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 存中街算台中最幽美或最有味道的街?

噓 低調低調低調

多看政府統計資料
22f wrote:
台灣年輕人的逆境遭遇...(恕刪)


高失業率顯現在年輕人族群,應該是國際普遍現象,
科技化及自動化,取代了許多工作機會,車掌沒了,收票員沒了,操作員少了,
兵員都減少讓—批人無業,現代軍事在科技不在人數,
服務業需要的細膩度還是需要人才行!

近兩年都會區房價高漲是國際趨勢,農業人口痿縮是趨勢,這種彼消我長的趨勢還在進行中?

經濟發展確實助長貧富拉大,加富人稅不得不行!

可是經濟必須要發展,才比較有能力去改善貪窮,
先要公平(社會學專長)不先發展經濟,大概也沒指望,
經濟發展之同時也發展社會經濟,協助社會改善,這樣才健康!

非專業!

22f wrote:
台灣年輕人的逆境遭遇...(恕刪)



老大說的是

小弟心有戚戚焉!

小弟有位認識的人, 從小不學好, 出社會整整比人晚了4,5年. 最後學歷是極差的科大, 工作一天到晚換來換過去, 最短紀錄是一個禮拜就被炒魷魚. 說話不老實, 經常性的說謊, 非常愛買奢侈品, 雖不致於卡奴, 但幾乎是銀行沒半分錢


但是厲害的是, 由於他打扮入時, 他交到一個千金獨生女, 對方家人雖不同意, 但也無法管, 兩人極有可能會步入禮堂.

看著這位同學得意洋洋, 再看看其他從小努力學習, 念台大社會組的同學現在由於只有台北有工作 (金融保險業), 而薪水可能永遠無法買上一間房, 最近還在怨嘆以前可以租的起台北市, 現在只能去租新北市.

由於年輕人普遍無法從專業上在社會成家立業. 真會令人覺得念那麼多書要做什麼, 不如去騙個千金小姐比較快, 這種社會價值似乎越來越普及..
22f wrote:



台灣年輕人的逆境遭遇,其實不是特


不得不配服樓主的觀察力與解析力。
sheng5310 wrote:



高失業率顯現在年輕人族群,應該是國際普遍現象,
科技化及自動化,取代了許多工作機會,車掌沒了,收票員沒了,操作員少了,
兵員都減少讓—批人無業,現代軍事在科技不在人數,
服務業需要的細膩度還是需要人才行!

近兩年都會區房價高漲是國際趨勢,農業人口痿縮是趨勢,這種彼消我長的趨勢還在進行中?

經濟發展確實助長貧富拉大,加富人稅不得不行!

可是經濟必須要發展,才比較有能力去改善貪窮,
先要公平(社會學專長)不先發展經濟,大概也沒指望,
經濟發展之同時也發展社會經濟,協助社會改善,這樣才健康!

非專業!...(恕刪)





台灣年輕人還知道抗爭!



日本年輕人早就都成了草食男,完全放棄抗爭,但很久以前的日本年輕人曾經激烈抗爭⋯第二次反安保鬥爭⋯很像台灣現在第二次學運潮…(回顧這段歷史,你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簡單講,當年日本學運潮的背景,其實與現在台灣差不多



也都是,就在同一時間日本經濟步入高度成長期的同時,日本人開始習慣相信國家與企業所創造的秩序與效率,人們以為那是帶給日本經濟成長與富裕的關鍵,誰也沒想到泡沫很快就在八零年代開始崩壞了



日本就此走進了蕭條與虛無,但人們卻好像怎樣都無法想起該如何反抗與掙扎⋯



也就是說,現在的台灣還在年輕人抗爭時期,但時間久了,鬥志都被消磨殆盡後,絕望之後,就是忘記如何反抗與掙扎



只是,既然抗爭沒用,一開始就不用浪費時間去抗爭才對…



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在日本還會抗爭的反而都是老人一年輕時參加學運的世代!



