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中運量以下的系統非必要不可能作地下化,因為沒有這個價值。這是很現實及經濟面的考量,運量沒有到就沒有作地下化的價值。要作地下化一定就是高運量系統,要不就是跟高用量共用地下軌道。總不會有人把一台eeepc裝在工作站機殼內。
很不贊成中港藍線做高架捷,不管有沒有過高速公路都該做地下捷,如同前面幾位大大提到的如何爬大度山又要從地底幾層升上路面約三四樓高,穿過筏子溪,淹水會不會成問題?況且中港沿線人口密集,從東海中科區,到寶成統聯區,再到黎明逢甲區,接著是新市政文心區,一路接到SOGO科博館乃至於台中火車站,站站都是人口密集,搞不懂為何要建中運量。做了,就不能再改了,台中市中港路做中運量,那哪裡要做高運量呢??還是台中人口及都市發展就侷限在中運量的寬度??
這條藍線大概10年內都不可能完成...所以就當作"故事"聽罷了第一條"綠線"5年內能否通車還有待觀察...等到確定"自償"營運沒問題可能7-8年後的事再考慮"藍線"動工可能10年後才有機會...到那時候臺中市人口超過200萬人...中港路放不下自然就會蓋在地下
podman wrote:這條藍線大概10年內...(恕刪) 我想只有單一綠線,利用率一定是超低的。盈虧的問題自然不用想也知道。所以個人覺得可能不用等到10年,藍線就會逐步定案。只怕政客為了爭票源,不管是哪黨執政,亂規劃捷運求有就好,先給選民交差了事,反正只做四年,往後台中怎樣不管的這種心態,那就可悲了。
兩斤憨吉 wrote:我看以後都可以牽著兒子說你看~這是老爸年輕時說要蓋的捷運喔~到現在還在蓋呢~... 有時間跑來01註冊打嘴砲,不如趕緊去找個好老婆結婚生子吧最好是今年結婚明年生子,不然你是沒機會跟兒子說那句話的
pilotwang wrote:會這樣講得,感覺就沒...(恕刪) 最主要就是中運量系統透過增班、加掛就可以達到高運量的水準了~~文湖線好擠唷!問題是他班距3~5分一班,根本還沒加密到最高程度吧。文湖線也只有幾個站擠~~內湖部分車站還門可羅雀~~某些車站甚至比台中榮總公車站運量還低勒~~中運量真的不好嗎?我私心也希望高運量啊~~但是既然這麼多人質疑台中捷運的運量會虧本,那如果蓋中運量能讓那些人封口~~能讓政府早日核定...那當然舉雙手贊成~~而且高運量系統雖然也可自動駕駛,但通常會配司機,這就多出人事成本了~~"看看台北市的中低運量捷運,爛的不像話"真的很爛??真的很爛??不要只看媒體報導~~從這點就知道還是真的要做做功課~~去看看別國的中運量系統吧~~人家龐巴迪是這方面一流的公司,真的很爛??還有中運量系統這麼多種,最好是能跟您所看到的文湖線會一樣..."會這樣講得,感覺就沒什麼知識,反正都要花人民血汗錢,為何不直接蓋高運量?"可是...現在較多數人認為,直接蓋高運量,會虧損-->浪費人民血汗錢這個聲音很強大~~藍線規劃的確沒有送件啊~~這無庸置疑~~一方面又質疑會虧錢、運量不夠;一方面又說一定會塞爆要高運量那到底要怎樣呢...現在的聲音,被媒體影響,前者已經遠遠大於後者了...現在因為媒體亂報導,所以大家都認為台中一定會虧損...高運量絕對裝不了多少人...連交通部長都說任內絕對不會再蓋高運量系統...連政府都質疑高運量系統的盈虧了...那台中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呢?"科博館乃至於台中火車站,站站都是人口密集,搞不懂為何要建中運量。"沒辦法...現在受到媒體報導高雄的影響...大家現在竟然只關切虧不虧錢的問題...這種風向球,不能否認他的巨大影響......(高捷紅線...經過高雄火車站、高鐵站、精華商圈、小港機場等...也是站站人口密集...但兩條地下高運量...比不上文湖線的運量...當然文湖線很大程度受惠於轉乘)有人甚至認為中捷藍線蓋好也是小貓兩三隻...能說現在的這種聲音不大嗎XDDD地下化也未必一定要高運量中運量系統的隧道斷面小,車站短、小,省下的土木成本相當可觀!當然樓上有人質疑...朝馬以西的車站都是高架了...那些面對東海牧場的建案怎辦~~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早點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的原因...大家告訴大家...及早去爭取全線地下化~~不要等到動工前一天才知道原來你家附近是高架車站...有意見,現在講都還來得及囉~~
haowei71 wrote:最主要就是中運量系統...(恕刪) 龐巴迪的膠輪系統早在新加坡就有不良前科,現在新加坡交輪系統已經全面改由三菱的系統來接手了。在台灣,龐巴迪得標的台鐵號誌系統也弄了好幾年弄不好。這種前科累累的廠商還能在台灣生存下去,而且居然還有資格參與台中捷運競標,根本就是有問題。西門子、三菱的膠輪系統口碑都比龐巴迪來的好。還有高架化或地下化、高運量或中運量不是民眾要求就能改的,同時要考量經濟面跟專業面。中運量地下化,規格全部用中運量去作那未來要升級高運量怎麼辦?省了短期內的土木成本,確又替未來的土木建設挖了個無力填補的坑,值得嗎?因為有了高捷及北捷內湖線的教訓,目前政府的做法就是先等綠線通車,同時開闢多條低成本的BRT配合公車路線以培養及評估運量需求。等到運量有達到目標再將部分BRT升級成中運量甚至高運量軌道系統。先作低成本系統,未來要改都還有空間,但若是孤注一擲,一次就投入高成本來作,估錯了那後面就變得不可收拾。軌道運輸也算是都市計畫的一環,都市計畫原本就不可能在短前內完成,十年算短、五十年算正常。都市景觀好不好看不是取決於軌道運輸系統的高架或地下,而是"都市設計"的成功與否。都市設計不是都市計畫,都市計畫只會訂出法規,至於街景、建築外觀並不實際管制。但是都市設計就是要去管理這些東西,如:建築外觀風格、街道家具、植栽種類、建築退縮、街道風格、開放空間設計等等...。國外的城市之所以會漂亮就是都市設計作的好,但是都市設計過去再台灣並不重視。台灣人只知道市內設計,頂多就是建築設計,但對於上位的"都市設計"確不瞭解。知道有室內設計師、建築師,但對於都市設計師、景觀師確非常陌生。在台灣民眾通常都會要求軌道系統要地下化,但是這樣對於車上乘客卻十分不友善,身處封閉的地下軌道中的車廂內會比看的到外面的高架軌道上舒服嗎?與其將軌道地下化,橋面更寬的快速道路穿越市區的部分才更應該要地下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