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打「八橫八縱」政績牌 ,對照被廢的BRT六線

herblee wrote:
紐約就自稱為 SBS...(恕刪)

感謝
1.那以2016 ITDP 來看呢 符合最低定義嗎?
be at least 3km length with dedicated lanes,
score 4 or more points in dedicated right-of-way element,
score 4 or more points in busway alignment element; and
score 20 or more points across all five BRT Basics element.

2.BRT非ITDP發明的,那麼不符合ITDP的BRT,就不是BRT嗎?

這個不一樣嗎?

HelloTaiwanTaiwan wrote:
感謝1.那以2016...(恕刪)


並不是, 上一樓有說明,這是有教案的,有標準的
BRT是有教案Guideline,有設置規則DESIGN GUIDELINES的,
不是自稱為BRT, 就是BRT?

請參考論文/報告 wrote:
例如
http://nacto.org/docs/usdg/service_design_guidelines_vta.pdf
BUS RAPID TRANSIT SERVICE
DESIGN GUIDELINES
23頁, 27頁有像高速公路交流道的overpass
Bus Lanes/Bus Rapid Transit Systems on Highway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www.path.berkeley.edu/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PWP-2009-01.pdf
11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3 No. 4, April, 2014
IJST © 2014– IJST Publications UK. All rights reserved. 248
An Appropriate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http://www.journalofsciences-technology.org/archive/2014/april_vol_3_no_4/5698381383742343.pdf
252頁
Designing Bus Rapid Transit Running Ways
http://www.apta.com/resources/standards/Documents/APTA-BTS-BRT-RP-003-10.pdf
Bus Rapid Transit. Planning Guide
http://ecoplan.org/library/clinton/brt-planning%20guide-gtz.pdf
http://www.nbrti.org/docs/pdf/itdp%20brt%20planning%20guide.pdf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ISABILITY/Resources/280658-1239044853210/5995073-1239044977199/5995074-1239045184837/5995121-1239046824546/BRT_Challenges9-10.pdf
...(恕刪)


BRT 有下列特徵 , 目的是為了縮短行車時間, 但是, 台中BRT有幾項符合???
1.有專用車道和路權fully dedicated right of way (busway)
車道置中,是預防curb-side delays,

依據教案,一般BRT車道的設置,分為幾種
1.Curbside Bus Lanes(kerbside lane)BRT車道緊貼人行道旁
這對行人上下車最方便,但必須塗銷掉路邊停車格,完全不能臨停, 而且會和右轉的車流交會,會增加行車的時間

2.Median lane BRT車道置中
除了十字路口,不會和其它的車流交會,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s,路口設有紅綠燈, BRT車道的入口/出口,就是在十字路口,必須有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A級路權, 那要進入BRT車道,入口/出口就是經由"高架匝道"或"地下道"

3.Median lane/Curbside hybrid 置中/路邊車道混合設置
例如美國的Cleveland和Orando, 在市區置中, 在郊區走路邊

4.Dedicated lane 隔離的專用車道
可以設於路邊,也可以設於中央,可以設於同一側,可以全段高架/地下,也可以只在十字路口設高架橋/地下道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 , 十字路口沒有隔離, 要有紅綠燈的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它設於那一個車道都可以,如果設立體圓環, BRT可以不必紅路綠燈,轉向橫向的道路行駛

完全找不到台中這種,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設計?
因為慢車道進入快車道(左轉), 以及快車道換入慢車道(右轉), 這兩股車流都會橫過BRT的前方, 這會引發車流擾動, 是很不利於交通流量的設計

BRT車道置中, 不就減少了和其它汽車交會的機會,減少車流擾動

BRT車道在最左側,要左轉就右轉三次走迴轉道,所以少了左轉專用燈, 時間就可以挪給橫向車流, 橫向的秒數就能增加,雙方都有利

只要車道置中, 快慢車道的車流交會,並不會影響到BRT車道, BRT車道只要面對紅綠燈,不必管變換車道的"車流擾動"
這裏有例子, 這樣設計,能有不對稱車站/車道置中, 也還有左轉車道,也可以路邊臨停, 對商家進出貨或客人,是有利的

不知道為何不能置中?

