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了有BRT而高興的老台中人

專用道從單一路線雙節公車
變成300-308九條路線
造成的影響不下於車上刷卡

一張BRT路線圖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
換成了九張路線圖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我認為這改變造成最大的問題

BRT時代專用道上只有一線公車
雖然車輛和司機分屬快巴、巨業、中客、統聯四家公司
但車種型式規格一模一樣
更重要是統一調度
各車之間不會互相衝突
定時N分鐘發一車次
前車耽誤造成後車追上前車只會偶爾發生
專用道上大多時候空蕩蕩
因為車輛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在調度運用
好比捷運軌道上也常是空的
不會有人天真到說要把台車X車的弄上去填滿空隙

對乘客來說
更是無負擔車來就上
和搭捷運一樣
只要弄清楚方向
車來就上
大家都搭過東京地鐵
試問有幾人搭過東京的公車?
搭捷運就是簡單明瞭
此外停車開門位置固定
乘客候車上車不用跑前跑後

至於現在的優化公車就和台北公車專用道一樣
多種路線大混戰
專用道只有一線
嚴禁超車則前車檔後車檔成一條龍
容許超車則切入切出亂象頻生
追根究柢因為放太多車進專用道了!
進站後更是紊亂
ABC車循序進站
乘客要看號碼選車
車停哪也沒把握
BC車即便上客完成
A車也許還擋在前面
司機要耐心等候或是超車了事?

搭BRT到海線需要轉乘
一是因為延伸線還沒完成
二是提高主線效率所必要
舉例:
北捷板南線東側終點在展覽館
沿用優化公車的邏輯
板南線應該要分岔向東湖、汐止、中研院做三條延伸線
板南線從此有(頂埔-東湖) (頂埔-汐止) (頂埔-中研院)三種路線
但想也知道不可能
所以三地民眾都在展覽館下車轉乘公車或文湖線
轉乘是必要之惡
在台北捷運轉捷運 捷運轉公車都是常態
大眾運輸想要一車直達那麼效率肯定被犧牲
小鎮的一小時一班環鎮公車模式難道是台中市民所嚮往的?

前市府的BRT匆匆上路沒做好是事實
現市府的優化公車則是害人害己 市民市府雙輸
投錯了,就得付出民主代價
只是投給老胡的人們就得背了四年!

cyt7241208 wrote:
你有搭過北捷,高捷...(恕刪)

只是提供可供查詢的網站,
看到別人這麼做寫出來.
有必要口氣這麼不好嗎?
台中不想要捷運嗎?
補充一下轉乘vs直達

舉例海線有大甲、清水、梧棲三個目的地

---

BRT也就是轉乘模式的作法是規劃四條公車路線

(A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 (B 靜宜大學-大甲) (C 靜宜大學-清水) (D 靜宜大學-梧棲)

以靜宜為轉乘中心

A 是需求最高的主線服務台中車站至靜宜大學的市區段

海線民眾來往台中市區則搭B C D短程接駁車到靜宜轉乘

各服務區間都只有單一車種 調度單純管理便利

且海線接駁段路線長度有限 可以增加車班密度

下車候車轉乘雖有不便 但接駁車班次多無須久候 且搭車的總費時一定低

---

優化公車的直達模式也是四條公車路線

(A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 (X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大甲) (Y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清水) (Z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梧棲)

A路線說實在可有可無 畢竟A的服務區間X Y Z都有

X Y Z在台中車站至靜宜大學區間是重疊服務區間 過靜宜後分道揚鑣前往大甲、清水、梧棲

一車直達當然便利

可是直達車路程較長 班次密度一定不高 候車時間比較長 且路程長也增加脫班延誤的風險

在台中車站和靜宜大學之間的重疊服務區間 班次密度絕對高 但可能會高到互相影響牽制的程度

結果就是直達的便利 但犧牲更長的時間來往海線和台中市區

---

台中有國際機場

桃園也有國際機場

有人偏好從台中直飛

有人願意到桃園飛

桃園班次多台中班次少

我不知道民代是否曾要求台中班次要增加到和桃園一樣多

但我知道行不通

因為影響台灣的整體發展 營運上也不可行

---

回歸正題台中市

台中人就公車轉乘和直達之間的抉擇

決定了台中市未來的發展




huron wrote:
專用道從單一路線雙...(恕刪)
huron wrote:
專用道從單一路線雙...(恕刪)


