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3.8 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
http://statdb.cla.gov.tw/html/mon/22030.htm
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在1987年達到高峰為60.9%,隨後一路下滑,並保持在57~58%的水準
2000~2006年左右,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其實比現在還低,現在比較高
換言之,近幾年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提高,這才讓失業率相對高吧?
受到產業外移影響,國中學歷以下的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國中以上的學歷參與率則沒有太大變化
在1987年,國中學歷以下參與率還有59.72%,但最近只剩42%
1987年15~24歲的參與率高達49%,但隨後持續下降至近幾年的30%
換言之,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明顯比美國低
主因在於青少年勞動參與率很低,有一部份可能是唸書而延遲就業吧
但,早期將延畢視為恥辱,現在卻成為常態,也算時代新鮮事

台灣低薪的原因,除了面臨中國、印度、東歐、中南美低階人力進入市場外
就是過於重視數字,例如失業率、人口素質(大學以上比例),但不去看實質面
台灣大學學歷人口比例特別高,但產業競爭力卻不十分突出
主要是太多人根本沒有資質唸大學以上的學歷,頂多勉強畢業,當然不符合企業所需,只能「大材小用」
大家又不願承認,其實只有相對少數人才有資格唸大學
卻為了追求所謂的公平,企圖把大學窄門變寬,打破菁英教育,消滅明星學校
其實,真正的天才,或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本來就只有一定比例的人,怎麼可能廣設大學,不算是人材的經過訓練後突然都變成人才?
唸書不成材也不一定沒希望
因為他可能只是讀書方面不如人,但只要他願意專注作一件事情,也能輕易超越別人的成就
例如吳寶春努力做麵包,如今也成為企業家
其實,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不那麼排斥技職教育,而把技職教育當成第一志願
但社會大多數人還停在「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裡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或許,大學錄取率還是維持在15%左右較好!

mz3sp23 wrote:
APP的話,推薦"台中等公車"加上"公車咖",兩者缺一不可
其他的APP就算了,不好用(恕刪)
前陣子才從 iOS 轉投 android 陣營
還在適應中
大大推薦的這兩支 app 看起來真的很好用
不過試玩了一下 也是要花點時間去做些設定才會方便
新家周邊的懷舊景點 之前就帶樓主去過了
還去第二市場吃了不少庶民美食 XD
舊市政府周邊 破敗老舊的街區這幾天出現了新的地磚
主要是市府所有的房舍前的人行道和騎樓
還加上一部分的商家騎樓
嶄新的地磚加上還不錯的收邊和做工
在舊市區散步的感覺就好了很多
不過還是有部分商家沒參加人行道重建
高低階差依舊...
不得不感嘆 有時台灣真的是民主過頭...

連個騎樓都可以這樣玩
其他的大事不難想像是何種光景
最近事煩 工作壓力大 所以也提不起勁再筆戰了

倒是想趁放假 挑一天帶著女兒搭公車
雖然沒辦法像山手線一樣繞著東京一路跑
在緩慢搖晃的公車上 來個"不良中年的奇幻漂流"
感覺應該也不賴....
綠捷在建國北路上全面動工 分隔島全滅
楓樹里裡面 之前一直說要帶樓主去喝的 13 咖啡
周邊的田野全部變成透天
剛結婚時和女王大人來這邊玩 一些社造的景點全不見了
以前楓樹里誠實商店還有賣地圖團扇
現在也沒賣了 問了才知道
做扇子的老先生已經往生極樂
會不會 有天再回首 發現這個城市好陌生
想重溫以往舊夢 只剩在公車上搖晃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