若無封閉車道,BRT專用車道的十字路口, 紅綠燈能自動轉換,讓其優先通行
BRT 要Rapid Transit要能快速通行
1.除了車站之外不停車,站與站之間的行進, 不能被打斷中停, 最好有專用車道
A.紅綠燈的連線系統, 是不是能一路顯示為綠燈, 讓BRT公車能快速行進
B.共用路權路段, 是否給予BRT優先路權?
C.路口有沒有queue jumping(Cutting in line)? 雖然有綠燈,路口有左/右轉的車輛,一定會減速或排對, 如果前面有一堆車擠在路口,BRT還是過不去, 路口設BRT專用的插隊車道? 讓BRT在路口能插隊,越過排隊中的汽車

2.能快速停站/靠站, 避免boarding & alighting delay, 上下車及排隊的延遲
為了縮短滯站時間,在車輛方面
如果有軌道,像輕軌電車Light Rail, 就可以快速靠站, 司機不必轉方向盤進站, 出站, 節省時間
車體和月台也能密合, 方便乘客進出
現在的技術, 沒有軌道, 也可以設 光學導引,側面導輪, 地面導軌
英國 Guided bus , 導輪在車側面, 接觸路緣,滾動導引行進方向


這種電力導軌公車,車門可以左/右都設, 因為有軌道, 不屬於公路法的汽車
其實, 木柵內湖線一樣是用這種方法, 一樣有導輪,一樣使用膠輪, 動力改為第三軌供電,把電力公車捷運化。只是車身看起來不像巴士, 像火車
木柵線Matra VAL 和下面Bonbardier的 GLT/TVR 系統 有類似的做法


可以降下集電弓, 以柴油引擎行駛
地面那個軌道不是承重,是讓導輪走, 引導行進方向, 不必花時間去靠站
差別是木柵線走高架 , GLT/TVR 走地面, 導輪不同
這個法國 Nancy 的T1輕軌,其實是電力公車, 它有車牌, 有後照鏡, 有柴油引擎可以方向盤駕駛

0:11降下集電弓, 0:41升起導輪
Nancy TVR/GTL 離開有電纜的路段, 也可以離開地面導軌,像一台公車,以柴油引擎行進

本質上就是多節公車,只是外形輕軌化, 還有,加裝了導引行車的控制機組.所以進站時,可以和月台貼在一起.停在定點上.

GLT/TVR 使用橡膠輪胎"rubber-tyred tramways",顯著比一般的"鋼輪"有更高的牽引力,因此可用於攀登陡峭的山丘,坡度可達13 %的斜坡。
對路面的要求很低, 水泥地,柏油馬路, 甚至草坪, 都可以鋪設.

它只有一條導軌,車內有導輪, 導軌不是用來承重或驅動車輛, 只是引導行進的路線.
比起人力駕駛的公車, 使用導軌的 GLT電車,不會偏離車道, 也能很精確,更快速靠站

也有西門子 Siemen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AS 光學導航OPTIGUIDE system ,讀地面上的標線

自動轉方向盤 , 司機放手在行駛
這樣可以節省進站/出站的時間

3.為了縮短滯站時間,車體有大出入口,車門雙倍大,乘可客可以快速同時進/出, 乘客不會卡在車門
車門是外推, 不是往內擠,車箱內的乘客不會被內收的門打到
Mercedes-Benz O530 Citaro

Volvo

MAN


4.能有準點資訊的車廂和車站,車班次顯示板

5.也能有無障礙設施及低底盤
對比 Mercedes-Benz Citaro 有電動坡道板 Euro 6期排放


法國南特Nantes Bus Way , 車門下方伸出電動坡道板

這都能節省很多時間

6.車體外/車站收費, 節省乘客上下車時間, 也節省停靠車站的時間

不是像公車是上車收費, 人一多,滯站時間增加, 無法準點, 也浪費時間

台中BRT站體站直接模仿江蘇連雲港BRT的銀魚造型, 過於花俏,遮風避雨不足,造價高達800萬, 如果省下來,以實用為主, 就能有錢買更環保的車體
這樣的站體,乘客是否能快速上下車

A.站體是否過於狹小? 站體內部寬度僅夠兩人併肩通過,能設站的寬度已經不足了, 還用很寬的圓管佔據空間?
站體設了閘門管制進出,顯得更加狹小, 若過於狹窄,進出的動線不流暢, 會影響上下車,造成滯站時間過長
B.站體遷就外型的造型,圓筒簍空透明壓克力, 對於提供乘客遮風避雨,是不足夠的 ,
(1)大太陽下, 封閉的壓克力,會產生溫室效應, 沒有空調之下, 非常熱
(2)下大雨時, 公車靠站的上方, 是沒有雨遮的, 上車的旅客要收傘延誤發車時間? 還是淋溼?
C.BRT車門是否夠寬大, 讓乘客能快速進出, 動力是否低污染,宇通客車的五期柴油, 落後很多
D.BRT車體和月台, 對於搭輪椅的乘客, 是否友善?
E.收費系統經常故障? 智慧卡片或自動售票機+感應車票, 穩定度不夠
"宇通客車" 恐怕不合這些要求
月台間隙還蠻大的
車門寬度只有公車的水準
更沒有準確靠站的導引系統
沒有電動坡道板

