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張的標題「BRT 6線齊發要25年??」

tamkang6 wrote:
臺中市公車月運量只有40萬人次,現今已經超過1,000萬人次了


不可否認的,近十餘年來公車的確是有顯著的進步,不過也不能忘記8公里免費所帶來的效應,以及原公路客運轉為市公車這兩項因素。
伯爵紅茶 wrote:
最新消息高捷已經改成每月虧兩千萬,損益平衡快接近了
你的資訊是過時的...(恕刪)


你有了解一下為什麼從每月虧2億變成每月虧兩千萬??

而是 "受惠修約" 讓虧損減少的
你還是多多搭高捷才是減少虧損的最好方法

高捷:實虧虛盈

piwu0531 wrote:
其實台中大眾運輸這些...(恕刪)
從胡志強就任市長以來,臺中市公車運量從一個月40萬人次成長到現在破1千萬人次,運量成長

高達二十五倍。


這個數字有點怪怪的,一個月40萬人次,平均每天1萬多,以台中的人口數,有可能這麼少嗎?

當然BRT我還是樂見其成,或許這禮拜再來試試。
對於臺中市府掌控預算缺口的能力
你絕對可以放心

臺中市目前累計債務474億元
(101年是628億、102年是534億,呈現越來越少的趨勢。)
為六都中最低

高雄市目前累計債務2,446億元
(101年2,172億、102年2,316億,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
為六都中最高
而且距離2,800億的舉債上限
只剩350億的額度

如果老胡阿沙力一句話
臺中市的捷運我們通通自己來
與人口相當的高雄市比起來
財政負債的差額可以蓋地下MRT高達50公里
但是
就跟高雄市一樣負債累累了

其實高雄市是最有條件蓋BRT的
中正路和中山、博愛路如果當初不蓋1,800億的MRT
改用BRT取代
大概可以省下1,750億
不過中央對高雄市真的很慷慨
1,800億的經費補助了足足有1,190億
高雄市才自費280億

samt1934 wrote:
意思是說往後這25年也不用期待捷運囉 .... 就靠BRT頂到底。
如果中途要插入捷運的建設,那這些規劃了那麼龐大的路網,又正做了半套的BRT....該何去何從....
擔心市府的財政,更擔心我們的荷包。畢竟錢是從我們口袋掏出去的。

piwu0531 wrote:
其實台中大眾運輸這些...(恕刪)


人數成長是很快
但有獲利嗎 8公里免費才是成長主因
8公里以上 人下車再上 又是個全新8公里 人次還多一個

難到將來捷運做好都可以免費下去嗎XD
tamkang6 wrote:
內,只要這卅幾萬人在這16小時(960分鐘)平均駕駛汽、機車在臺中市區內出現,都會對市區的交通產生莫大的影響,具體而微,多少原先需要載小孩上下學的家長,因為小孩可以乘坐公車而可以節省家長多少的時間、燃料成本,不言可諭。



在台灣國中小的小朋友,家長會接送者大都是怕被綁架、怕遇上壞人。
不然一般學校都在住家附近2KM範圍。不是走路就是騎單車了。

高中除非是很遠不然也是單車剩下都是自己搭公車了。 上了高中還要家人載的話,很多都還是怕危險。

tamkang6 wrote:
大眾運輸如果能夠地下...(恕刪)



你舉的例子很豐富也很正確~~~~


我也可以認同大眾運輸的方向是對的~~~BRT也是對的方向~~但是執行的非常不好~~~

我只能舉自己的例子~~~

我住捐血中心附近..

我在台中港工作, 所以我必須開車或騎摩托車, 這問題未來也無解(我工作地離最近公車站應該超過3km)

我老婆在教育大學附近工作, 原本坐106上班, 現在被取消, 目前跟同事共乘.

然後我每天要多花10-15分鐘在下班回家的路途上.....

我只想說~~~

1. 橫向的公車根本沒有配套, 一大堆公車還是在台灣大道上跑, 台灣大道上根本不應該有其它公車.

