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歹勢,一年來借存中樓卻講草悟道的吃喝玩樂與風花雪月!像借殼上市,不過兩地也很近啦,氣質對無賴,馬馬虎虎可以交流交流,祝大家新年快樂!1532那個最好不要給偶騙,偶只是給他打賞,不一定給你賺大錢!全國b館明明可以晚兩年打掉,卻去弄個美術館,雖然可以說他老謀深算,但是一般人做得到?要改造大廣三(勤美誠品)和金典綠園道—般企業也不必這樣搞法!就像市民廣場唱得好低偶打賞才有,唱得不好沒有!
靠 剛看到惠宇科博觀邸去年底一戶成交30w整一坪(含兩車位算)!猜是天龍國人的氣量預售時平均單價不到 20w (約16-21w)不過 K大說得對 921前的月光流域 都 35w!繼續努力吧當草悟道與勤美天地越發展時 人就會去找周遭卻不受干擾的房子!
我在金石堂花了1~2個小時看完張金鶚新書心得是:了無新意!大部分內容大致是重複曾講過的論點稍微有點意思的是,他將台灣房地產史上幾次多空循環做了剖析依據歷史經驗,台灣房地產7~10年會有多空循環,暗示現在已經到了轉空的循環不過,很可惜,過去房地產多空循環已經不適用於金融海嘯後的時代了!既然金融海嘯被稱為百年難得一遇的金融大風暴,歐美日英四大央行也聯手採取了百年難得一遇的狂印鈔票手段,導致金融海嘯後的經濟環境大大不同於金融海嘯前在過去,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不可能會用相同模式重新再來一次舉例來說,張金鶚在新書中提到M2、M1b,但他只是簡單地講M2與M1b之間的關係,並強調正因為投資客將房地產視為股票市場,因此投資客才會改用M1b水準來衡量房價這章節我還特別仔細閱讀,老實說,我看不懂他提到M2、M1b是想說什麼,感覺上只提到:投資客將房地產視為股票市場,因此投資客才會改用M1b水準來衡量房價但,有關於投資客如何用M1b水準來衡量房價,以及他背後的邏輯完全沒提到!張金鶚似乎暗示:用M1b水準來衡量房價是大錯特錯?但,他又怕被攻擊(其實他知道這是對的?),所以沒深入探討,以至於我看不懂他提到M2、M1b是想說什麼我之前在文章中常提到M1b,完全不講M2,主要是因為M2的變動性很低,根本看不出「真實」的變化M2 = M1b + 定存因此,如果有大量定存轉成活存,由於只是在活存與定存之間變化,總量M2仍然不會有變化,因此只看M2會把這個現象忽略,根本看不出市場資金的流向,也看不出有多少人把定存轉成活存,籌措自備款的動向以我來說,我買台中房子之前,是將大部分錢存入定存,而撐到最後一刻才全部都解約(用網路銀行可以很便利地在定存與活存之間調整),也就是說,不是只有投資客才會將定存解約去買房子!我講過很多次,在房地產中,投資客不論是持有者或購買者,在比例上始終佔相對小的比例,為什麼定存轉活存而讓M1b激增肯定就是投資客所為?再者,當央行狂發定存單收資金時,M1b依然持續增加,就知道市場資金有多麼充沛!充沛到 台灣的「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依然低到只有0.4%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641&CtUnit=304&BaseDSD=32&mp=1相對地,上海银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高達1.899%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6/index.html說到資金氾濫,台灣程度遠遠高於大陸,只不過台灣人比較不敢在房地產上不斷衝刺,又或是信心不足,就算利率很低,還是不肯借錢另外,很多人總是期待央行調利息,其實也是莫名其妙的期待,因利率其實是市場決定,不是央行能決定如果錢太多,導致借款利率已經超低,還是缺乏夠多的人來借錢,央行單方面硬性要求放款利率必須要更高,那豈不是要銀行不用做放款,但卻要承擔相對高的存款利率,最後銀行遲早都會產生虧損,甚至倒閉?未來3~5年的房貸利率其實都不可能超過3%!主要是因為如底下三商美邦人壽固定利率可以看出,他們賭3~5年利率頂多2.38%http://www.mli.com.tw/MLI_Public/MortgageDefault.aspx?tid=Nav05&mid=Mortgage_1045壽險公司的資金成本其實比銀行還高,根本不可能刻意將放款利率壓很低,如果不是手上資金多到發愁,像三商美邦人壽這種保守得要死的壽險公司怎麼敢玩3~5年固定利率為2.38%?換言之,台灣房貸利率相對很低,並不是央行期望這樣,而是過多資金留駐在台灣,卻沒有夠多人來借錢但,央行或政府又不敢用政策將這些錢驅離台灣,否則政府公債利率將會狂飆,只會讓財政問題更嚴峻就是說,維持低利率,其實才是政府最重要的事情,怎麼可能會故意讓利率升高?如果台灣利率能夠更高,應該只會是有更多人願意借錢;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是經濟前景更好,更多人的錢更好賺,因此利率變得更高,為什麼房價就一定會大跌?個人偏見,歡迎討論!
sheng5310 wrote:靠 剛看到惠宇科博觀...(恕刪) 看到預售或5年內的成屋,不時傳出創新高價的消息,一屋在手的我,理論上應該很高興。不過敝人有些不安不知是否為人之通病:美術館特區、草悟道預售或5年內的成屋開價最少30萬起跳,坪數又大,真的好賣嗎?這區的買家,願意掏出3000萬購屋的人有多少?敝人歷經2次換屋到了現居,勉強搆得上草悟道特區,但2011年下半年買入時也算房價中高點,含車位坪數要100坪以上。以往購屋都是有賠錢也沒關係的心理建設,但這一次必須投入如此多的資金,隨便掉個一成就是兩三百萬,更不用說裝潢費、利息成本了。明明之前購屋一次是sars前一年、一次是金融風暴前一年,膽子已經被練很大了,還是看不清這世道。這真是,空手的人想入場,上手的人不知能不能有好下場的詭異氣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