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ve_i_skogen wrote:
一甲地的農作物,可以養活農民二口,政府收到實際的稅,表面上產值1000元,但卻降低從國外進口食材的額外支出,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為:因農耕須付出一年所得,但扣除運輸進口食材對環境的負擔。因此淨環境成本非常小。
錯的一踏糊塗。從國外進口食材需要什麼支出。反而比較廉價。一有颱風、水災政府都得補助農民。這是不是也得算進去。農藥問題呢?現在中南部地層下陷又如何解釋?
sove_i_skogen wrote:
一甲地的工廠,可以養活二百人,產值1000元*100,但員工薪資只佔50%,實際稅收只剩一半,大股東分到的所得一毛也沒進國庫。又工廠的毛率極低。
錯的更扯。員工薪水要扣稅,股東紅利要扣稅,產品賣出去也要稅,進貨也要稅。工廠的毛率極低?你又知道了。
又不是在作筆電代工。
sove_i_skogen wrote:
可能要花上十年才能補足設廠的成本支出,但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等於設廠成本的三倍。
一整個糊扯。
現在竹科、內科、南科,你去比一下。有哪一科跟你講的一樣。就中科四期與眾不同。
今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後,以台積電五年年資的工程師來講,再會避稅,20萬以上的稅金跑不掉。
sove_i_skogen wrote:
工廠的擴大效應更可怕 (ex:一千甲地):當工廠的面積變大一千倍,養活的人數只增大十倍,對環境的破懷力增大遠遠超過一千倍不說,可怕的是會縮減其他內需產業的就業人數 (那些低階科技代工業和輕工業一點關聯也沒~)。
真是鬼扯一通。看看竹科、內科,環境好的很。搶著住那邊的人多的是。週遭帶動的地下經濟更是難以計算。
老話一句,無知啊





,大概窮到只剩下錢是你眼中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