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可否知道目前高雄市公車只要持一卡通是全市全線免費的?只要培養市民走出來乘車的習慣就算開始收費市民為了方便還是會花錢搭乘因為自己開車並沒有比較省錢還比較花時間第二高捷目前每月虧損2億元一年虧20多億光高捷半年的虧損都可以蓋好這17.2公里的BRT藍線了我相信即便屆時開始收費BRT都可以立即獲利為什麼?因為建置成本差太多了BRT藍線17.2公里才十幾億高捷橘線14.4公里就花了600億joizli wrote:日運量3.5萬到4萬???這種數據可能要等到收費以後,再提出可能比較適當。
意思是說往後這25年也不用期待捷運囉 .... 就靠BRT頂到底。如果中途要插入捷運的建設,那這些規劃了那麼龐大的路網,又正做了半套的BRT....該何去何從.... 擔心市府的財政,更擔心我們的荷包。畢竟錢是從我們口袋掏出去的。
kyo3688x wrote:這位大大比喻很好~再說胡剛上任當市長是要從民國幾年算起 @@各個地方各種建設都是使用者付費,我其實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台中市公車是前八公里免費要其他不坐公車的人幫忙出錢? 因為坐公車的人把道路空間讓給不坐公車的人使用.不坐公車的人把時間成本花在個人冷氣室裡塞車,坐公車的人把時間成本花在烈日下的公車亭裡.全民一起出錢給坐公車的人8公里免費,夠不夠公平?
marlboro0204 wrote:我不懂290億蓋不了...(恕刪) 高雄捷運花費1813億 長度51.4KM每KM 39億高雄捷運高雄捷運環狀輕軌花費165億 長度22.1KM每KM 7億高雄捷運環狀輕軌你說 290億夠嗎?
大眾運輸如果能夠地下化,沒有人會想要高架化,如果能夠高架化,沒有人會想要地面化,至於採取何方案?一切問題都在於錢,但在沒有龐大經費的狀況下,BRT能夠有相對優先路權的路線下,我認為已經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案了,臺灣大道原本單向有三個快車道、一個慢車道,現在在原快車道開闢一條BRT專用道,但把原先慢車道旁的停車格取消,多增加一條慢車道,所以對於快、慢車的行駛路權完全沒有影響,或至少已經把影響降至最低。有人說幹嘛要弄個BRT?怎麼不直接加開公車班次就好了?BRT就是Bus Rapid Transit,維基百科中解釋:「BRT是一種以公車為基礎而發展成的大眾運輸系統。具有專門的設計、服務和基礎設施,以提高系統的品質以屏除可能誤點的因素。公車捷運系統的目的是結合輕軌與捷運的容量、速度與公車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並能提供類似鐵路的服務水平,被喻為地面上的捷運。」但BRT比公車好在哪裡?最重要一點在於在固定站體刷卡進出,不需要在公車上進出車門的時候投幣或刷卡,可以大幅減少公車停等載客的時機,如果每站可以省下半分鐘,21站就可以省下至少10分鐘,所以要說BRT就是公車,我認同,因為從來沒人說BRT不是公車,BRT是地面上的公車在走MRT的路線,如此而已,但BRT在公車外刷卡進出的設計,就已經不是所謂增加公車班次可以比得上了。更何況如果只是單純增加公車班次,而不採取相對優先路權的方式,不管有否將其他客運輔導到其他路線,公車客運勢必還是必須由快車道轉到慢車道載客,擋住行駛在慢車道的機車車流,等所有乘客上下車後才又從慢車道轉回快車道行駛,我怎麼想都不覺得原先的載客方式會比較安全,而且原先各家客運公司插在路旁的公車站牌太過雜亂,乘客不易辨識,現在從臺中車站到靜宜大學規劃有21個站體,乘客乘車方便性大增。老胡在上任之初,臺中市公車月運量只有40萬人次,現今超過1,000萬人次,所以並非在原有漁場趕走其他漁船,所有的魚都算在自己的網內,而是這幾年來,自合併後原先只有54條公車路線,現在則增加到198條,另外也在100年6月實施市公車刷卡前8公里免費及四卡通用措施(悠遊卡、臺灣通、一卡通及ETC卡),所以才能夠從上任時的40萬人次,增加到市縣合併時的平均月運量289萬人次,一直成長到現今的1,000萬人次,這都是市政府交通規劃下的努力成果阿,並非是乘客自發性需求引發的運量上昇。