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那麼偉大~
為什麼~我們彰化不能有科學園區~
為什麼當年規劃的大學城不蓋~~
不要說的那麼偉大~為環境~為子孫~
可以問看看現在有多少人~為了錢而不結婚的~
開發就會污染~不開發就不會了嗎?
嘉義縣長~立委~一聽到中科四期停工~~馬上爭取~~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沒錯~
國光石化~沒說要蓋之前~~沒聽到半個學者說要保護溼地~保護海豚的~
一大堆人學者~連彰化大城在那都搞不清楚~~也出來連署抗議~~
請他們都來捕魚~看看~現在到底還有多少魚可以捕~~
問看看那些漁民~農民~請問你讓你兒女讀到研究所~碩士~是為了讓他去幫你耕作~捕漁嗎?
現在到底有多少家庭(是家庭,不是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
不要不食人間煙火~~~~以上是個人意見~~~~
雪隧之前~也是有學者講~他死也不走~~
當走過後~也不得不承認~有雪隧方便多了~不是嗎~
shychef wrote:
一甲地的農作物,養活不了一家人。
一甲地的工廠,可養活上百家人。
一甲地的農作物對政府的稅收=0
一甲地的工廠對政府的稅收=???
當你不屑工業時,全台的稅收有超過一半都是來自於工業。
老農年金從何處來?還不是在工廠上班的人繳的稅。
二林鎮欠錢,里長的薪水有時都拖好幾個月才領的到。
老是反工業,當政府沒錢發老農年金時,看看還會不會反。
你說的正是環保和民生的衝突,恐怕要把開所發造成的「隱藏」性的環境成本算入,在一起和農業比較會較恰當。但事實上,蓋工廠還有比破壞環境更可怕的效應出現。
我也可以說:
一甲地的農作物,可以養活農民二口,政府收到實際的稅,表面上產值1000元,但卻降低從國外進口食材的額外支出,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為:因農耕須付出一年所得,但扣除運輸進口食材對環境的負擔。因此淨環境成本非常小。
一甲地的工廠,可以養活二百人,產值1000元*100,但員工薪資只佔50%,實際稅收只剩一半,大股東分到的所得一毛也沒進國庫。又工廠的毛率極低,可能要花上十年才能補足設廠的成本支出,但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等於設廠成本的三倍。
工廠的擴大效應更可怕 (ex:一千甲地):當工廠的面積變大一千倍,養活的人數只增大十倍,對環境的破懷力增大遠遠超過一千倍不說,可怕的是會縮減其他內需產業的就業人數 (那些低階科技代工業和輕工業一點關聯也沒~)。大股東的所得足以炒作台北房地產,壓榨為了生計來到台北奔波的窮忙族。央行發行的貨幣數量一定(增加不多),這些大股東卻靠著過度寬鬆的借貸環境、和弊病叢生的稅制,利用土地產出的附加價值 (是從自然環境借來的),集中了絕大部分貨幣。這些貨幣都存放在銀行裡,或持續進行房產投資,於是民間持有的貨幣不斷減少,內需持續萎縮,小企業經營不善,使薪資水準降低或人力需求下降。雖然設廠並出口科技產品(配件),會使這些數量一定的貨幣增加不少價值(也就是能夠從其他國家買到,或提供自己國人,使用更多更好的商品),但只要貨幣集中效應出現,人民便無法享受到貨幣增值的好處,生活水準不增反降。一千甲的農田或許只能用來「練身體」,但至少不會影響到內需產業,而且付出的環境成本微乎其微。一旦這些土地拿來蓋工廠,未來必須吐出來維護環境的支出更多,而且貨幣集中現象日益劇增,大部分人的薪水只剩25k,能課到的稅不多,但富人卻一毛也課不到,政府的稅收就因此大幅下降,如此惡性循環,到頭來只會剝奪人民的幸福感。
簡言之,一個好的政策不是只會照顧一小撮人而已,對土地最好的使用方式應是:在提振內需後,要不發展更具規模的輕工業,要不就發展高價值的農業,以台灣的氣候條件,荷蘭算什麼?在提振內需之前,用萎縮內需又破壞環境的方式來利用目前看似低經濟價值的土地,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嗎?(laugh at 目光如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