況且,土建編有11億的預算,只動一個車道,一個車站, 每公里6千4百萬應該是夠的
另外還有5700的設計費?站體直接模仿江蘇連雲港BRT的銀魚造型, 這5700萬是否划算?

但是BRT的重點, 是要比公車"快", 所以它要有避免"延遲"的機致
包括專用車道,站外收費,優先號誌,跳站停車(只停大站,站距比公車大),月台和車廂地板齊平,加大的車門,月台/車箱內顯示到/離站跑馬燈資訊....等等
車道的設置是其中之一
BRT車道置中, 最大的好處是避免Curbside delay

BRT若能走在最左側,又劃上專用車道, 一路沿著中央分隔島旁行駛,除路口燈號, 不會和其它車輛有車流交會的機會, 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做, BRT 不過是運量大電的公車, 根本快不起來 ,和公車一樣

但是因為蓋錯了車道,將來若蓋LRRT, 車廂更多更長,為避車流擾動,不可能再使用這個車道, 這15億全都是重覆浪費
蓋LRRT不一定要花大錢,反而是設計錯誤,這BRT土建/機電15億將來都不能再用

說將來蓋MRT,所以保留中間車道? 這種說也很奇怪?
因為挖地下MRT, 設地下車站, 還有地下共同管道,還有上下的地下道/通道,所有車道都會挖開,不是只保留中間就足夠。
而且施工本來就是利用夜間公車停駛的時段, 此時不必保留中央車道,BRT車道若位於中央也無妨,夜間又不會發車
如果是高架LRRT, 車子不是台鐵那種重軌火車, 用鋼構高架就可以, 施工更快,都是預鑄/現場組裝,利用夜間公車停駛的時段施工,不一定要保留中間車道,才能施工

因為LRRT3-5節車箱一列,若運量增加,則可以二列串聯,一樣有10節車箱,可以有MRT的運量,彈性很大
新的LRRT還可以行駛於台鐵的火車軌道,運用的彈性更大

7.十字路口的燈號優先, 也節省停等紅綠燈的時間
優先號誌 Traffic signal preemption, 本來就是At -grade transitway 的BRT應該要有的

沒有Traffic signal preemption,這樣BRT 和 公車專用道 完全一樣
無線電通知的燈號優先
Lyon 的line 43公車,就配有ARF73的號誌優先系統,接近路口時,它會發出UHF無線電波通知綠燈轉換
它只是公車, 但是公車和紅綠燈是直接連動的

Lyon的電力巴士Talleybus C1及c3 線, 也有

0:31, Tralleybus一離開, 就切換為紅燈 (公車和紅綠燈是直接連動的)
通過時,都會亮為綠燈
這不是巧合, 是發出無線電迅號,通知燈號轉換

它還不是輕軌, 只是Tralleybus電力巴士


它並不是讓司機去控制車速,滑到下一個路口,正好碰上綠燈, 這種燈號調控 ,或是趕燈號時間, 不管乘客下完了沒有, 夾到乘客也不能停去趕路口紅綠燈, 這是真的和"紅綠燈"直接連動。

車道配置是 BRT 的核心問題 , 不然只能說這是 Bus lane 公車專用道
市府說法很有技巧, 請注意, 它不說會不會造成車流擾動? 只說"改善快慢車道車速"
車速是跟誰比? 跟沒有 Bus lane 比? 公車混雜隨便選車道來比, 還是要和國外Busway的車速比較?

