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encesylphy wrote:
台灣許多經費都浪費在短期內重複的投資,讓錢的效用降低。
譬如通過高雄火車站下面,連接中山路博愛路的地下道,通車沒幾年就因為要鐵路地下化而填起來,然後在上方蓋高架橋聯絡中山路博愛路。鐵路地下化後,高架橋又要拆掉。如果能長遠地計畫,當初那個蓋地下道的經費就可以省了。
前面那一句我舉雙手贊成,
後面那一大段就值得商榷了,
很多臨時性設施的存在是為了因為實際需要而不得不存在,
如果沒有連接中山路博愛路的地下道,會不會嚴重影響交通?
如果說花這筆錢做的地下道即使只用幾年也划得來,那有何不可?
20多年前台北車站更新時也是先建一個臨時車站,
等新站建好後那個臨時車站也是毫不保留的全拆。
ncvt wrote:
很多臨時性設施的存在是為了因為實際需要而不得不存在,
如果沒有連接中山路博愛路的地下道,會不會嚴重影響交通?
如果說花這筆錢做的地下道即使只用幾年也划得來,那有何不可?
20多年前台北車站更新時也是先建一個臨時車站,
等新站建好後那個臨時車站也是毫不保留的全拆。
穿越高雄市火車站的中山路博愛路地下道(中博地下道),是高雄市院轄時期第三任官派市長許水德,於民國74年3月23日主持工程破土,是蘇南成當市長(1987年)落成的,耗資十三億二千萬新臺幣,不到20年(2003年)就填起來了,並花了二億八千萬元搭了中博臨時高架橋,原本計畫鐵路地下化後要再拆橋,並再花二十二億挖新的中博地下道,不過幸好後來高雄市政府反對鐵路地下化後再建新的中博地下道。
中博地下道不是臨時性的措施,當年沒有計畫鐵路要地下化,所以是以永久使用的標準編預算興建的。民國76年完工,民國92年填掉,只用了16年。
而中博臨時高架橋是民國91年配合鐵路地下化施工興建的,預計在民國104年才會拆除,預計用13年。
中博地下道不到一公里長,但耗資十三億二千萬新臺幣,只用了16年就填起來,不計利息平均一年一億,錢就是用到這裡。
台灣所有重劃區道路(40米以上的林蔭道不算)幾乎都會種路邊行道樹,可是當兩旁的房子一間間蓋起來,樹也一顆顆被砍掉,錢就是被浪費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