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間與價格的反差太大
鋼鐵最貴時:蓋出 12 億的國圖館
鋼鐵最便宜時:蓋出 32 億的綠美圖
價格不只沒有下降,還變成原本的三倍,卻沒有三倍的空間感或完成度。
2. 建築「體量感」差異明顯
國圖館像是為「使用」所設計,尺度大、動線舒適。
綠美圖的室內反而像「展覽臨時館」,小、碎、低密度。
3. 細部品質的差距
國圖館的材料、收邊與整體完成度明顯比較成熟。
綠美圖很多地方給人「還沒裝潢好」的感覺。
4. 心理預期的落差
綠美圖宣傳太久+造價太高 → 期待自然拉得很高
實際看到卻偏像半成品 → 落差更明顯
很多人一聽到「國際建築」、「大師作品」
大腦就自動關機,開始把所有東西都往美學、理念、宏觀、願景那邊推。
但這些東西——
都是最容易灌水、最難驗證、最不必負責的部分。
如果把這些玄而又玄的詞全部拿掉,只問一個最單純的問題:
同樣的基地,同樣的土地條件:
複製一座綠美圖 vs 複製一座國資館,
造價會是多少?
答案在你心裡其實早已很清楚。
這不是審美,不是理念,更不是文化自信。
這是結構體量、動線尺度、建材成本、施工難度——
全部都可以用工程預算表一條一條拉出來的硬成本。
圖書館又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百貨商場,你還講坪效哦?
個人積分:8055分
文章編號:92405008
個人積分:200分
文章編號:92409279
個人積分:3406分
文章編號:92409365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