Busway 還有凸起的車道分道石,用以隔離BRT和其它車流, 但, 台中BRT只有把車道塗上顏色

Bus lane ->Busway-> BRT ->LRT 本來就是同一個系統, 不必彼此排斥, 掩耳盜鈴
但是 Bus lane 和 Busway 和 BRT 區分本來就不同

問題要以理性/專業的態度來看
Bus lane ->Busway ->BRT 有一定的標準 ,有教案的
一步一步來
何種車流/乘客運量 ,該設 Bus Lane 還是 Busway , 還是BRT 這都有標準
本來就不符ITDP BRT的標準 , 何不做好 "公車專用道"
https://www.itdp.org/library/standards-and-guides/the-bus-rapid-transit-standard/the-scorecard/
在真的BRT系統當中, 下面是ITDP說的, 請看上面聯結
Multiple Routes (4 points)
車道是有 multiple routes operate on a single corridor 多重公車路線行駛在一個車道
Express, Limited, and Local Services (3 points)
要增快運量, 要降低旅行時間, 就要有直達車(跳站行駛)

專業問題就回歸專業考量 , 教案都有

這是個拉鋸的爭論, 同樣也發生於廣州
是否要高架化 BRT ? 是否停建第二條BRT ? 都是爭論

廣州市審計局曾公佈對中山大道BR T建設和運營績效的部分審計結果,完整地分析了中山大道BRT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得與失。

審計報告指出,從建設成本看,公交專用道遠低於BRT。
2011年,廣州全市建設公交專用道73.60公里,總造價約6770 .13萬元,平均造價約92萬元/公里;而BRT項目全長22.9公里,平均造價8070萬元/公里。
BRT為公交專用道的87倍

而從運營效果看,BRT線路公交平均運營速度較普通公交快,BRT通道內公交車早、晚高峰和非工作日全天平均運營速度均超過20公里/小時的預期目標,分別比普通公交快40%、54%和31%。

儘管如此,審計報告也指出BRT和普通公交專用道對於公交的提速效果差別不算大,因此算下來普通公交專用道性價比更高,建議廣州再建第二條BRT必須要慎重,這份審計報告也因此成為反對廣州再建第二條BR T意見的有力論據。

車速的問題
廣州市BRT運營數據
公交車速
開通前:
中山大道全線高峰公交小時平均車速15公里/小時(其中華景新城以西平均車速低於10公里/小時)

開通後:
公交車速為21公里/小時(仍未達到設計的26公里/小時)
每位乘客平均每次出行節約6.6分鐘
累計年節約乘客時間3200萬小時
節約時間成本約每年4.8億人民幣

交通有時並不是想當然一定如此
中港路有10個車道, 車道太多, 駕駛人選擇太多, 反而形成 Braess's paradox
即,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使網絡上的旅行時間增加了;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準
例如 德國司圖根, 曾開闢一條直通火車站的大道, 以為路寬會車流順暢, 結果反而造成壅塞
首爾封閉一條高速公路, 拆除的部分被做為清溪川復原工程。交通反而順暢
紐約曼哈頓封閉了12街, 以為會造成堵塞, 結果反而順暢

其實是可以跑一下電腦模擬
看一下日本的教案
日本 国 土 交 通 省 都 市 ・ 地 域 整 備 局
都 市 計 画 課 都 市 交 通 調 査 室
まちづくりと一体となったLRT導入計画ガイダンス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282354&p=22#55078964

抱歉小的非專業,可以指出ITDP satandard哪裡說這樣的車道配置沒有4分

因為當初那篇大大花很多心血完成這麼多評分,然後主要爭論點就在車道配置0分

那麼現在2016ITDP又多出新範本,沒有達四分嗎? 你上面說的一堆抱歉我沒有很懂,那似乎是更細部的評比。
還是ITDP有指出這種車道配置不能有快慢車道變換??



抱歉花你那麼多時間。

===================================
然後從2014 到2016 這種車道配置的增設,這種改變似乎反映一點,就是BRT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彈性,因地制宜(這在ITDP前面好像有提到)。
===================================

可是日本跟台灣一樣都稱作brt喔

福岡 新潟 更未來的東京 都不符合說的brt規範 可是他們還是自稱brt 可能日本人看不懂英文教案吧

反而跟紐約及台中相近 因地制宜就是依照當地環境作變通 不然都市地區寸土寸金 哪會有地方讓你搞 所謂的標準brt


福岡brt


福岡這張跟台中brt根本87分像


新潟brt


最絕的仙台・気仙沼線 專用道是什麼? 可以吃嗎?

