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 存中街算台中最幽美或最有味道的街?

Jackbless1688 wrote:
呵!我可不是租房掮客呀!!...只是一直想要在各地挖掘商機


小弟當然明白..
只是借喻形容Jack大熟稔店面投資..
失當處請諒!!

倒是"特此聲明"有其必要..
免得眾人殷盼您代尋孝順啞兒..

22f wrote:
其實討論串是自我更新的好地方,要避免「私人空間不足症候群」就要像小弟一樣,拋磚引玉,多交流就行!


"私人空間不足症候群"嚴重~會導致"私人存款不足症候群"??

Jackbless1688 wrote:
發現連以前所謂的蛋白區..應該說是“蛋殼區”現今都已被扒開了(新光、10期),尤其景賢路、東山高中
附近環境蠻清幽的


南北十期各有醉人處..
確實是休閒養生清境地..
平常小弟只上上股板看看文章,文筆不佳不愛寫文,所以連帳號都沒有,為了跟各位大大多學習 ,才註冊>
順帶提一下,我炒股炒房避稅,但我很贊成建立兼顧全球資金爭奪競爭力,又能公平正易保護弱勢族群的租稅制度,人民應該可以以適度能力經過一定努力買到要求不太高的房子,居住確實需要正義


不過我覺得全球這次原物料通膨帶動的房地產多頭高峰已過


顯然,大大沒弄懂原物料與通膨之間的關係

大大說這波原物料大多頭行情已經結束,因為中國經濟開始轉型(改以內需經濟帶動成長),不再需要這麼多原物料,是嗎?

原物料價格漲不停時,能不能轉嫁給消費者,而墊高房價,其實還是要看需求狀況,否則蓋越多房子只會賠越多!

這是我個人意見,全球房地產多頭這波高峰已過,也希望樓主e大等專家分享房地產後市看法
且在亞洲這種沒有property tax 跟 合理capital gain tax及相關法規的地方,加上利率低,當然會over shooting
我沒說原物料多頭已過,這是較複雜的問題,牽涉到歐元區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如歐債傷害,及其貨幣政策,如印鈔票,還有新興市場中國印度巴西等需求是否起來及伊朗等因素,目前來看,Fed強力貨幣一灑,金融體系獲輸血,金融風暴風險大降,部份國家更是引來資產大漲通膨惡果,但搞不好失業率沒降多少,通膨卻大大傷害全球經濟,又不是小感冒,不上手術房,能過這關嗎?
原物料引起的通膨持續,但overshooting的房價卻可能已利多出盡,強弩之末,兩者並存並不矛盾,大大再看我這句話意思
中國轉內需是對的,強大的內需市場加上充裕的外匯存底對大陸的國際整體實力很有幫助,大陸降 GDP預期是好的,但就算能軟著陸我覺得到時也是挺慘的,10幾億人口失業率一上來,改革開放大成功後第一次失業大潮,加上民主貪腐貧富等社會矛盾,壓力鍋一開,噯
且看領先指標,滬深指數那麼弱,你不覺得市場已投票了嗎,台灣這20年賴以為依的大陸只要成長趨緩,台灣也會跟著受傷,不過到時就是投資上海房子的絕佳時機
轉嫁當然取決議價能力,不過我講的是整體的觀念,安全邊際範圍內當然可以全部或部分吸收而不虧損,極端例子若廠商都虧錢了,不能轉嫁那就別做了啊,最沒有成本競爭力的先淘汰….供給減少,市場價格就會往上,這樣不就會部分或全部轉嫁啊
台塑集團當然成本控制能力一流,但他不像BP等四大集團是垂直整合到油田,採購原料價格應該也是一段時間的談,原油價格波動當然有可能造成她短期虧損,但若如大大說的,他成本控制那麼好,不會長期虧啦,事實上此利空時,80以下我就買過台化,trade一下,不過已都賣掉

這就是為什麼向來以管理效率著稱的台塑集團四寶去年第四季都虧損(中國需求減弱,但原油價格卻高居不下),因此,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原物料價格與房價有同步上漲,但其實主要是台灣民間消費能力與需求仍十分強旺

若以房地產做為產業分析,原物料價格反映造成正斜率的供給曲線左移,台灣民間消費能力與需求強旺造成負斜率的需求線右移,都會造成房價上漲
這是理論啦,台灣藏富於民我是相信啦,有錢人真的很多,像各位大大,炒房我也相信啦,沒有合理的房地產租稅制度我也相信啦,奢侈稅玩假的我也相信啦(2年 把投資客口袋養深了 有效嗎)
但我也相信台北房價目前空間有限
當然房地產做為內需龍頭產業,又跟股市互動,好時確實對民間短期消費力確實大大提高,乘數效果一條”鞭”直接影響特種行業,但他不是恆常性所得

這種強旺,是來自於台灣經濟前景越來越好(ECFA、兩岸和平紅利等)吸引大量資金流入台灣,否則美國狂印鈔票,資金為什麼一定會流入台灣?
ECFA當然是加分,但不是被我們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美韓自由貿易區等抵銷嗎,台灣經濟轉型如何呢?還是代工?跟韓國比算差很大吧? 兩岸和平紅利讓台灣因無戰爭之虞,外資願意進來,台股本益比提高,股票財富效果出來,消費提高
美國狂印鈔票,台灣沒正所稅加上流通性好(過去),經濟也還不錯,加上匯率因素,當然錢會進來,多少而已,但台灣經濟有多好嗎? 我覺得四小龍最爛的吧 大概一半韓國人口 人均GDP至少也要她們的150%吧 跟香港新加坡比 ##比雞腿 真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iamjan wrote:
難怪買不贏有知識的盤子大...
突然很想念消失許久的E大...


