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四期放榜 彰化二林勝出

我不是什麼聖人~

我沒有那麼偉大~

為什麼~我們彰化不能有科學園區~

為什麼當年規劃的大學城不蓋~~

不要說的那麼偉大~為環境~為子孫~

可以問看看現在有多少人~為了錢而不結婚的~

開發就會污染~不開發就不會了嗎?

嘉義縣長~立委~一聽到中科四期停工~~馬上爭取~~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沒錯~

國光石化~沒說要蓋之前~~沒聽到半個學者說要保護溼地~保護海豚的~

一大堆人學者~連彰化大城在那都搞不清楚~~也出來連署抗議~~

請他們都來捕魚~看看~現在到底還有多少魚可以捕~~

問看看那些漁民~農民~請問你讓你兒女讀到研究所~碩士~是為了讓他去幫你耕作~捕漁嗎?

現在到底有多少家庭(是家庭,不是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

不要不食人間煙火~~~~以上是個人意見~~~~

雪隧之前~也是有學者講~他死也不走~~
當走過後~也不得不承認~有雪隧方便多了~不是嗎~


彰化當然可以有科學園區
當年長庚不是差點到彰化來嗎?

點題,只是讓大家想多一些層面
點題後,現在來看,大家好像都沒有看到中科、竹科的另一面
但是這在台中房地產區卻是老早討論到爛掉的話題(有看到兩面的討論才有意義)
現在很多台中人根本不考慮住在中科特區,連附近的區域都不列入考慮

只要彰化人"想清楚"
"確定"了
"其實""要蓋什麼都可以"
學者們應該也只是要求合法與按照程序吧?


想爭取發展的心是很正常的
但包含我在內,也都不是專業人士或真正懂園區的人
這篇文章充其量不過變成強烈表達求發展的心聲吧

因此大家不如看事情的後續發展
或許事情有所轉圜或其他轉變

t8f wrote:
彰化當然可以有科學園...(恕刪)

蓋醫院也會有污染,所以全台不應再蓋醫院了。是嗎?

龜山、中壢、平鎮工業區,一大堆PCB廠。有多毒你知道嗎?
幾十年了,那裏的人有怎樣嗎?
竹科、中科、南科、內科、桃園人口愈來愈多、愈來愈繁榮。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彰化的子弟都跑去那邊工作了。
花大錢幫人家推升房價。
為什麼?因為彰化有些無知的人在阻礙他們的工作權。

要你舉個竹科、中科、南科、內科、桃園工業區有誰因而得了奇怪的病,舉不出來。
還敢說例子一大堆。
要真有這回事,事情早鬧大了,新聞早就天天播送啦!
彰濱是不是工業區?彰濱有多少閒置土地?

難道只有工業才算公益?

資本家闡述工業的好處挾大量資金光鮮亮麗大量的宣傳,為的是什麼?公眾利益?

不代表在地的反抗聲音是低級的,也不代表在地人沒有權力發聲阻擋,不要用那種語詞貶抑在地的聲音...
嘿!幫我擦大便的那位仁兄,Mobile01感謝您~
presario2833 wrote:
彰濱是不是工業區?彰濱有多少閒置土地?...(恕刪)

呵...建議你先去彰濱設個高科技廠房,過兩年就知道為何那裡不適合設廠了...
如果沒有那個能力去設廠,那就去請教一下有能力有專業知識的人。
閒置工業區之所以會被閒置,不是沒有原因的...
好的環境大家搶,不好的環境...哼哼
t8f wrote:
二十幾年前的重金屬污染,這幾年的工廠就不會有嗎?..(恕刪)


那倒是要請教一下
哪種產業不會有環境汙染?

你在上網的同時需要多少汙染環境的產業幫忙你知道嗎?

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平平安安!
恩恩
我覺得要蓋八輕比較好
工業附加價值會比較高
相關產業可以嘉惠 全台灣的各個行業
不會給外國人賺走
每年都有回饋金可領
哪天來個大爆炸的話
錢更多............

