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南不興建捷運呢?


opelisc2000 wrote:
台灣除了基隆市,嘉義...(恕刪)


我知道這是民營化也比較好, 但以經濟考量台南客運會倒, 就是因為"長期"虧損,
這已經不只是路線規劃不好的問題了, 而是供需的問題...
不過台南是以觀光產業為主, 有捷運不是壞事, 蓋完我家搞不好會爆漲, 呵呵...
但是台南政府沒錢啦, 中央把錢都給台北了, 這是很現實的, 只能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一起期待台南的改變吧...

leon3760 wrote:
先說大臺北如果沒有捷...(恕刪)

怎亂法?,全台灣一些重要機關都從台北撤收我想交通應該就不會塞了
台南到底需要不要蓋捷運?其實是蠻好的問題

但是個人認為台灣自從發展了以公路為主軸的交通系統,並加上機車取得容易
其實已經間接影響到大眾交通系統的營運量,這時候如果交通尚未達到擁擠程度
其實發展捷運會是個很大的問題,就如同前面所講的運客量的問題產生

再者,價格也是個問題,如果捷運價格高於騎機車或是開汽車的價格
那大致上人民會選擇的項目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要解決問題,最主要可能還是要減少機車輛及加大機車課稅問題
甚至要從嚴執行各種違規停車機車,但是這會是另一個問題開始
當行政開始實行時,必須要有取代的方向,也就是大眾系統的代替
所以無論是輕軌還是捷運都是需要建造時間問題

這時唯有腳踏車或是公車能代替這段時間的空隙,然而這就要先建設好公車系統
才能可以有適當銜接大眾系統,所以個人認為公車發展一定要先行開始
不僅是空檔時,或者作為以後連結其他大眾系統

如果說線量夠就可以達到想要營運量,其實有高風險存在,除非建造出廉價系統
的捷運,但是現實狀況是不可行的

當然個人以前是比較贊成輕軌和腳踏車的搭配的交通方式,但是這種方式能需要
有完善的腳踏車道才可行,還有路要大條點

其實機車政策應該算是非常大敗筆,第一影響大眾系統搭乘人數,第二也影響公車
停靠的困難度,第三公車停靠時也影響機車的安全,第四機車實際上不安全

當然機車是有短暫便利和比汽車污染低的優勢,只是如果機車減少的人口到底是轉
化到汽車還是腳踏車或是大眾系統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其實如果公車系統發展好的話,其實也是蠻ok的,只是仍然有客源問題存在
所以最根本問題還是減少機車輛才可以達成,不過這應該是天方夜譚
opelisc2000 wrote:
地下化捷運更適合台南吧,詐胡線那種中運量高架更破壞市容;至於輕軌,台南路幅不大,而且開車人又不守規矩。(恕刪)


我想您應該是住在東區吧?我還蠻贊同您的意見,但就有關地下化部分:
1.如果是在中西區、安平、安南區朝地下化會有滲水問題,海安路已經來一個了,安平、安南區以前多是台江內海,土質鬆軟;中西區過去又有五條港、竹溪...一堆古河道,一樣土質含水,所以地下化的話,首先就會有一堆協會、團體、專家開始說話。
2.再來地下化,經過的地方絕對是道路或是公有地,你有看過台北/高雄捷運哪條線有穿越/擴增到民宅的下面嗎?如果可以,又有誰願意捷運開在自己家下面,更何況台南傳統超多,要開個排水溝經過你家都不行了。台南市府城開發早,17~18世紀就已經產生道路,很多路廓就已經有了雛形,再者日治時期實施市區道路改正計畫,很多都為了配合當時的老市集、古蹟、古建物所產生的路型而保留下來,因為早期交通不需要大路幅,所以也變成現今市區許多道路狹小的原因。其實現行道路主要還是受到市區改正的影響,台北市等都會區大多道路都有沿用該時計畫的路廓。