本当の自分を、いつでも表現できる
Eairjustin wrote:
質疑別人是不是台北人?這樣的開頭好嗎?
我土生土長台北人,只有求學階段約10年時間在別的縣市跟國外,回台北後平常都開車在台北市通勤,會搭大眾交通工具大概就是家裡附近的公車+捷運..
因為其他的公車我根本就沒空去瞭解怎麼搭,一大堆的號碼,每到一個站點,光看公車路線圖頭就昏了,所以就更懶得搭..
而改幹線後,搭公車的次數變多了,因為我對台北市的認知就是棋盤式道路,我想去那邊只要看幹線就可以簡單轉乘..
當然您說的路線問題,我的確也有滿多疑問,就像復興幹線,有一半的路線是在和平東路跟羅斯福路上..
和平幹線則沒有走到和平西路...這的確是有點無法理解的..
但,撇除上述的問題,以我的例子,的確是提升了我搭乘公車的意願,因為我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瞭解公車的號碼...
而改幹線對原本的公車族完全沒有影響,反而因為增加班次跟轉乘優惠,得到更多好處...
我前述想表達的就是這個,讓平常不搭公車的人,可以較容易的轉換公車去移動...我本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那......我該問您回台北幾年了嗎?

您知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條線已經存在很多年了,都忘記已經歷經幾個市長的任期了,然後,就在這位柯市長的任內被改名,改成讓您無意搭車的數字編號,還在他這一任內,拿其他線,特別是那種大半不在這條線上的幹線改名,這時候就突然變好棒棒,讓您有搭公車意願了?!以前那些幹線還在時您就沒有?!哇~~~~~~~~~~

對了,再補充一下,在智慧型手機風行前那些幹線就已經存在了,有智慧型手機後還有APP可以提供A站到B站的建議搭法,寫得很清楚,看上面的數字很簡單不會搞混的。
owen0083 wrote:
可是日本跟台灣一樣...(恕刪)


感謝大大加持

日本有其交通部的BRT,台灣也有交通部委託鼎漢做的BRT報告

如果全球有多數共識,符合ITDP規範的才是BRT的話,再去糾結ITDP教本比較有說服力。

不過也不能否認,ITDP提出的量化記分模式可以明確讓設計者比較容易比較出BRT層次上的差異,有助於BRT建置參考與改善。

而以2016 ITDP BRT standard來看,如果車道一定要置中,那ITDP提出新的tier2範本根本就是多此一舉。所以台中藍線BRT在車道規劃設計評比應該是過關,且符合最基本ITDP定義的BRT標準了

===============================
herblee wrote:
並不是, 上一樓有說明,這是有教案的,有標準的
BRT是有教案Guideline,有設置規則DESIGN GUIDELINES的,
不是自稱為BRT, 就是BRT?

如果車道一定要置中,那ITDP何必多此一舉提出新的tier2範本?????????
===============================


感謝herblee大大提很多已經是細項的東西了,但那是在定義BRT主架構之後所做的事,
應該回到釐清原先論點
1.BRT由誰來定義
2.探討台中藍線是否符合ITDP所定義的BRT(這一點ITDP有2016新範本)

其次
herblee wrote:
台中BRT站體站直接模仿江蘇連雲港BRT的銀魚造型, 過於花俏,遮風避雨不足,造價高達800萬,


這個就扯遠了,況且江蘇那個那麼醜。不能說隔壁蓋的房子和我家一樣同樣是方的就說人家模仿吧。而且我覺得兩個要說模仿真得頗牽強。不過每個人觀點不同,無所謂,重點是那不是討論台中BRT系統定義的重點吧!!!

而站體成本也扯遠了,成本高低也要有比較基準才好說嘴到底貴不貴吧。我提供一個台北市交六造價七千萬來參考比較看看BRT站體算不算貴,或者也可參考之前網友提供的高雄XX站1200萬(還是2000萬??)的例子,有比較基礎大家才好評判。

柯文哲 交六 7000萬


herblee wrote:
市府說法很有技巧, 請注意, 它不說會不會造成車流擾動? 只說"改善快慢車道車速"
車速是跟誰比? 跟沒有 Bus lane 比? 公車混雜隨便選車道來比, 還是要和國外Busway的車速比較?


林市府:慢車道車速變快,快車道不變

胡市府:有關BRT通車後台灣大道的行車效率變化,經調查顯示,臺中市臺灣大道「忠明-黎明」路段在BRT通車前,快車道行駛速率為20.6公里/小時,慢車道機車為16.3公里/小時、小汽車為16.5公里/小時;根據臺中市政府交通局委託鼎漢工程顧問公司所做最新調查,快車道行駛速率為20.7公里/小時、慢車道機車為20.3公里/小時、小汽車為18.3公里/小時,顯示臺灣大道於BRT通車後快車道行駛速率仍然維持不變,慢車道汽、機車行駛速率則顯著提升11%~24.5%,另大眾運輸運量提升達30%。

