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man wrote:
高架捷運如果是建在公...(恕刪)

關鍵還是在於都市景觀設計還有民眾美感以及參與度啊!
做高架捷運沿線原本就該配合高架軌道帶來的改變做景觀重新規劃設計。
難道國外這些高捷運兩旁的景觀原本就都是這樣的嗎?

不過台灣的規劃設計總是各作各的、過程粗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因為民間就都是如此。
看看綠線沿線說要做聯合開發有多少民眾願意配合?還不都是嫌麻煩沒意願?

還有現有的都更過程也是輕率潦草,並非從下到上讓民眾自己參與設計的方式。
而是任由建商宰割,這樣的作法怎麼可能做出符合民眾需求的工程品質?
民眾也不會瞭解目前的困難與實際問題到底在哪?

台灣有很多缺失都是從制度以及觀念上就有問題,而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這麼簡單。
現在民眾好像都把地下化當成萬靈丹,是因為羞於讓我們居住環境見人?還是把這些問題都當作沒看見?

還是先等綠線做出來再來看看高架化是不是真的都是環境毒瘤吧?!
這些東西也都是需要時間邊做邊改進的。
my216005 wrote:
關鍵還是在於都市景觀...(恕刪)


台中市進行都市重劃經歷了30年...許多該有的交通設施當時就應該保留足夠空間...但事實卻非如此

現有的都市重劃一樣沒有大眾交通規劃...唯一就是保留道路 巷弄和公園...未來一樣不符需求

為了屈就現實把僅有的主要幹道加上高架捷運...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有什麼都市景觀可言

所以捷運潛入地下變成唯一的辦法...這是都市計劃不良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國外的經驗在台灣根本用不上

Generation Kill
以目前政府的舉債情形及台灣少子化的發展來看...

台中捷運這項公共建設不是做高架就是不會做的機率比較大...

就像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一樣

在25年前,曾文坡市長時代,中央已經承諾全額補助鐵路高架化...

而且台中市同意就可以馬上動工,

只是中市沿線居民抗議...

所以遲到現在過了三十年才開始動工,

等到鐵路高架化通車又不知是幾年後囉?人生可沒幾個三十年...

我現在三十多歲,也許有生之年,能看到捷運綠線全線通車,就很不錯了...

至於要思考台中其他的藍線及紅線等規劃...就留給建商做炒作的議題吧...

也許如果做地面輕軌才有機會有生之年看到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和夜語 wrote:
以目前政府的舉債情形..也許如果做地面輕軌才有機會有生之年看到吧....(恕刪)


想起來台灣人的夢想還真感傷,歐巴馬的夢想是在有生之年看到美國登陸火星,我們只求
已經規劃幾十年的東西在有生之年實現,卻被很多人認為不切實際...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
在現在的台灣,看不出"大"在哪裡
連高架的草圖都還沒出來
怎麼就在定論說 高架一定醜???
會不會太武斷了???
現在連車子太髒都要被罰款了
有點腦子的都知道要美化市容
所以我相信市政府不會放任醜陋的高架軌道
建築的樣式 外觀的設計 等等都可以改善或加強

先不要對高架有任何成見才對

不過高架倒是會影響太子劍橋 四季 中央公園 喬立月河 與中港首璽二期的房價就是了

胖喜 wrote:
連高架的草圖都還沒出...(恕刪)


什麼是成見?
成見就是污染是公敵。

高架有什麼污染?

如您所言,噪音污染該不該被民眾拒絕?況且一定會佔用路上車輛行駛面積,中港路有多少面積可以被佔用?

當初文心線就已經許多人反對高架化了,但已經定案成形,如今中港線都還在規劃,為何當地居民沒有權力發聲該地下化呢?

進步如日本,真正發展得很好的地方絕大多是地下化,在日本住宅居住在路上鐵路旁的屋子,通常被視為較為低等的住宅。
有誰會希望噪音困擾呢?
JuicyJuice wrote:
什麼是成見?成見就是...(恕刪)

不對喔!日本真正發展好的地方鐵路都是平面化,您說的應該是高密度發展的市中心,但JR線跟其他的鐵路公司經營的普通鐵路路線以及中運量捷運就算在市中心也都是採高架的,輕軌電車甚至都還是平面的,只有地下鐵公司的高運量路線才會在市中心地下化的。

東京地下鐵公司雖然名稱裡有"地下鐵"三個字,但也不是所有路段都是地下化的,東京地鐵有很多路段都是等區域真的發展成超高密度開發之後才做部分地下化的。而台灣目前三大城市裡面還沒有任合區域是發展到那種程度,通常都是因為擺爛造成的發展停滯以及視覺景觀惡化。





