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價屢創新高時,建商推出新案,從地點,環境,價錢,每個人都想最好便宜點、環境附近什麼都有賣,但你計算的越多,價錢就不是你喜歡的那樣….於是你就在一間一間的預售屋…參觀又參觀….半年一年,看到價錢驚訝…又無奈!stop~
你要想的,你想買一個家,一個每天下班不用太久的家,是的。我覺得買房地點很重要,尤其週一到五你需要上班,所以路途不要超過20分鐘,越近當然越好,有購物區塊加分,但你總不是每天購物吧…有舒適環境,公園,綠地,小孩學校…然後房價你付的起bingo…這就是屬於你的地方!
比價來比價去,還不然加強自己,多花點心力,多跑幾個業務,能力提升…
QQ的女兒 wrote:
當房價屢創新高時


大部分人缺的就是這個
想要的很多
可是口袋卻跟不上
QQ的女兒
所以,認清現實,做自己範圍的,然後就開始執行
anabella wrote:
錢大部分人缺的就是這(恕刪)
我就是了,今年慘不忍賭。
QQ的女兒
就找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吧!然後買下去,乖乖繳房貸,五年後你就感謝現在的你
anabella
疫情影響大家都苦哈哈
QQ的女兒 wrote:
當房價屢創新高時,建(恕刪)

買自住的房子,就是房子能符合你的意願和預算,這兩者能平衡就是你的家了
QQ的女兒
對啊,所以我覺得 工作地點&住家是第一考量,再來考慮全聯家樂福,接著74國三,最後才是遠百或商圈! 啊!是一個月要去幾次百貨血拼,我真的看不清口袋淺!
anabella
我剛好相反,當初買現在的家,第一考量是新光大遠百走路10分鐘就到,工作地點跟住家的距離反而不是那麼重要,單程一個小時內都可接受
我還蠻佩服一週五天能交通一小時的人,可能在北部生活過,總覺得過40就發懶…最好公司五分到,別隔壁會太煩
QQ的女兒 wrote:
我還蠻佩服一週五天能(恕刪)


個人不成熟看法,
如果樓主希望工作的地點離家很近
換個角度想, 可以換離家近一點的工作
(如果沒有非這個工作不可的話)

先想好要在哪裡工作
再去買那附近的房
買房比較難, 又有預算問題, 又有地點的問題

這是工作與生活之間取捨的關係

有人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有人買房七期內, 優然見新光
我是
住家鐵塔焚化爐
烏溪河畔青青草
日日空污漸漸少
真正環境幽幽妙
讚我選擇這裡好


我住烏日真讚!
QQ的女兒
可能我做一個工作就是10幾年,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立基點,從工作延伸買房點。但無論如何,我只想說的是,有覺得格局可以、環境ok,距離每日必需一定要、價錢付的起,這樣就買下去,幾年後就會感謝當時的你!
牛鈍
如果已工作10幾年, 那就要考慮買公司附近的房子了. 但是如果公司附近有捷運站, 買房就不一定要買在公司附近了.也可以買別處的房子租人, 租公司附近的房子,買房子,有時候需要一點點不理性的衝動.
QQ的女兒 wrote:
當房價屢創新高時,建(恕刪)


酸酸們只會說房價會跌,少子化會沒人買房,巴拉巴拉的
老實說,一個經濟體不管哪一個國家,確實都被某些頂端高層的人把持

種種的事實就是證明房價頂多有修正但長遠就是緩漲
否則30年前一棟透天500萬在台中天津商圈就能買到
請問現在要找這樣物件能找到嗎? 會喜歡嗎? 屋齡可以接受嗎?

其次,銀行也不是吃素的
房市好的時候貸款成數就高,利率低
房市不好的時候貸款成數就拉低,利率高
總歸不就是消費者頭期款要能準備夠多?

現況完全就是終於存到頭期款了但房價漲上去了,又不夠了
等到下修房價,發現銀行貸款成數沒以前好或者利率高又再糾結,
甚至頭款還是又不夠了
這種狀況無限循環,看過不少人都是這樣卡住

所以買房真的能力範圍可以,地點條件都喜歡,就可以下手了
整天看著喊貴的,她們也不會幫你付錢,買了也只會酸你買貴

那回歸原本,到底是誰要住,誰付錢?
QQ的女兒
認同你的說法
見過好的你才知道價值在哪,每項優點都有價值的,至於需不需要,就自己判斷,其他就隨緣吧,買房無師父,多看便會有,只看房子價格是買不到好房子的,當然房子有些地方會跌,但通膨吃掉後就變平盤了,而有些地方會漲尤其新的,含通膨物價計入那漲的就比較恐怖了,
至於全面跌都是放屁,
我也不信房價會一直漲,畢竟人口流動會有週期,但新開發區域當機能固定了,經濟圈也就形成了,有經濟就對土地產生固定價值了
而舊區域因為人口流動經濟趨緩但機能已經固定,對土地而言也有一定的價值,但房殼就不值錢了,
人口就像心跳這樣,外脹內縮,外縮內脹,一直反覆,
QQ的女兒
很有意境的一段話耶,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