雖然我不是地質學家,不過常常聽老一輩在述說台南歷史,自己也對家鄉種種很有興趣,所以能地下化的地區,就只能選擇路幅大且土質硬/岩石地質。

再來說真的,台南人比較起北部人士還蠻慢活的,有人曾說":在台北討生活;在台南過生活。";基本上,"時間"很少成為台南人第一個會考慮的因素,所以可以發現,台南人在時間步調上是有自己的一套的,台南人大部分騎車很少超過30,最多到40;台北人隨便一騎就是50up,忠孝東路我常常看過70up,趕時間,卻又不知為何而趕。

台南人雖然對人熱情大方,但是對生活等事物總會非常斤斤計較,便宜又實在就是台南人的生活哲學,不管是買東西還是賣東西。所以今天要坐捷運,說真的以我的觀點,你拿台北或高雄的區間定票價在台南市是肯定不行的,台南人寧願把坐車錢拿去買吃的。

其實,台南市不需要有多麼現代化或進步的東西為了是要超越某城市,說真的台南人有自己獨樹一格的生活、文化和個性。如果你要問台南人需要甚麼,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猜他們也許會說,把過去的還給我們就好。

說真的,現在還有一堆老前輩還很懷念民族路夜市、海安路沙卡里巴、中正商圈...。

高架化您說得不錯,肯定會破壞市容,

所以,交通建設,只要按著原本台南的紋理打理其實就行了,BRT也好、LRT也行、MRT也不錯,台南人的要求不會太多,因為大多台南人不太喜歡求新求變,你只要不要破壞台南市原有應該要有的就行了。
aic0627 wrote:
再來說真的,台南人比較起北部人士還蠻慢活的,有人曾說":在台北討生活;在台南過生活。";基本上,"時間"很少成為台南人第一個會考慮的因素,所以可以發現,台南人在時間步調上是有自己的一套的,台南人大部分騎車很少超過30,最多到40;台北人隨便一騎就是50up,忠孝東路我常常看過70up,趕時間,卻又不知為何而趕。

台南人雖然對人熱情大方,但是對生活等事物總會非常斤斤計較,便宜又實在就是台南人的生活哲學,不管是買東西還是賣東西。所以今天要坐捷運,說真的以我的觀點,你拿台北或高雄的區間定票價在台南市是肯定不行的,台南人寧願把坐車錢拿去買吃的。

其實,台南市不需要有多麼現代化或進步的東西為了是要超越某城市,說真的台南人有自己獨樹一格的生活、文化和個性。如果你要問台南人需要甚麼,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猜他們也許會說,把過去的還給我們就好。

說真的,現在還有一堆老前輩還很懷念民族路夜市、海安路沙卡里巴、中正商圈...。

高架化您說得不錯,肯定會破壞市容,

所以,交通建設,只要按著原本台南的紋理打理其實就行了,BRT也好、LRT也行、MRT也不錯,台南人的要求不會太多,因為大多台南人不太喜歡求新求變,你只要不要破壞台南市原有應該要有的就行了。


但是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加上年輕人出現,沒多點現代化東西,難道要一直遲滯不前?

閣下說的民情台灣不是大多是如此嗎?也難怪就算是台北也無法和國際競爭。

城市總要進步的,如果要過著慢活,可以去花東地區更慢活啊。

求新求變,是現在各城市求生存法則,我贊成捷運,是因為台南要有一套便利運輸,畢竟台南也有不少外地來台南求學或工作,難道要他們騎機車?還是搭乘慢又少的公車?

而且隨著全球化發展,台南也是該現代化一下,至少市容更新,提供更方便交通,一堆的鐵皮屋和空屋就能襯托古都嗎?一堆機車就能襯托古都嗎?塞車塞的嚴重能襯托出古都嗎?