其實日本只要是市中心旁邊一點的路線,甚至還不到郊區就連地鐵也大多都是平面或高架的了。
穿過新開發區的路段為了要讓乘客能夠看到車窗外的景緻也機乎都是做高架的。
不過都市規劃及設計單位會用盡各種辦法將噪音影響減到最低。

如果全部都要求每條路線所有路段都要地下化,那經營的鐵路公司根本就是誰接誰倒。
除非是有多種因素影響,否則不太可能單純為了噪音問題把整條路線地下化。
用地面上的土地重劃、土建工程來改善噪音比挖地下隧道C/P值高多了。
而且要高架、地下與否,通常都是用整個都市規劃以及設計的角度來決策。

過去因為台灣的美學教育不足再加上什麼都以利益出發,所以不論鐵路平面化或高架化,都市景觀通常都還是很醜,地下化只是個眼不見為淨最不用負責任的做法,但都市景觀醜陋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像別人在市中心的鐵路不用高架也不用地下化,就可以做得很漂亮同時又解決噪音問題了。


其實除了醜陋的隔音牆之外,高架軌道沿線劃設為商業區或留設緩衝帶種植大量植栽甚至做一些人造景觀草坡也是一個兼顧美觀與降低噪音的方式。
JuicyJuice wrote:
如您所言,噪音污染該不該被民眾拒絕?況且一定會佔用路上車輛行駛面積,中港路有多少面積可以被佔用?

當初文心線就已經許多人反對高架化了,但已經定案成形,如今中港線都還在規劃,為何當地居民沒有權力發聲該地下化呢?

進步如日本,真正發展得很好的地方絕大多是地下化,在日本住宅居住在路上鐵路旁的屋子,通常被視為較為低等的住宅。
有誰會希望噪音困擾呢?
...(恕刪)



不好意思,針對前幾樓反對高架的原因都是因為醜
所以我才真對"醜"這個字眼回覆
再來
噪音問題我想或許也太早定論了
捷運一定會做隔音牆
環保局一定會針對噪音監測
捷運局不會放任噪音擾民的
文湖線與中港預計高架段有雷同是 都是爬坡段
噪音的起因是軌道面與下方的基座間有一些間隙,在電聯車經過時會有些微的碰撞而產生噪音
均能分貝為60
但北捷還是想辦法控制噪音
以上摘錄自"http://magazines.sina.com.tw/article/20090710/1906024.html"

一般面對面說話的音量就大約是60分貝
老師上課,距離老師三、四排左右的學生聽到的大約是58分貝
用耳機聽mp3時,耳殼會放大音量大約達7,80分貝,當然電聯車的聲音不比mp3
以上僅供參考!

不過我不知道均能分貝是啥
照字面來說 應該就是平均值的意思吧?!這我不懂!

再來有了捷運,中港路的車流勢必減少
是不是影響行車
或中港路由雙向六線減少為雙向四線都還是個未知數呢

再來"為何當地居民沒有權力發聲該地下化呢?"
我想沒人反對這點!

我之前提過,高架的最大問題可能造成周遭的房價"不漲"
您該不會剛好買了喬立月河吧?!


呵呵..

我po這些文章...其實有很大的用意...

就是讓大家知道...目前的規劃如何...

若有意見,現在講絕對來得及~~還在規劃嘛!

我怕的是...現在不講,等到核定後、或是動工前一天才講~~

只會讓政府跟民眾雙輸~~



中港路朝馬以西的民眾,想要地下化的,快點出來發聲吧~~



文心路的捷運已經確定那就別發聲了XDD

文心路五月,椰子樹就要遷走囉~~

並且管線遷移發包,最快暑假將進入開挖、交通黑暗期...
haowei71 wrote:
呵呵..我po這些文...(恕刪)


我還是很懷疑這種計劃是不是在冷氣房中想出來的...否則捷運高架如何穿過高速公路 高鐵 環中路高架

更別說必須克服中港路的斜坡...從高架下潛到地下...這種立體交叉的系統簡直和劍湖山的雲霄飛車差不多

另外有人提出...中港路捷運完工後...平面道路車流必定減少...這是怎麼預估出來的推論?

捷運最多只能替代公車的數量...對小客車的數量影響很有限...何況許多車流是經過中港上交流道的車

難道中港路的捷運可以接上高鐵還是直接上高速公路嗎?...任何道路設施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重點是必須拿出辦法來改善原有的問題...不是以一個問題來替換另一個問題...目前好像是這樣

Generation Kill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