專用道從單一路線雙節公車
變成300-308九條路線
造成的影響不下於車上刷卡

一張BRT路線圖 (台中車站-靜宜大學)
換成了九張路線圖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我認為這改變造成最大的問題

BRT時代專用道上只有一線公車
雖然車輛和司機分屬快巴、巨業、中客、統聯四家公司
但車種型式規格一模一樣
更重要是統一調度
各車之間不會互相衝突
定時N分鐘發一車次
前車耽誤造成後車追上前車只會偶爾發生
專用道上大多時候空蕩蕩
因為車輛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在調度運用
好比捷運軌道上也常是空的
不會有人天真到說要把台車X車的弄上去填滿空隙

對乘客來說
更是無負擔車來就上
和搭捷運一樣
只要弄清楚方向
車來就上
大家都搭過東京地鐵
試問有幾人搭過東京的公車?
搭捷運就是簡單明瞭
此外停車開門位置固定
乘客候車上車不用跑前跑後
-------------------------------------------------------------------------------


只要上公車專用道 任何一個公車 從火車站到靜宜 每一站都會停

對於原本的 火車站到靜宜這一段的人民 沒有任何問題

對於到海線的人民 可能會為了省錢 先坐上再說 先到靜宜在換

所以我不懂 對於原本的搭乘民眾 (火車站到靜宜這一段)有甚麼問題

除了時間可能從廣告的40分鐘變成60分鐘 為了靜宜到火車站四十分鐘 影響的是其他地區人民的搭車權益

東京地鐵有2日卷 3日卷 大部分的景點地鐵都會到 當然搭地鐵 2日卷才1000日圓 又不怕下雨

BRT不是鐵道

請不要再拿鐵道來比擬BRT了 光是紅綠燈的問題 就要跟汽機車平面道路互相配合

BRT的優先路權 把50秒紅燈變成20秒 或是37秒變成26秒(如版大的影片) 對於行人(老人 拐杖等等) 與汽機車都是很大的危險




liohcl wrote:
為什麼BRT之前 ...(恕刪)

會說BRT超會夾人一般公車都沒有,我想平常應該都沒在搭公車吧,如果每個公車夾人都報,保證新聞從早給你報到晚
liohcl wrote:
除了時間可能從廣告的40分鐘變成60分鐘 為了靜宜到火車站四十分鐘 影響的是其他地區人民的搭車權益


想要快速通勤的人的權益又在哪裡?

為了這些不趕時間有車搭就好的人,犧牲掉上下班旅客的時間?

通勤就是要快,比自己開車快自然就會讓人選擇。

想慢去搭輕軌遊園小火車,反正買了票坐越久越划算。

--
不理會橫向車流用調燈號加快速度的就是現在市府的搞法。
東西向不見得有多快,橫向用路人就該死了。跟現在的勤美誠品前面一樣。
有專用道、有綠燈加持,然後一趟下來硬是超過一個小時。
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原來班距的學問這麼大。
我不知道也沒有突破盲點?
當初我記得就是因為BRT佔用了一個車道導致台灣大道常塞車,
所以後來民意也是傾向廢除,推論:台中開車的人比搭BTR的人多,所以林先生就上了,
結論:大眾交通系統不普及的情況下,開車的還是比搭大眾運輸的多~~~~純屬猜測
5007382 wrote:
當初我記得就是因為BRT佔用了一個車道導致台灣大道常塞車


車道有縮減的只有國道以西,國道以東藉取消停車格換來的空間維持快車道數量不變。但是工業一路塞到安和路是BRT以前還是以後的事?

從友達完工之後沒有一天上下班不塞的,最好全都怪到BRT頭上。









先猜等一下有人要拿民權五權那段機車道出來說嘴

5007382 wrote:
我不知道也沒有突破盲...(恕刪)


台北可說是全台大眾運輸發展最發達的地區
但是大眾運輸使用率也沒超過4成
家用車使用率一樣高於大眾運輸使用率
所以捷運、公車那些都要打掉讓道路都只給家用車使用嗎?
這樣的話主張大眾運輸節能減碳的意義在哪?

台北市公共運輸使用率

P.S.不要再BRT佔一個車道的說法了...很多以前的回文就說了BRT是藉取消原有慢車道停車格後的空間拓展的,與原有的車道數是相同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