閣下說台南人騎機車或開車時速來評論更是離譜,台南路小更常塞車,當然騎機車就會慢,在尖峰時間火車站,台南腳步也是很快的。

日前我父親生病連騎機車都沒辦法,要去醫院還要折騰一番,父親也在抱怨,要是在台北或高雄,捷運或公車搭了就可以去醫院,但是在台南可能嗎?離站牌還要五百公尺,還要等車,時間都耗去不少。

我認同台南走向古都,但是古都就不代表要走向沒落,拒絕新的事物,要不然要慢活,要古都,要純樸,貪小便宜,那去花東不是更好嗎?
opelisc2000 wrote:
閣下說台南人騎機車或開車時速來評論更是離譜,台南路小更常塞車,當然騎機車就會慢,在尖峰時間火車站,台南腳步也是很快的。


您好,冒昧請教您應該是移居來台南住的新居民吧?抑或如我前文所言,您住在東區或是新市區(1990年後都市更新地區)。

台南路小、常塞車和騎/開車慢,並無法拿來互相成為因果;路小然後車多就會塞車是不變的定律,台南的路的原因相信您也知道了,常塞車的狀況和台北更是不一樣,我並非反對台南需要有更先進的交通設施,我看過義大利、北歐地區後,也認為台南市也需要有自己的先進交通建設。

但我想表達的是,台南的交通基礎建設並沒有很完善,您也有在文章中表達是路線出了問題,我們就從公車路線上來檢視好了,難道真的不能從路線上去做修正、或是重修規劃嗎?為何如此斷言公車服務差所以興建更大的大眾運輸工具就會服務好、運量間接變大的想法?因為台灣人有迷思,就是公車一定就是慢、效率差;

但我可以和你說,大眾運輸工具本來就是以運量來區分,TAXI<BUS<BRT<LRT<MRT<HSR,要做鐵道運輸,基本上運量一定要夠,在我眼中的台南故鄉,根本連基本的TAXI就沒做好,可能有人還不知道,TAXI屬於副大眾運具,再來BUS,誤點嚴重,路線、場站規畫不佳,過去的我也以為是否台南路小、公車太大隻又沒有專屬路權所以才會沒辦法提高服務水準,後來我在交通單位服務過才知道,有9、12人座...小巴、中巴、大巴都可以成為公車,也能就此縮短班距,台北市內湖區有專屬市民小巴作為與捷運站交通之短程運輸需求,士林捷運站也有小巴到榮總,公車更能以專車的形式表現,靈活性佳。我再舉個例子,南韓首爾市前市長,除了耳聞的清溪川整治工程,還有他把大多數經過或跨越清溪川的一般和快速道路都拆除,並把公車路權收回全數重新規劃短、中、長程運輸需求的公車路線,若有興趣可以搜尋相關文章都有介紹;還有就公車服務水準的改善,除了引進ITS智慧型運輸系統,GPS公車定位及路線公車位置查詢及車站到達時間,還能引進先進國家最新的低底盤、油電混和動力或電動公車,如果今天真的運量大到掛掉,因為台南市部分路幅較小,再來討論市區使用LRT而直接跳過BRT,BRT就直接使用在外環道路。

我從小在台南長大,在台北住了快十年,台南總總台北總總甚至基隆種種,我可以很肯定告訴你完全差很大,並非您所指的差不多;您知道我和高中同學當時剛上台北,就覺得台北人怎麼騎車這麼快,我們騎40還被常按喇叭、超車您相不相信?也許有些地方很像,但也只是極小部分,我也遇過。

我和多數台南市同鄉一樣,台南要有更好的交通運具,誰不想要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但我所考慮的的是,交通規劃和都市計畫是一體的,交通建設帶來便利前,興建時所需要犧牲的,尤其是台南市古蹟這麼多,台南市能升格也是因為古蹟和文化取勝(當時台南縣市都沒超過自治法法定125萬人口),您指的現代化的東西如果是指地下化捷運,那我想反問現代化就是一定要蓋捷運?那首爾拆快速道路、高架橋就是反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應該不只是蓋蓋捷運,甚至是蓋蓋101、巨蛋此類的大樓或建築、引進星巴克這些抄襲選項吧?如您所言,台南要有一套便利的運輸系統,我也贊同,但地下化捷運絕對不會是選項。海安路都市計畫(傳言前市長施治明說是為了捷運計畫)輸掉了中正商圈,我希望不要再來了,我住這邊親眼目睹它的興衰,過去我只能說比饒河還要饒河,現在一事無成遊民居所,就是因為現代化規劃不佳而作祟;我曾經想過如果赤崁樓那邊的民族路夜市依照現在基隆廟口、台北饒河、台北士林、高雄六合夜市這樣的管理模式,那不是更棒?都市計畫、交通建設,做了就不能回頭了。

