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捷運」藍線嗎?
那是一個天龍國政府拐小孩的名詞。
台中「捷運」藍線只有兩節車廂
一個捷運路線籌劃了幾十年了,臺北捷運路線一條接一條蓋,而臺中竟然迄今連一個十字路網都沒建成。
捷運藍線到現在連個具體開工日也沒有,屆時發包時又會跳票多次,開工後包商又會一個一個跑掉,土地整合也有障礙,2038年能夠完工就要偷笑了。
等了五十年,就只等到一個兩節車廂的假捷運。
北捷一列車六節可以載2200多人,高捷可以載1000多人,還嫌不夠。
根據可行性評估,台中捷運一列車只能載468人。
如此緩慢的公共建設,與臺中的迅速發展形成強烈對比,花這麼多時間,建設規格卻跟不上時代。
無法接受藍線只用中運量兩節車廂,無法接受鐵路高架化(很多外縣市的民眾至今還以為臺中鐵路是地下化、並以此爭取本身鐵路地下化,例:桃園)
無法接受捷運綠線中運量且高架,更無法接受臺中只有4條捷運計畫路線。
這樣子的規模,絲毫沒有前瞻性,屆時遷都臺中時,不就還要再花個幾兆元打掉重練,不但浪費社會資源、更要忍受數十年的打掉重建的交通黑暗期。
這些都是北部觀點的規劃,表明就是不想讓臺中超越臺北。
北捷大多數路線載運量都是368x6節=2208(淡水信義、松山新店、板南、中和新蘆...)
而且每條路線至少都有30幾台車在跑。(就連那些支線都有368x3=1104的載客量!!)
高捷也為高運量,一列3節可載1010人,在網路上還可查到在尖峰時段擠到像沙丁魚被報怨,還建議加掛車廂的報導。
台中捷運行駛在國際級的台灣大道上,一列列車竟只有兩節車廂能載468個人??說班次會很頻繁?
長達10幾公里的藍線能買超過50輛列列車嗎?就算每分鐘一班車,運量也不到人家的一半。
藍線應該是臺中最重要的路線,運量竟然比不上北部去泡溫泉的北投支線。
50年前,台中市也不過是個小城鎮,五權路過就是一片田和工廠
你說那時候爭取要蓋捷運,我是不太相信啦
那時候也是經濟起飛的年代
追求有轎車開的年代,不可能會追求捷運開通的啦
而且當時因為經濟發展人口湧入大台北地區
台北那時候才開始可行性研究的階段
後來放出風聲要蓋捷運,我告訴你,反對的人很多
噪音阿、房價跌阿、景觀不好啊、我都有車開幹嘛還搭捷運之類的
台灣第一條捷運淡水線在1996年開通
之後路網越來越密集,也讓台灣人見識到公共運輸的便利
與其炒房的哄抬性,才一股腦兒要捷運什麼的
如果當時省政府有前瞻性,認為台中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應該就及早徵收並做可行性規劃之類的
只是生不逢時,省政府被精省,台中市依然當了好幾年的省轄市直到八年前才改制
並因應人口的發展,才開始用力推藍線等建設
但為時已晚,大環境的地價問題,讓捷運計畫很難實行,光徵地千億以上跑不掉
不過其實是這樣啦
當有人看出前瞻性,並提議及早建設,通常都會被打回票
浪費錢啦,蚊子建設,阿不是鄉下
而又如果發覺交通建設已經跟不上人口和都市發展
通常想到再跑那些流程,基本上都來不急了
現在要建藍線捷運幾個面向:
1.地價跌到可負擔的程度,至少在一二十年都可以損益兩平
2.公共運輸需求大到中央覺得不建不行
(台中目前是10%上下,在台灣除了北北基已算好的)
3.中央強力支持,無論如何賠錢都讓他過
大概是這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