的確,珍小妹,跟你一樣,我也懷念E大,他老兄該不是接受藥商款待出國旅遊吧

跟到賭場玩規矩一樣,買房子是長期「買定離手」,通常,頭洗下去,計時單位是「年」,計費更從「百萬」到「千萬」甚至上億,所以聰明的購屋者下手前,會變成「主動型求知者」,主動尋求房子有關的知識與資訊,以避免太大的損失或贏得更多的收穫,01的價值就在提供一個平台讓這群人悠游其中,像你,已經進賭場了,但沒買等於沒賭,哪來買不贏這種說法?

上網google存中街一下,本樓真排第八,C大,






PaloAlto wrote:
這是我個人意見,全球房地產多頭這波高峰已過,也希望樓主e大等專家分享房地產後市看法
且在亞洲這種沒有property tax 跟 合理capital gain tax及相關法規的地方,加上利率低,當然會over shooting


好文章,值得一推
>加上全球打房 國內證所稅開徵 我想房地產相關的很快就會來了( 我覺得實價登錄加上搭配非自用宅客房屋稅差異化應該很快就會有動作了 而且會很有殺傷力 615復仇公主是很殺的 念經濟的搞財政可能會比念財稅的還恐怖喔 ) 而且高房價確實是民怨第一名


政府是笨,但沒有瘋!

在歐債危機揮之不去的情況下,政府敢不顧一切地要把內需經濟打垮?房地產可是內需經濟的火車頭,每個人都是因為買了房後才會想要買家具、家電、裝潢等等,剛上台的內政部長不就明確表示:不打房,要把人搬出台北作為未來幾年施政的方向嗎?

若要課征房地產「增值」稅,政府沒先掌握大家當初的買入成本,如何在你賣出時算出到底實際上增值多少?

然而,全台住宅存量將近800萬間,但去年交易量不到40萬,因此大約要20年才可能全部的房子都曾交易過、實價登錄過,請問在未完善實價登錄之前,如何實現實價課稅?

若像張金鶚所說,政府改用估價方式來認定大家買入或賣出的成本,這豈不會天下大亂?到時候,估價師比法官還有權利,這像話嗎?舉例來說,我家住帝寶附近,難道二十年前買的公寓要拿帝寶價格來推估?

張金鶚是講得很輕鬆:若民眾不滿意估價結果,可以自行提出證據來證明當初買入成本

但,政府如何確定這個「證據」為真呢?結論只有透過實施10年以上的實價登錄慢慢累積交易資訊,別無他法

我就不信,期待實施實價課稅而讓房價下跌的人,有辦法再等上10年?

615復仇公主很可怕,更有使命感,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大本營芝加哥大學/學派(理性預期)
這種念經濟的很強調公平性最佳化最有效率,但市場經驗不一定足,我想馬總統第二任期了,又找她來,當然想大刀拓斧的對租稅制度大改革,避免歐債,並引導全國資源……她絕不會是吃素的啦,證所稅完,房價實價登錄後(做這個做啥麼呢 呵呵),劍指不動產政策啊
我猜呢,實價課房屋稅跟買賣資本利得稅
每年的房屋稅,這是使用稅,殺傷力最大,稅率會在利益團體跟殺傷力之間取平衡,會得到學者跟民意支持,但不會很高,且會訂自住條款,第二或第三套房的差別取稅但這對這是最傷的,比利息還傷,投資客會很怕,一年5萬塊的稅,以2%推算,一輩子要繳的稅現值是5/0.02=250萬台幣,成本多多少啊
買賣資本利得稅則併入最低稅負
順便較財政不管的公營行庫限貸 提高利率

你說的實價認定,美國是第一年成交價做base value去計算房產稅,第二年會根據database資料調整,但往上調有些地方有上限,台灣房子那麼多,依屋齡大廈坪數應不難訂價,同社區同坪數的最近有成交價更是鐵證,你不滿估價師的,of course,你可以去打官司,但看了以上說明,你有多少勝算,就算降能降多少呢
引言 2012-04-12 15:55 by shanfish
好文章,值得一推

謝謝 感動
不過寫文章好累 佩服各位大大的文采
其他的我有空再回22f 大大
觀念有些地方不同 但大大是我學習對象
有時談論多、空之理實在罄竹難書,任何理論雖能在現實的市場中得到印證;

但是非經濟因素才是無法去預知;先前版大提到Too Big To Fail這部片就是一個

很好的啟示錄,任何經濟學理常常無法驗證的,通常是人性追求心中貪婪的那塊禁臠!~~~

我還是繼續探詢何處有孝順的“啞巴兒”可供發掘!...沙中淘金還真是不易!!