綜合我前面所說,交通政策先解決大眾運具問題再解決私人運具問題,這是做交通最基本須知,所以我所看到的台南市交通,公車先解決服務水準以及路線的問題,路線問題我想交通處可能有旅運/O-D資料了;提高服務水準的方式有很多,前面已經陳述過了,提高服務水準才能知道台南市市民使用大眾運具的需求量到底多少,再來逐漸形成及提升固定的大眾運具需求,等運量到了,再來討論以後是否有需要興建地下化捷運的必要。公車、捷運其實都只是大眾運具而已,解決交通問題是在手段,而非運具本身,因為捷運本身大多電腦化控制,而且有專用路權,所以較準點;但是並不代表公車不能有捷運的服務水準,問題就出在我們台南市市長、交通處處長還有下面的官員的交通政策與執行力和能力。

還有您忘了蓋捷運要很多錢,基本上中央不給,在這邊講還是蓋不下去,那張捷運路網圖只是看心酸的。中央會否決台南捷運絕對有道理,基本條件(運輸條件)都比台南好的台中都沒能辦法蓋了,台中還被中央打槍,就是驢都沒有養好了,還要找馬來騎,沒有人來騎還不打緊,說不定還養不活。
結果到時候台南市的交通預算全部拿去補貼捷運虧損,交通號誌連換個燈泡就都沒錢,不過當然是不可能啦,因為預算有項目的不能亂挪,所以結果就是能不開就不開,免得浪費電超過項下編列的預算。

這篇也回應到樓主的問題了,台南市還沒有到蓋捷運的本錢,因為公車可以做更好,以及長久以來民眾對於公車以偏概全的觀念導致大家都想蓋捷運跳過公車;公車可為而不為之謂之瀆職,地方政府的問題,反正大家手上都有一票,選擇您願意接受的交通政策,選賢與能,為台南市的發展多盡一份心力。


aic0627 wrote:
您好,冒昧請教您應該是移居來台南住的新居民吧?抑或如我前文所言,您住在東區或是新市區(1990年後都市更新地區)。

台南路小、常塞車和騎/開車慢,並無法拿來互相成為因果;路小然後車多就會塞車是不變的定律,台南的路的原因相信您也知道了,常塞車的狀況和台北更是不一樣,我並非反對台南需要有更先進的交通設施,我看過義大利、北歐地區後,也認為台南市也需要有自己的先進交通建設。

但我想表達的是,台南的交通基礎建設並沒有很完善,您也有在文章中表達是路線出了問題,我們就從公車路線上來檢視好了,難道真的不能從路線上去做修正、或是重修規劃嗎?為何如此斷言公車服務差所以興建更大的大眾運輸工具就會服務好、運量間接變大的想法?因為台灣人有迷思,就是公車一定就是慢、效率差;