2. 站體設計的很差, 下雨以面還是會淋到雨, 我很懷疑那些機器有沒有防水....

另外我聽一個朋友說, 他現在假日的娛樂就是跟老婆做公車去郊遊, 因為不用錢又有冷氣.

總結: 我給目前BRT 50分 可以改善空間太多了~~~~~~


~工讀生~ wrote:
人數成長是很快
但有獲利嗎 8公里免費才是成長主因
8公里以上 人下車再上 又是個全新8公里 人次還多一個
難到將來捷運做好都可以免費下去嗎XD(恕刪)



每月40萬到每月1000萬
25倍的成長
你覺得有多少人會上上下下的???


你知道 8KM 從台中火車站出發已經涵蓋
多大的台中市嗎??
cyt7241208 wrote:
完全認同您的...(恕刪)


第一次搭公車的人
應該連站牌在哪都不清楚
要在哪招手上車
要在哪按鈴下車
不事前研究過
很容易搞錯

Brt則因為站站停
而且車站夠顯眼
基本上會減少第一次搭乘的恐懼感
讓人想去試試看的機率比一般公車高
而試過一次覺得不錯
就可能會搭第二次
甚至將來也會去搭乘其他線brt
大眾運輸人口就有機會慢慢培養起來

當然
前提是藍線要先弄到好
讓使用者喜歡用大眾運輸
再來增加其他線
效果會比較好
一次六線齊發
也有可能六線齊荒
先用一條來試
弄不好損失也較小
弄得好
不但經驗複製較快
一些原本反對的聲音
也許會轉為支持
建設的時間應該會加快
不太可能拖二十五年

除非之後的市長放棄brt...


對於一些細部的東西是見仁見智
當然一個大眾運輸的路線規劃
是考量到如何能夠達到最大運量
但遠離路線的居民
可能就無法切身體會到路線所帶來的便利
我想
任何一個有綿密交通網路的大城市
一定都還是有無法享受大眾運輸功能的居民
就像我住在高雄市三民區的寶珠溝
捷運紅、橘線都離我家極遠
環狀輕軌列車繞了那麼大一圈
結果也沒經過我家附近
(離我家最近的九如大順站走路要超過30分鐘)
而至於BRT站體的部分
我去過有電車的城市像香港港島叮叮車和墨爾本的地面電車
乘車的地方完全是露天的設計
我想站體的設計或許可以更加完善
但其實其他國家的先例
如果完封不動的送來臺灣
一定被批評的體無完膚
很多人看到廈門和名古屋的BRT那麼漂亮
就覺得台中的BRT比較陽春
但高架化的BRT每公里造價超過20億
臺中BRT藍線全長17.2公里才花十幾億
如果要仿造那種方式建造
大概要花至少400億
那我個人會比較想再多添400億去蓋地下化MRT
但是目前才花十幾億的BRT
日運量已經有三萬多人次
這還是許多站體仍未完全完工的情況
等到全線完全建置完成且逐漸步上軌道
我相信日運量會超過5到6萬人
以十幾億的預算來說
C/P值真的超高

mklu wrote:
你舉的例子很豐富也很正確~~~~


我也可以認同大眾運輸的方向是對的~~~BRT也是對的方向~~但是執行的非常不好~~~

我只能舉自己的例子~~~

我住捐血中心附近..

我在台中港工作, 所以我必須開車或騎摩托車, 這問題未來也無解(我工作地離最近公車站應該超過3km)

我老婆在教育大學附近工作, 原本坐106上班, 現在被取消, 目前跟同事共乘.

然後我每天要多花10-15分鐘在下班回家的路途上.....

我只想說~~~

1. 橫向的公車根本沒有配套, 一大堆公車還是在台灣大道上跑, 台灣大道上根本不應該有其它公車.

2. 站體設計的很差, 下雨以面還是會淋到雨, 我很懷疑那些機器有沒有防水....

另外我聽一個朋友說, 他現在假日的娛樂就是跟老婆做公車去郊遊, 因為不用錢又有冷氣.

總結: 我給目前BRT 50分 可以改善空間太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