臺中市政府交通局表示,臺灣大道行車效率獲得顯著提升,歸納是「車道配置」及「公車整併」雙管齊下奏效:首先,在車流量較大的快車道部分路段(忠明路口至朝富路口之間)仍能維持三車道,另部分快車道路段雖減少一車道,但因配套措施於慢車道取消停車格,讓慢車道再增加一個車道,加上慢車道因公車班次大幅減少,使得一般車輛整體通行更為順暢,進而提升臺灣大道行車的安全與效率。

=============================
好啦~~先把BRT定義釐清,暫不要管其他細項,免得越攪越多偏了主題




jiunyiu wrote:
那......我該...(恕刪)


回台北大概7年了吧,就已經說了阿,平常開車上下班,只知道家裡附近的公車及捷運..
有的時候洽公等,以前偶而會用手機查公車路線(基本上就google map),至於公車班次及轉乘相關功能並不好用,每次也都是到了站點才在那邊找..(後來乾脆都搭計程車)
而現在因為有幹線路網,就不太需要特別去查跟理解,只要看幹線就可轉...
至於您說其他幹線,我只記得好像以前有個仁愛幹線..其他沒印象...

對我來講就是變方便了,這樣是有什麼問題嗎?因為我不用再多花時間去查去看,看到幹線先跳上車就是了...對我來講,就是對於公車的路網比較直覺,容易理解一點,搭乘的意願是提升了(去年只有6條時倒是沒有特別感覺,現在8x8後才開始覺得方便)...這跟誰是市長有什麼關係?
講到幹線公車我最有感了
小時候有所謂的0系公車
有0北,0西,0東,跟0南
各跑各的分區不重疊
後來有所謂的幹線公車出線
忠孝 信義 復興 和平等
其實這時算是比較單純的幹線公車
這些車就固定把這條路跑完
也比較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

後來有一天信義幹線多了信義新幹線
後來有一天多了一堆的區間車 263,245之類的
搭車就變得很複雜了
後來幾條幹線公車不見了
前陣子信義幹線因為說中文不好辨認所以變成88和588
結果現在又變回了信義幹線
也多了仁愛幹線
但跑的地方除了仁愛路也跑到其它不知道的地方
萬一上錯方向就會被載去賣了...


其實我覺得台北的幹線公車單純一點就好 可以忠孝信義線跟信義終孝線
左去右回跟右去左回
這樣就簡單多了




話說台中公車也不會太難
大多都有經過一中,車站
要轉乘真的不算太難
但BRT廢掉真的有點可惜
不然還算蠻快的
再來就是現在不方便的地方
就是那堆3開頭的
跟在慢車道的要轉乘真的很麻煩
站牌位子不一樣
都要找很久才會找到轉車的點
柯文哲打「八橫八縱」政績牌??

什麼是政績,就是已完成的事才叫政績吧!!

柯文哲這個人4年就是一事無成,

光說就當已做過???,樓主阿...改標題會比較好喔...

Eairjustin wrote:
回台北大概7年了吧,就已經說了阿,平常開車上下班,只知道家裡附近的公車及捷運..
有的時候洽公等,以前偶而會用手機查公車路線(基本上就google map),至於公車班次及轉乘相關功能並不好用,每次也都是到了站點才在那邊找..(後來乾脆都搭計程車)
而現在因為有幹線路網,就不太需要特別去查跟理解,只要看幹線就可轉...
至於您說其他幹線,我只記得好像以前有個仁愛幹線..其他沒印象...
對我來講就是變方便了,這樣是有什麼問題嗎?因為我不用再多花時間去查去看,看到幹線先跳上車就是了...對我來講,就是對於公車的路網比較直覺,容易理解一點,搭乘的意願是提升了(去年只有6條時倒是沒有特別感覺,現在8x8後才開始覺得方便)...這跟誰是市長有什麼關係?


嗯.......原來您搭車是不搞清楚怎麼走,跳上去搭車就對了?那...就像您樓下說的,搞錯方向還好啦,起碼還在路上,要是搭到幹線外甚至是反方向的......應該是不會被載去賣啦,雙北不大啦,計程車費最多三五百就搞定了啦........

不過,說實話,在一個從公車上沒有空調就開始搭公車上學的人眼裡,因為上面標了是什麼幹線才有意願搭公車,是一件很好笑的事。特別是這些所謂的幹線太掛羊頭賣狗肉,一大部分的行車路線都不在這個所謂的幹線裡.........不知道您如果長駐東京時,地鐵名稱會不會影響您搭地鐵的意願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