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民眾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去年7月起,我們推動公車刷卡10公里免費及300路至308路等9條台灣大道優化公車路線;因應民眾搭乘需求,我們也進一步推出579尖峰幹線公車,規劃途經學校密集的台三線、崇德路、中清路等,採蛙跳式停靠站更方便學生及通勤族。
經交通部統計,台中去年度公車搭乘人次總運量為六都第三,而市區公車載客運量成長率,台中市增加8.13%、台南市增加6.72%、新北市增加4.38%、高雄市增加1.78%,桃園市則減少1.43%、台北市減少7.05%。在台北和桃園運量呈現衰退情形下,台中市在有限的資源下,能獲得六都第一,真是相當難能可貴。
未來,我們也將陸續推動連結山、海、屯到原市區的環線偶數公車、行經快速道路的環城公車,以及方便市民就醫的電動健康公車。我們會持續規劃大台中公車路網,全力促進大眾運輸發展,希望讓每個人都愛上搭公車!
連結新聞如下
------------------------------------------------------------------------------------------------
(中央社記者廖壬楷台中20日電)台中市去年7月起將公車刷卡免費里程延長為10公里,使得民眾搭乘公車的需求持續增加。經交通部統計,去年度台中市運量成長率為六都第一,大眾運輸發展成效亮眼。
台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依據交通部統計處公布六直轄市市區公車載客量資料,運量成長率台中市增加8.13%、台南市增加6.72%、新北市增加4.38%、高雄市增加1.78%,桃園市則減少1.43%、台北市減少7.05%。在台北和桃園運量呈現衰退情形下,台中運量增幅仍高達8.13%,位居六都第一,成效亮眼。
王義川指出,去年度公車搭乘人次,台中市總運量達1億3336萬人次,六都第三,僅低於已投入大量資源於大眾運輸的台北市4億8376萬人次,新北市的2億8560人次,但遠高於高雄市的5060萬人次、桃園市3139萬人次、台南市1683萬人次。在有限資源下,能獲得如此佳績,相當難能可貴。
而推動運量持續成長的因素,除10公里免費外,去年7月推動300路至308路等9條台灣大道優化公車路線,也是成長的重要關鍵。
王義川說,除車輛首度引進編號及顏色識別系統,提高民眾乘車辨識度外,也提供海線民眾可一車直達市區的貼心乘車服務,並於台灣大道一段增設停靠6個站位,提升中區民眾乘車便利性,實施至今,廣受民眾好評。1050520
------------------------------------------------------------------------------------------------
王義川的數據上看來...真的這麼厲害嗎?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強調,政府預算有限,不可能讓公車系統預算一直集中在衝人次,因應民眾日漸增加的乘車需求,交通局將持續規劃新闢及調整相關公車路線。
業者:業者抱怨,為了市府的公車優惠計畫,買新車爭闢新路線,已增加成本,路線多交通風險大,事故賠償增加,駕駛也要求調薪,成本不斷增加,咬牙苦撐。
看來台中市快回到1998年代:市政府跟民營公車業者的角力賽。
業者只經營黃金路線,不理會其他路線...沒司機、沒車。
市政府放著不理會,把問題都丟到中央預算不給、申請預算中、議會支持...
就補助款來看
業者:
市府用光去年預算,還要業者自行吸收1.33億元,私下抱怨「是場騙局」。
市府交通局直接發新聞稿:
市府已爭取交通部9000萬經費,同時也會爭取追加預算,希望增加對公車業者的補助。
就合約來看
業者說,
雙方合約明定「年度預算如不足,是請款金額比例予以核撥」,不夠的業者自己貼嗎?
市府交通局澄清,
新的補助公式兼顧「里程補貼」及「人次補助」 (意思就是新公式對業者補助款有比較優惠嗎?)
看來,業者不想一這樣陪玩
最後輸家還是台中市民
不要說台中市人不搭公車。
以前
一出門搭公車都不方便,等車等到全身跳蚤,還會脫班、過站不停...
要去等公車,還真的要看司機心情。
不如自己開車、不如自己騎摩托車...都是被逼的。
後來才延伸出來的心情與都市文化。
台中市人自己開車、騎車居多,就是沒人想被公車惹到一肚子氣。
這就是台中人的公車文化:公有路網,民營管理。
台北人,你們想回到「轉車的公車時代」嗎?
台中市人以前連轉車都很困難,因為等不到車的心情你們懂嗎。
不要說台中人不需要,真的是口碑不好,一聽到要搭公車就怕。
放鬆路網管理,導致公車文化、脫班文化,被網路點名都是大的業者。
說好聽叫做彈性營運經營,說現實一點就是不出車
你們要台中人怎樣搭車?怎麼把公車變成習慣?
我不覺得民營公車業者是吃素的。
為何我們要對民營公車如此千杯?
唉!