但我可以和你說,大眾運輸工具本來就是以運量來區分,TAXI<BUS<BRT<LRT<MRT<HSR,要做鐵道運輸,基本上運量一定要夠,在我眼中的台南故鄉,根本連基本的TAXI就沒做好,可能有人還不知道,TAXI屬於副大眾運具,再來BUS,誤點嚴重,路線、場站規畫不佳,過去的我也以為是否台南路小、公車太大隻又沒有專屬路權所以才會沒辦法提高服務水準,後來我在交通單位服務過才知道,有9、12人座...小巴、中巴、大巴都可以成為公車,也能就此縮短班距,台北市內湖區有專屬市民小巴作為與捷運站交通之短程運輸需求,士林捷運站也有小巴到榮總,公車更能以專車的形式表現,靈活性佳。我再舉個例子,南韓首爾市前市長,除了耳聞的清溪川整治工程,還有他把大多數經過或跨越清溪川的一般和快速道路都拆除,並把公車路權收回全數重新規劃短、中、長程運輸需求的公車路線,若有興趣可以搜尋相關文章都有介紹;還有就公車服務水準的改善,除了引進ITS智慧型運輸系統,GPS公車定位及路線公車位置查詢及車站到達時間,還能引進先進國家最新的低底盤、油電混和動力或電動公車,如果今天真的運量大到掛掉,因為台南市部分路幅較小,再來討論市區使用LRT而直接跳過BRT,BRT就直接使用在外環道路。

我從小在台南長大,在台北住了快十年,台南總總台北總總甚至基隆種種,我可以很肯定告訴你完全差很大,並非您所指的差不多;您知道我和高中同學當時剛上台北,就覺得台北人怎麼騎車這麼快,我們騎40還被常按喇叭、超車您相不相信?也許有些地方很像,但也只是極小部分,我也遇過。

我和多數台南市同鄉一樣,台南要有更好的交通運具,誰不想要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但我所考慮的的是,交通規劃和都市計畫是一體的,交通建設帶來便利前,興建時所需要犧牲的,尤其是台南市古蹟這麼多,台南市能升格也是因為古蹟和文化取勝(當時台南縣市都沒超過自治法法定125萬人口),您指的現代化的東西如果是指地下化捷運,那我想反問現代化就是一定要蓋捷運?那首爾拆快速道路、高架橋就是反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應該不只是蓋蓋捷運,甚至是蓋蓋101、巨蛋此類的大樓或建築、引進星巴克這些抄襲選項吧?如您所言,台南要有一套便利的運輸系統,我也贊同,但地下化捷運絕對不會是選項。海安路都市計畫(傳言前市長施治明說是為了捷運計畫)輸掉了中正商圈,我希望不要再來了,我住這邊親眼目睹它的興衰,過去我只能說比饒河還要饒河,現在一事無成遊民居所,就是因為現代化規劃不佳而作祟;我曾經想過如果赤崁樓那邊的民族路夜市依照現在基隆廟口、台北饒河、台北士林、高雄六合夜市這樣的管理模式,那不是更棒?都市計畫、交通建設,做了就不能回頭了。

綜合我前面所說,交通政策先解決大眾運具問題再解決私人運具問題,這是做交通最基本須知,所以我所看到的台南市交通,公車先解決服務水準以及路線的問題,路線問題我想交通處可能有旅運/O-D資料了;提高服務水準的方式有很多,前面已經陳述過了,提高服務水準才能知道台南市市民使用大眾運具的需求量到底多少,再來逐漸形成及提升固定的大眾運具需求,等運量到了,再來討論以後是否有需要興建地下化捷運的必要。公車、捷運其實都只是大眾運具而已,解決交通問題是在手段,而非運具本身,因為捷運本身大多電腦化控制,而且有專用路權,所以較準點;但是並不代表公車不能有捷運的服務水準,問題就出在我們台南市市長、交通處處長還有下面的官員的交通政策與執行力和能力。

還有您忘了蓋捷運要很多錢,基本上中央不給,在這邊講還是蓋不下去,那張捷運路網圖只是看心酸的。中央會否決台南捷運絕對有道理,基本條件(運輸條件)都比台南好的台中都沒能辦法蓋了,台中還被中央打槍,就是驢都沒有養好了,還要找馬來騎,沒有人來騎還不打緊,說不定還養不活。
結果到時候台南市的交通預算全部拿去補貼捷運虧損,交通號誌連換個燈泡就都沒錢,不過當然是不可能啦,因為預算有項目的不能亂挪,所以結果就是能不開就不開,免得浪費電超過項下編列的預算。