從這點看,我慶幸自己不年輕了⋯











昨晚某台專題談到從大肚山到八卦山的產業發展,似乎很有一回事!
今天早上看到陳長文律師的一篇讀者投書
大意是社會階級流動性下降會腐蝕民主的根基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趣
[全文標題:貧富差距 正在腐蝕民主根基]
我覺得陳先生完全錯了
[如果現在是清朝末年相信標題會是:取銷科舉制度會阻礙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動搖社稷根本]
如果真的是如此
現在的台灣前百大企業就永遠是前百大企業嗎?
現在的全世界百大企業就真的永遠不會被淘汰嗎?
陳先生的看法有點以偏概全
世界局勢變動快速這是現代的一個現實
現在的局勢
有點像滿清末年一樣
科舉考試使得中國這個國家產生了社會流動
滿清末年取銷了科舉考試
讓許多莘莘學子多年來熟悉的社會流動的程序一夕之間豬羊變色
然後有許多飽學之士
認為這阻礙了社會階級的流動
這是錯誤的
事實證明
科舉制度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真正思想了

陳律師所處的年代
律師真的很難考
一年能考進去的人數有時候還只有個位數
因為進入門檻相當困難
所有當年只要能考進去的
大概坐著就可以名利雙收了

就像大學聯考
以前只有幾間大學可以選填志願
競爭與篩選之激烈
保障了幾乎所有只要能擠進窄門的大學生畢業之後
很容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

當社會眾多的人都知道只要擠進了那個窄門後面就有接踵而至的許多優勢與福利時
大家拼命往前衝
然而
因為大學的稀少
相對地就保障了擠進窄門的人們以後畢業之後求職或是升遷的機會
篩選機制
篩選機制好嗎?
見仁見智

可是當遍地都是大學時
當上大學都已經變成國民教育

社會資源有限
那種原先認為必然的
擠進大學可以擁有的優勢
自然而然地就不見了

以前認為只要考上大學就可以產生階級流動的想當然耳的方式
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再有同樣的情況發生了
就像以前認為只要能考上律師會計師或是醫師
自然而然就可以帶來的社會階級與財富的流動的方程式就不見了
這種失落感
就與許多當年清廷取銷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對許多夢想金榜題名可以榮華富貴接踵而至的莘莘學子的基本心態
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然而社會階級與財富的流動就因此停滯了嗎?
最大的反證
就是許多曾經是最大或是前百大的世界級公司
都不斷地在變更著

社會階級與財富當然繼續流動與變換著
只是以另外一種
許多人還未察覺的方式繼續流動著

等到大家都發現之後
又是一窩蜂的現象

人多的地方雖然安全
但是肥草不多啊

面對未來
永遠有人可以找到機會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
成功也無方程式可以依循

怨天尤人
永遠與成功無緣


以狄更斯雙城記裡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22f wrote:
台灣年輕人還知道抗爭!
日本年輕人早就都成了草食男,完全放棄抗爭,但很久以前的日本年輕人曾經激烈抗爭⋯第二次反安保鬥爭⋯很像台灣現在第二次學運潮…(回顧這段歷史,你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前幾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也寫這個: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2020

爬了存中幾篇文章怎麼大家都對年輕人未來失望..
焦慮感大概是造成"小確幸"跟"微幸福"在台灣這麼風行的原因
不管如何還是到頭來還是自己努力才行,起碼樂觀點也是好事,學運發聲總比沒聲音好
台灣人最可愛了,一點小火苗就可以渲成一片火海
各位大大社會經驗豐富,看得遠,對未來灰心這該怎麼辦? 沒想到法子前也只能皮繃緊一點



紅紅小太陽 wrote:
樓主老大呀
與您老相比 咱擺攤送報剛好而已啦


紅大可能假擺攤,但我還真去擺攤了
前幾天公司住的地方有一堆沒人要的玩具,主管要我們小的想辦法清掉,
想要丟還要拆箱,分纇,回收,..實在懶得弄垃圾.
跟樂高迷同事一起去cupertino的跳蚤市場佔個位子擺攤,挺新鮮.
樂高的生意很好,小人偶一個3元賣得嚇嚇叫,
宿舍奇怪的東西賣最好的是10年前的N64主機跟卡帶,
擺攤賣兩小時,賣了一些大富翁,疊疊樂...,賣不掉的就是free toy送給小朋友,
最後入帳95美金,隔天去吃頓好的brunch大家開心