2003年10月15日:台中客運發生勞資糾紛,發生連續22天罷工事件。
公車脫班擅減班 將砍補貼 乘客枯等「一小時」 中市交通局要開罰
台中市仁友客運財務吃緊、公車脫班
台中客運發生勞資糾紛,發生連續22天罷工事件,那時候的我有經歷過。
問了一些人,大家都說影響的不多,抗爭不過就是「業者跟市政府」的惡鬥,最後業者好像摸摸鼻子就結束。
那時要去大點的地方,公車並沒有搭不到的現象。
內心認為公車不一定會來,只要騎車就解決,生活也沒多少不便利。
不過,真的看到那時的市政府硬起來,不對民營業者予取予求的態度,真的替市民出一口氣。
台中市真的需要自己的公營業者,做榜樣、訂出公車的基本態度與標準吧。
| 路線\班次 | 平日 | 例假日 |
| 005 | 36 | 36 |
| 011 | 17 | 30 |
| 023 | 42 | 41 |
| 027 | 35.5 | 30 |
| 033 | 33 | 33 |
| 035 | 69.5 | 88 |
| 053 | 66 | 57 |
| 054 | 59 | 33 |
| 060 | 5 | 5 |
| 069 | 11 | 11 |
| 069繞(691) | 6 | 6 |
| 071 | 12 | 12 |
| 072 | 32 | 24 |
| 073 | 56 | 51 |
| 075 | 44 | 38 |
| 081 | 55 | 51 |
| 085 | 9.5 | 9.5 |
| 107 | 19 | 18 |
| 151 | 32 | 30 |
| 151副(909) | 5 | 5 |
| 152 | 72 | 48 |
| 153 | 19.5 | 23.5 |
| 155 | 26 | 26 |
| 155副(1551) | 4 | 4 |
| 157 | 11 | 9 |
| 160 | 54 | 54 |
| 199 | 24 | 24 |
| 323 | 38 | 38 |
| 324 | 30 | 30 |
列表數字取雙向發車班次的和,再除以二;否則,取單循環班次
104年度,市區公車行駛總里程數6800萬:13246萬人次。
編列22億免費8公里預算:平均乘客補助16.6元。(補貼款除以人頭數)
大概每公里有2個人次增加,相對性是2個人上車補貼0.8人車資(16.6元)。(一個人20元)
如今編列16億,里程數應該落在7100萬公里附近,平均每公里應該是補助23元營收。(補貼款除以里程)
大概是每公里補貼0.5x46元(依照營收/公里比例計算)
大概每公里有2個人次增加,相對性是2個人上車補貼1.15人車資(23元)。(一個人20元)
依照公會新聞的市政府減少57%,大概是43%, 每公里補助變成10元。
回頭看,如果公車回到15元分段起跳,就會變成只要有人搭乘,就可以補回短少的補助款項目。
的確,回到全面收費,公車業者營收會比較好。
採用全面收費,現在的乘客減少30%,調整減少不賺錢的路線,應該業者還是可以比2000年時代的公車營運還豐沛。
業者:堅持要補貼真能比較好嗎?不如收費還比較正確。
老胡時代的市政府:堅持給補貼是對台中市的發展比較好,民眾多搭車鼓勵出門免費,表示都市有生命、消費或是區域發展才會平衡。
現在的市政府:發展重點是里程數,不是人次。這算是公車服務百姓嗎? 我看不懂。
8KM(22億補貼): 是2個人上車補貼0.8個人車資。
10KM(16億補貼):是2個人上車補貼1.15人車資。然後跳票成0.5人車資。
業者想改為全面收費,很正常阿! 因為收費,會增加營收,營利率也會增加。
業者根本不需要在意補助款了,畢竟他們也知道全面收費才是對公司最有利。
數據上來看,
「人頭補貼」改為「里程貼補」,是對業者補助增加,由16.6元,補助增長為23元。
一個是:業者盡力的增加里程數的服務,增加補貼數據。
一個是:業者盡力的增加搭乘人次的服務,增加補貼數據。
你是台中市民,你會選哪個?
到底誰定的?會不會算阿!!
所以我反對用里程補助。
這就是事實,都有市政府數據佐證阿。
一切的趨勢脈動,正往2000年後退中。
懷念市政府跟業者斤斤計較票價的年代,黃金路線滿滿車子、冷門路線等不到車的日子。

之所以演變成這樣,主要還是貼補名目改變,造成預算不夠用。
增加2公里免費,本來是應該是16.6 -> 20元,結果按照里程補助反倒增加到23元。
補助項目是增加補貼給業者,市政府卻縮減預算總額,導致不夠用。
10公里免費,按照里程補貼,因為里程兩字,編列16億。
我算了一下,實質性增加款項補助給業者。
22億變成16億,造成市政府錢不夠用,結果市政府自己打折給,這變成自己的問題,不能怪業者。
市政補貼,講好了,現在換成不夠給,算是業者貪嗎? 算是市政府不會算嗎?
我不評論。
業者有道理阿,因為按照合約走。
市政府有道理阿,因為給不出來,沒辦法追加預算阿。要追加預算才打的平,不如打折給。
追加預算,等於直接宣告失敗,市政府過去的新聞稿就打槍了、市長都會喊糟糕沒面子。
選擇違約還是死硬走下去直到支票給不出來?請中央補差價給業者嗎?
市政府選擇的路是商場上絕對不走的路,真的就是想吃定業者,然後粉飾太平嗎?
業者不講,我們還真的以為市政府給的出來。
兩邊都有自己的算計,真是拿市民開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