這篇也回應到樓主的問題了,台南市還沒有到蓋捷運的本錢,因為公車可以做更好,以及長久以來民眾對於公車以偏概全的觀念導致大家都想蓋捷運跳過公車;公車可為而不為之謂之瀆職,地方政府的問題,反正大家手上都有一票,選擇您願意接受的交通政策,選賢與能,為台南市的發展多盡一份心力。



1.本人不是外地人,我老家在南台南副都心附近,但是一個有進步都市,是要勇於接受外地文化,否則倫為故步自封。

2.公車路線我支持修正,但是很奇怪是自從高雄客運接手後,公車路線依然跟南客時代一樣,只是改了號碼,很多路線早已不合時宜,例如西門路有很多線公車,那是因為早期台南客運和興南客運在西門路設有轉運站,但是現在興南客運轉運站改在永華路和台南東站(車站),高雄客運的事公車轉運站也大致上以火車站為主,高客台南站也在兵工廠附近,那西門路的路線是否可以砍些,反而永康,東區路線增多一些?

3.計程車我也認為是大眾運輸中,不可或缺一環,以補助市公車和捷運不足,但是計程車用意是救急,要不然機乘車車費為何比高鐵還要貴。

4.台南市公車真如你所說的,不是車太大隻,要不然就是超小巴,太大隻占用路空間,太小隻運量不夠,為何不多買類似大宇獲HINO那種低底盤的中型公車,這種低底盤便宜?可見業者心態,高雄客運有一條路線從前鎮高中經五甲到中崙的紅66接駁公車,明明沒多少人,居然也用大巴。

5.把公車路權收回?根本不可能,目前公營市公車就只有基隆市,嘉義縣,高雄市公車處,其中高雄市公車處已經將部分路線民營化了。

6.或許閣下很久沒回台南,現在台南人騎機車速度也很快,機車問題是各縣市最困擾的,我開車在台南市開六七十時候,都有人比我還快,倒是走路速度就有差,光是台南和高雄火車站同樣晨間尖峰時間,高雄人走路簡直健步如飛(相信台北更快吧),至於台南則比較悠閒,但是越是進步都會區,走路腳步越快,也是一種象徵,和紐約,東京,香港比起來,其實台北還算悠閒的,台北至少在捷運站角落,公園等等都還可以歇息地方,至於東京要休息地方,除非花錢去麥當勞或肯德基,否則似乎找不到可休息地方。

7.台南市都市計畫先天失調,後天失良,早期清代時期規劃的路幅,根本無法跟上現在潮流:例如台南市放射線都市規劃,和現今棋盤式都市計畫就差很多,例如高雄市和台北市特點就都市計劃良好,例如百貨商圈集中在信義計畫區,高雄三多商圈;電腦街在建國二路,成衣街在高雄後火車站,台中則是新舊市區分明,舊市區沒有過度開發,新市區則比照北高都市計劃,反觀台南市都市計劃就做得很差,例如百貨公司東一個西一個南一個,北門路電腦街不像電腦街,至於古蹟繁多的舊城區既然要發展古都,舊城區不該有大樓,民生路卻出現兩棟大樓,反而東區卻沒什麼大樓,這種本末倒置作法,像海安路地下街就是錯誤做法,但是不能和捷運相提並論,台北捷運初期營運量很低,但是十年後今天台北捷運已成為北部人不可或缺交通工具,高雄捷運才剛初期根本看不出運量,但是相信幾年後也成為南部不可或缺交通。