資料來源
勞保統計月報
各縣市勞保投保人口
2007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間
台中市高居
6都成長率和投保增加人數最多。
大家如何解讀?





$$$ wrote:
今天早上看到陳長文律師的一篇讀者投書
大意是社會階級流動性下降會腐蝕民主的根基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趣[全文標題:貧富差距 正在腐蝕民主根基]






大大對貧富差距造成的問題有興趣,我推薦這本書




挑戰貧富懸殊奇書(資深傳媒人盧峯)




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40505/large/05lb2p1.jpg




Piketty在書中指出,這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而且會繼續惡化下去。




書評寫過不少,總是在仔細看過書後覺得有價值、有話題性才動筆,今次破例寫一本還沒看過的書。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這本六百多頁的嚴肅學術書的英譯本三月份上市後迅速高踞暢銷榜首位(包括小說及非小說類),被搶購一空,到Amazon購買也只能「排隊」等通知,新書印好才會送到。其二是有份量的學者、雜誌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及《經濟學人》都不約而同寫專文推介、分析,《經濟學人》還在最新一期以社論反駁書中的政策建議。而克魯明則在《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稱許這本書徹底改變了經濟學對貧富不均問題的看法。




說了這許多話,好歹得披露這本奇書究竟是甚麼。書名是《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是巴黎經濟學院教授Thomas Piketty。Thomas Piketty沒有拿過諾貝爾獎,又是法國學者,在英美學者主導的經濟學圈子很少有人提及。此外,書名倒充滿十九世紀大部頭巨著如馬克思的《Das Kapital》(資本論)的味道。這個年頭大家連《資本論入門》、《漫畫資本論》也不大願看,來一篇四、五百字的blog就好了。六百多頁的《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居然可以賣斷市,實在是個奇蹟。




書的觀點有甚麼獨到之處待拿到書看完後再談。想說的是,一本討論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趨勢的沉悶學術論著,居然成為社會熱話,甚至連以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捍?者自居的《經濟學人》也不得不嚴肅回應,這清楚反映貧富差距問題已成了發達國家重大危機。美國、歐盟的貧富懸殊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最富有1%國民佔的GDP份額不斷攀升,情況跟十九世紀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奢華與赤貧並存情況無異,難怪從精英到一般讀者都想了解情況有多糟及如何解決。




以美國及歐盟為例,華爾街大亨及金融機構CEO、高層的薪酬正逐步回升到金融海嘯前水平,有些CEO更已開始投訴薪酬太低難以挽留人才。另一方面,一般上班族卻處於水深火熱中,失業情況嚴重,薪酬水平仍未回復至08年前。其中年輕人面對的衝擊更大。過往大學畢業生享有較多工作機會、較高待遇的神話破滅,念大學換來的不是高薪厚職,而是一身債務。事實上,歐美多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兩成或更高,他們很多成了新的赤貧階層,跟金融精英、大鱷差距越來越遠。




更令人不安的是,社會最頂層的1%或5%家庭,透過財富繼承令他們的下一代贏在起跑線,輕易留在社會最上層。相反,低下層捉襟見肘,向上流動機會大減,甚至稍微改善生活質素也有困難。要知道,發達社會人口迅速老化,經濟增長不斷放緩,甚至像日本那樣步向收縮;上班族工作職位減少,收入下降,根本累積不了財富;相反,擁有巨額資產的1%家庭的投資回報卻保持穩定,甚或有增長,令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份額進一步上升,上班族的孩子則越來越跌進底層。一邊是跨代貧窮,一邊是富過三代,社會有關注、有爭議實在正常不過。而且,今次提出質疑的不是工會領袖或社運分子,而是嚴肅認真的經濟學者。大眾自然更有興趣知道他有何對策糾正錯誤。




希望不用多等太久,就能看到Thomas Piketty這本奇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