平均到30天的每一天,每天都增加了卅幾萬人在坐公車,這些人在市縣合併前並沒有坐公車的習慣,是市政府多規劃了路線及乘車優惠方案才出現的,即便平均到公車有營運的白天16小時內,只要這卅幾萬人在這16小時(960分鐘)平均駕駛汽、機車在臺中市區內出現,都會對市區的交通產生莫大的影響,具體而微,多少原先需要載小孩上下學的家長,因為小孩可以乘坐公車而可以節省家長多少的時間、燃料成本,不言可諭。題外話,我把臺中市和高雄市做個比較。1.在人口方面,目前臺中市人口2,709,764人,在市縣合併後,人口數每個月皆以平均千人以上在成長,尤其其中社會淨遷入大幅超越自然淨增加,而高雄市目前人口2,778,132人,暫居全國第二大都市,但每月人口數不斷下降,在一增一減的趨勢下,估計在三年內,高雄市人口數會低於臺中市及臺北市(現2,695,027人),而落居全國第四大城。2.在市民收入方面,臺中市95年實徵淨額15,123,425千元,102年22,918,421千元,增幅達51.5%。而高雄市95年24,120,121千元,102年20,675,105千元,降幅達14.3%,而高雄市也是六都內唯一在經濟上衰退的,臺中市民的錢是越賺越多,而高雄市民的口袋是越來越淺了。3.在市政債務方面,臺中市目前累計債務474元(101年是628億、102年是534億,呈現越來月少的趨勢。),為六都中最低。高雄市目前累計債務2,446億元(101年2,172億、102年2,316億),為六都中最高,而且距離2,800億的舉債上限,只剩350億的額度。4.以102年警政署治安統計年報中顯示,臺中市全年發生刑案28,252件,高雄市全年發生刑案36,360件,高雄市多臺中市28.7%。5.臺中市藍線BRT只花了12億,但高雄市環狀輕軌要花165億,長度都約莫是20公里,雖然高雄市輕軌的車體車相比較漂亮,但日運量是完全不能比阿。簡而言之,在這幾年的演變下,高雄市的人口、市民收入、市政債務以及治安的表現,在客觀數據下差距都呈現拉大的趨勢,至於要怎麼解讀就看個人了。
搖擺天秤 wrote:你不是沒坐過公車就是太常坐公車,所以不了解一般大眾對搭乘公車的恐懼...(恕刪) 完全認同您的話台中的公車我真的不會搭以前台中上學時,我都直接從彰化騎車到台中 25KM ,30分鐘搭公車光等就要30分了,還要轉兩次以上台中的免費公車至今我搭乘的次數和BRT一樣是 2次公車:停在三民路和興進路路的停車場 10/hour再搭公車去中友百貨,一中街回來.......搭錯公車去新民的後門BRT:從正英站到東海別墅BRT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台中除了BRT外 從A點到B點我都不知道怎麼搭公車公車就連短短的 1KM我都搭錯了
閣下做出評論前好像都沒有做功課耶老胡在上任之初,臺中市公車月運量只有40萬人次,現今已經超過1,000萬人次了,這幾年來,自合併後原先只有54條公車路線,現在則增加到198條,另外也在100年6月實施市公車刷卡前8公里免費及四卡通用措施(悠遊卡、臺灣通、一卡通及ETC卡),所以才能夠從上任時的40萬人次,增加到市縣合併時的平均月運量289萬人次,一直成長到現今的1,000萬人次,這都是市政府交通規劃下的努力成果。196 wrote:台中過去大眾運輸民眾使用率低...是因為1.車輛品質以及司機素質差(可能是少數 但比例不低 可以請板民說說自己經驗)2.路線遲未更新 不符民眾需要3.私有交通工作使用效率比大眾運輸高的多4.產業和大都會不一樣~不是一堆白領上班族出沒的地方
tamkang6 wrote:第二高捷目前每月虧損2億元一年虧20多億光高捷半年的虧損都可以蓋好這17.2公里的BRT藍線了我相信即便屆時開始收費BRT都可以立即獲利為什麼?因為建置成本差太多了BRT藍線17.2公里才十幾億高捷橘線14.4公里就花了600億 http://news.msn.com.tw/news3753661.aspx最新消息高捷已經改成每月虧兩千萬,損益平衡快接近了你的資訊是過時的捷運系統沒有路網與周邊系統搭配很難有人要搭。台中市BRT 就是巴士公車系統,永遠無法變成捷運系統。效率與品質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