PaloAlto wrote:
全球打房 國內證所稅開徵 我想房地產相關的很快就會來了 我覺得實價登錄加上搭配非自用宅客房屋稅差異化應該很快就會有動作了 ...(恕刪)


資本利得按〔實價〕課稅
本來就是常態
有實價,才知價差,才有利得的稅基
實價也不難查知
公司的資產重估也是一種常見的實價表列
只是沒有交易,就沒有實現的利得,就沒有課稅的問題.

就稅負公平而言,單純就持有財產課稅的財產稅(如房屋稅.地價稅等),其實是形同政府局部沒收人民的財產,比起來,所得稅(利得稅:有賺有繳稅),交易稅(如營業稅,證交稅:有使用交易環境)還算較符合平等課稅的原則.

言歸不動產,台灣要課的不動產交易稅,已經有契稅在了.至於不動產資本利得稅,除了從所得稅法上的財產交易所得稅下手外,最殺的就屬〔土地增值稅〕了.只要按交易實價課土地增值稅,不用大動作修法,立竿可以見影.

〔殺這麼大,市場受得了嗎?〕問這句話的人,恐怕手上多的是需要資金流而想賣的房子;乖乖繳上20來年房貸的長抱自住者,或者是有買屋居住需求者,怕是不會這麼想的.

奢侈稅只是試水溫,實試結果,在台灣,那怕是金融風暴還是加課富人資本利得稅,房價只會僵在那兒,回不去的.在台灣,金融業因為房價下跌斷頭而曝險的,我只看過人謀不臧的超貸掏空案,就連九二一都不會發生.要考慮比較大的問題是,會不會因為錯殺到營建業(新建及在建)而誤殺到整體消費市場?十年前政府救市用的一招叫作〔政策性優惠房貸〕,但現在市場利率太低,這招不管用了,因此,可能的方法是〔政策性低頭款優惠房貸〕喔.

我也是屬於問〔殺這麼大,市場受得了嗎?〕這句話的那一方.但說實在的,也不願看到熱錢短打台灣房地產市場,希望市場也是〔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畢竟,除了台灣,我那兒也去不了,也不想去...





James' d&m wrote:

資本利得按〔實價〕課稅
本來就是常態

就稅負公平而言,單純就持有財產課稅的財產稅(如房屋稅.地價稅等),其實是形同政府局部沒收人民的財產,比起來,所得稅(利得稅:有賺有繳稅),交易稅(如營業稅,證交稅:有使用交易環境)還算較符合平等課稅的原則

台灣要課的不動產交易稅,已經有契稅在了

奢侈稅只是試水溫

我也是屬於問〔殺這麼大,市場受得了嗎?〕這句話的那一方.但說實在的,也不願看到熱錢短打台灣房地產市場,希望市場也是〔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畢竟,除了台灣,我那兒也去不了,也不想去...

...(恕刪)


J大高明…

P大是林書豪隣居,還是在Standford唸過書?看法有高度也有深度,小弟由衷佩服,晚上有不明白處,再請你與J大指教

小弟在San mateo多年,房子只要不交易,房屋稅還是照當初買價計算

J大一出手,就知是高手,文質彬彬,就是內外皆美,我也嚮往!





我對P大談部長那段心悅臣服
哈哈,大大一提芝加哥經濟學派就懂了

但P大沒說清楚
原物料帶動上漲 跟房價上漲有什麼關係?

原本是說房價漲是因為建築成本提高,故反應成本後,拉高房價
但,在台灣住宅投資比率逐年往下掉,顯示新建住宅數量並沒有很多
大部分被交易的都是中古屋

中古屋價格上漲跟原物料價格有什麼關係?

大大又說,通膨是來自於印鈔票,美國印了鈔票後,讓台灣房價上漲
但國際熱錢來台要炒匯,根本不會拿來買變現很慢的房地產,因此美國印鈔票跟台灣房價上漲關係並不直接
房價上漲,其實只跟需求與能力有關吧,過去這幾年,房子也並非全都是投資客買來養蚊子的

若沒需求與能力,就算大家手上有一堆鈔票,房價還是漲不動!(這就是歐美日目前的問題)

簡單講,大大是覺得房價漲這麼多,後面很難再漲,因為「大家」收入跟不上?

我只能說,通膨帶動原物料、房價上漲後,有人吃虧,但還是有佔便宜的
只要佔便宜的人,增加消費與投資,通膨就不一定會讓經濟崩潰,除非太嚴重才會,例如受惠的人太少、太集中?

但現在離非常嚴重的通膨應該還很遙遠…

否則,台灣當年為什麼房貸利率可以一路拉高至12~13%? (利率越高,通膨越厲害)

純粹討論,謝謝P大指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