8.台南蓋捷運,除了地下捷運,說真的真看不出哪種方式比較適合台南,中運量詐湖線那種,又會有人說破壞市容;至於輕軌,台南道路狹窄,汽機車實在又是最不遵守規矩。

9.我是偏向台南走向新舊交加,要維持古都特性,但也要接受外來文化是現代思維,尤其是都市計劃和大眾運輸一門,101大樓當然不用蓋在台南,但是有台中水準至少夠吧?一些高樓也可以帶給多變豐富的都市景觀,都市計劃重要性在於,兩好都市計畫,例如中西區安平舊聚落社為古蹟園區,台中舊城區就是如此,當然不能跟台中舊城區一樣任其荒廢;至於商業大樓,大型商圈儘量往東區移,大賣場集中在北區,類似台中例子大家應該可接受吧。至於中正商圈沒落也不是海安路問題而已,還有其他因素,例如都更不易,中國城引發龍蛇雜處,中正路本身市集又過於老舊無法創新之下,在其他商圈(如東寧路)發展起來後,中正商圈相形沒落。

10.恕我講很重的話,台南人自己都不支持爭取捷運,中央為何要支持?這才是問題所在,國外人口比台南少的都市都有一套健全地鐵系統,反觀台南堂堂台灣第四大城,建設卻輸人家很多,莫非台灣跟非洲一樣窮國?為何中央會沒錢,課稅制度不公平,怎麼有稅收?

opelisc2000 wrote:
1.本人不是外地人,...(恕刪)


贊成不要故步自封,也贊成求新求變,但更贊成務實的將基礎建設做好。
台南的機車族步調很快,大都是亂鑽與車爭道的比較多,開車與騎車的守法精神都不怎麼樣。
以敝人自身來說,每天生活,呼吸,工作都在台南。

我覺得台南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城市,最大的問題不是在建設上。
而是在居民的文化素養上,台南雖是府城,也是古都,也有候選人想把台南弄成類似京都在日本的地位一般。
但....在台南真的看不出,我們台南人的文化底蘊為何?沒有文化的涵養為基礎,要如何讓台南成為文化古都呢?

是自己人才說老實話,希望不要太刺激與露骨。
做事還是從基礎的地方做起。
irsjx2vxo3ne3k84dr1dz4,r4pe8bez3/4ne3bq4bew2j92gea jx4hq me-2d8 e3hy4hi2ty k84!
derliang wrote:
做事還是從基礎的地方做起。
搞基礎,恐怕不是幾十年或一百年搞的起來的,除非有一些巨大的變故。台南所以沒有捷運,不是人口不夠多,不是錢不夠,是使用人口不夠,是錢用到其他地方。

大家使用自有的交通工具數十年了,所以生活方式因應自有交通工具的使用而被型塑制約,習慣了四面八方平面化的散居與移動。也因為依賴自有交通工具那麼多年,所以錢都用在開闢新道路或是拓寬舊道路,以及維護這些道路上,譬如所謂的波浪台江大道或路平專案。(這些不停的新闢或拓寬整平道路所花費的錢,其實就是公路運輸的賠錢表現,但是大家只會看到鐵道運輸的賠錢現象〉。

相反地,如果過去幾十年來,已經建構了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尤其是軌道運輸系統,那麼生活方式會比較立體化(大樓公寓)、比較密集、比較帶狀分布(相對地綠地會比較多,環境的破壞會比較少);大家會儘可能選擇靠近車站居住,生活機能也是靠近車站才比較豐富。

今天在一個四面八方平面化散居的都市建一條捷運,初期會利用的人口勢必不多,因為生活機能的獲得用機車就能獲得甚至是用機車才能獲得。

可以看看日本卡通節目《我們這一家》,所有的生活機能都是依賴電車獲得,花媽一家人如果不在家或是在其他建築物裡面,一定是在電車或是走路中。而我們台灣呢?大部分一定是機車或是小轎車。




另一篇也講不同交通規劃的結果
問題不在於支不支持蓋捷運、先進的大眾交通工具、地質、機車、住民生活習慣等問題

問題在於我們政府有沒有錢? 我們繳的稅夠應付這些費用龐大的公共建設?

以建設進步的北歐為例,平均個人所得稅稅率大約在50%~60%左右最高到75%。(臺灣最高40%)

我們也不是美國,隨便印個6000億美金出來,一付又無所謂的樣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