流量管控。而讓原本的流量,分流於各次要路口。我稱為掩耳盜鈴,明顯的破壞台中市的生態與中港路機能。

Q(流量)=V(交通流速)X K (交通密度)

現在的主事者,錯誤使用長年交通統計數據,大膽的簡化與節流進出,這是過去不曾見過的調整方式。

就中清路口而言:
小水管會往大水管跑,然後匯集於大水管。

過去是:尖峰與離峰時間時序搭配警員當場處理大水管。
現在是:節制小水管流向大水管的流速,假象清空道路,規避管理大水管的複雜與改善,正謂「掩耳盜鈴」。

將大家都塞在前面的路口,然後看到大家都被錯誤的號誌管理方式變成更不方便。這根本就是亂搞。
公務人員不解決主要幹道的問題,反倒限制車流往主要幹道的流量,然後一切都改善了嗎?
「掩耳盜鈴」的調整時間法、阻斷待轉的功能進而減少中港路的使用量,這樣做好嗎?


這個市政府的假面具,真的很...。
網路群眾說出事實,也要被刪文? 這是台中市人的權力,不是網路的喜不喜歡來論是非。

以前不抱怨是因為路口的規則性很容易抓,很好開車。
現在有太多路口可以抱怨了,五權路也是還沒寫而已。
不想別人拆你的面具下來,自己好好搞好基礎交通規劃吧,最簡單的都做成這樣。

高普考有考不能說不懂吧。
民選首長尊重交通專業嗎?還是所託非人?
不要引入一堆自己看中的能人,卻又看不出這幾個月來的改善方向。
到底便利台中市民?還是要用路人自己看著辦?

拆政府,要拆的可能是台中市政府。
因為交通規劃屬於地方自治的一環。
這跟中央無關,這就是地方自治給予的責任。

給市政府一個建議,改回以前號誌的(相仿)時控,就能改善一切。
畢竟台中市人,車子開久了,哪些路口的時間差多少,我們都已經很習慣,改回來差幾秒我們也很清楚感受到。
因為在台中市開車,已經是根深蒂固的自然時間反應了。

還我一個好開車的便利都市吧。
公車網路,根本八字還沒一撇,好好規劃吧,不然搭乘的人只會更少。

佔位子 15151515151515151515
打卡,保留文章先,不知何日會不見。謝謝樓主的用心。
佩服到不行, 您太厲害了!
居然可以這麼深入的研究....
sss89229 wrote:
2015.2.24...(恕刪)
看完樓主的分析報告. 深感佩服
就光明陸橋的瓶頸,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

為了增加路口儲車容量,所以要將光明陸橋的下橋引道擴建為專用道的一部份.
我覺得..在減少一整個陸橋上的私家車道後,再多延伸這50~100公尺的空間來儲車,不如....

1. 直接將陸橋東行從頭到尾皆劃設為單一私用車道(減少車道轉換或爭道造成的效率損耗)
此單一私家車道,可視為河南路左轉專用道的預備車道.宣導用路人若非河南路左轉車輛,儘量改走陸橋下.
就現況的朝富路口時相來說,陸橋上的東行車流,疏解的速度還不如陸橋下的 黎明路口+朝富路口 來得快.

2. 擴大朝富路的快慢車道缺口, 增加陸橋下車流匯回快車道的速率.
但禁止快車道匯入慢車道,讓陸橋上的私家車道單純為直行河南路左轉車流.

3. 陸橋下橋引道可打開一brt專用入口.秋紅谷車站可出現brt超車道.
方便行控中心調派大宅門的備用車輛由入口加入運輸,疏解 秋紅谷以東 在尖峰時刻運能不足的情況.

最後,強力取締中港the one至朝富路口間的路旁及公車坳的違規停車或是攬客的計程車.
gogohell2003 wrote:
看完樓主的分析報告...(恕刪)


【筆者建議細部分析】
筆者改善建議限縮在光明陸橋引道,是為了避免車流連鎖效應
建議中便將光明陸橋外側車道移撥給BRT,如此快車道仍擁有少80公尺雙車道儲車空間

而筆者建議拓寬為保險作法,實際非為必須(筆者放上兩條等候線以供參考)
根據號誌紅燈秒數推測,即便拓寬至150公尺線,儲車速度無法如此快
大約拓寬至125公尺線即已足夠(光明陸橋外側護欄東端)

【容量解析】
將直行車輛一律改行橋下將有以下缺點:
1、黎明路口尖峰已經飽和的車流將更為嚴峻
2、目前朝富路口秒數配置恰當,更重要的是配合河南路口紓解速度,改行側車道將破壞效率

筆者給予以下情境分析
2-1、現行台灣大道於朝富路口慢車道僅有三車道,至多僅一車道作為匯入快車道用,容量有限
2-2、即便打除部分分隔島加快重回快車道速度,仍比不上原有紓解速度
2-3、若增加台灣大道綠燈秒數,相對壓縮朝富路綠燈秒數

根據以上,光明陸橋保持開放直行(且路口儲車維持兩車道)較能維持效率


光明陸橋橋下容納過多來自於國道之車流,朝富路口勢必給予較長綠燈
才會有 "橋上紓解速度較慢" 假象,但根據紓解比例而言,橋上與橋下差不多
(筆者回覆此文當下,中港交流道的車流也回堵至國道主線,可知橋下難以再負荷其他車流)

容量大(國道)轉為容量小(省道)道路容易塞車,把車輛塞在洽當點是重要選擇
把車量塞在光明陸橋源自於較不會干擾其他地面車流,在拆除前為最適選擇
光明陸橋未來拆除後,車道勢必重新配置,將有另一番氣象


【秋紅谷多一車道調車】
BRT澄清醫院~台中火車站皆為嚴重客滿現象(尖峰)
沒有過多的調車空間,只要於源頭控制班距即可

原訂計畫上,台中火車站、靜宜大學將成為控制班距的中間點
這兩個點中間為幾乎沒有彈性空間(人潮過多)
只有靜宜大學以西與台中火車站以東可以依照需求調度

A*Man wrote:
我竟然花了半小時他...(恕刪)


慢慢分享出去,BRT還是未來10~20年的交通方向
這麼用心詳盡寫出來的報告,真是令人讚嘆,雖然BRT已經在政治大於專業考量下停駛了,這篇文章將可為台中BRT歷史做個見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