如果蓋八輕
就把戶籍遷過去吧 ..
presario2833 wrote:
難道只有工業才算公益?

一甲地的農作物,養活不了一家人。
一甲地的工廠,可養活上百家人。
一甲地的農作物對政府的稅收=0
一甲地的工廠對政府的稅收=???
當你不屑工業時,全台的稅收有超過一半都是來自於工業。
老農年金從何處來?還不是在工廠上班的人繳的稅。
二林鎮欠錢,里長的薪水有時都拖好幾個月才領的到。
老是反工業,當政府沒錢發老農年金時,看看還會不會反。
nothing_f wrote:
恩恩
我覺得要蓋八輕比較好

萬一哪天中科不蓋了,換蓋八輕,這也是自討苦吃。
鉁珠掉下來,你不接,反而要去接石頭。怪的了誰。

shychef wrote:
一甲地的農作物,養活不了一家人。
一甲地的工廠,可養活上百家人。
一甲地的農作物對政府的稅收=0
一甲地的工廠對政府的稅收=???
當你不屑工業時,全台的稅收有超過一半都是來自於工業。
老農年金從何處來?還不是在工廠上班的人繳的稅。
二林鎮欠錢,里長的薪水有時都拖好幾個月才領的到。
老是反工業,當政府沒錢發老農年金時,看看還會不會反。

你說的正是環保和民生的衝突,恐怕要把開所發造成的「隱藏」性的環境成本算入,在一起和農業比較會較恰當。但事實上,蓋工廠還有比破壞環境更可怕的效應出現。

我也可以說:
一甲地的農作物,可以養活農民二口,政府收到實際的稅,表面上產值1000元,但卻降低從國外進口食材的額外支出,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為:因農耕須付出一年所得,但扣除運輸進口食材對環境的負擔。因此淨環境成本非常小。

一甲地的工廠,可以養活二百人,產值1000元*100,但員工薪資只佔50%,實際稅收只剩一半,大股東分到的所得一毛也沒進國庫。又工廠的毛率極低,可能要花上十年才能補足設廠的成本支出,但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等於設廠成本的三倍。

工廠的擴大效應更可怕 (ex:一千甲地):當工廠的面積變大一千倍,養活的人數只增大十倍,對環境的破懷力增大遠遠超過一千倍不說,可怕的是會縮減其他內需產業的就業人數 (那些低階科技代工業和輕工業一點關聯也沒~)。大股東的所得足以炒作台北房地產,壓榨為了生計來到台北奔波的窮忙族。央行發行的貨幣數量一定(增加不多),這些大股東卻靠著過度寬鬆的借貸環境、和弊病叢生的稅制,利用土地產出的附加價值 (是從自然環境借來的),集中了絕大部分貨幣。這些貨幣都存放在銀行裡,或持續進行房產投資,於是民間持有的貨幣不斷減少,內需持續萎縮,小企業經營不善,使薪資水準降低或人力需求下降。雖然設廠並出口科技產品(配件),會使這些數量一定的貨幣增加不少價值(也就是能夠從其他國家買到,或提供自己國人,使用更多更好的商品),但只要貨幣集中效應出現,人民便無法享受到貨幣增值的好處,生活水準不增反降。一千甲的農田或許只能用來「練身體」,但至少不會影響到內需產業,而且付出的環境成本微乎其微。一旦這些土地拿來蓋工廠,未來必須吐出來維護環境的支出更多,而且貨幣集中現象日益劇增,大部分人的薪水只剩25k,能課到的稅不多,但富人卻一毛也課不到,政府的稅收就因此大幅下降,如此惡性循環,到頭來只會剝奪人民的幸福感。

簡言之,一個好的政策不是只會照顧一小撮人而已,對土地最好的使用方式應是:在提振內需後,要不發展更具規模的輕工業,要不就發展高價值的農業,以台灣的氣候條件,荷蘭算什麼?在提振內需之前,用萎縮內需又破壞環境的方式來利用目前看似低經濟價值的土地,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嗎?(laugh at 目光如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