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南不興建捷運呢?


opelisc2000 wrote:
這也沒辦法,畢竟電子商務網站...(恕刪)

啊..原來電子商務也有分直逹、平快、每站都停、加班車...

leon3760 wrote:
騎機車不只是臺南的特色,
它也象徵正港臺灣味。

騎機車不只是臺南的特色 不只是臺灣的特色
更不只是象徵正港臺灣味
東南亞也都騎機車
應該說是東南亞特色才對...

老話一句
喜歡騎機車的可以繼續騎
但也不要反對興建大眾運輸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騎機車
也不是每種情況都適用於騎機車這個選項
像是外地觀光客一定都可以租機車嗎?
ex: 外國遊客 年輕家庭還沒買車的 未滿18的學生族群

badstudent wrote:
老話一句
喜歡騎機車的可以繼續騎
但也不要反對興建大眾運輸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騎機車
也不是每種情況都適用於騎機車這個選項
像是外地觀光客一定都可以租機車嗎?
ex: 外國遊客 年輕家庭還沒買車的 未滿18的學生族群

而且機車和汽車也不是萬靈丹,機車對於市區短途騎乘還算OK,但是對於每天都要跑長途的我,根本不適合騎車;至於開車,別笑了,大都會區人口多車也多,違規停車又抓很嚴,開車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中型都市的路寬又大多不大,也很難停車,而且開車跑中北部實在有點累,還不如搭高鐵和捷運比較好

話說近年來連中國漸漸減少機車,但是台灣呢?落後人家一大截了
別再吵了,台南首重

增加就業機會,召回外地遊子
中國是專制的不能拿來跟台灣比吧
台灣徵收個土地都不知道要耗多少年了
在中國今天要把你房子拆掉可以立刻拆
要你遷村你就得遷村
哪像台灣還要做層層的民意調查一次在一次的協商
耗費都不知道要幾年了
建設方面當然是比台灣快很多

蓋捷運?
長幼有序老大才吃八分飽老二老三還沒吃飽
哪輪得到老么
首都過度發展就是目前的現況,請政府大力發展中南部,北部放給他爛吧

JVL wrote:
中國是專制的不能拿來跟台灣比吧
台灣徵收個土地都不知道要耗多少年了
在中國今天要把你房子拆掉可以立刻拆
要你遷村你就得遷村
哪像台灣還要做層層的民意調查一次在一次的協商
耗費都不知道要幾年了
建設方面當然是比台灣快很多


中國專制就算了,但是日本可不是專制政府,是如何做得到沒機車?
台北以外各地區要求興建軌道運輸系統時,最常出現的反對理由就是無法自償,用口語說就是會賠錢的意思。其他各地區也知道地下化的重運量捷運系統花費太多,所以在去年(99)轉而提出較便宜的興建輕運量捷運系統計畫,不過卻被交通部通通駁回,並提出建議要各縣市先發展公車系統,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

昨天(100-01-02)台鐵沙崙支線通車,『台南市長賴清德在通車典禮致詞時提出包括台鐵新營站至中洲站的捷運化、便利的公車系統,以及高鐵特定區的開發案等,需要中央大力協助』。『馬總統則指出,中央全力推動軌道運輸,也希望地方政府努力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先發展公車系統,才不會發生在捷運蓋好之後,使用者不夠多,造成困難。』

大眾運輸的使用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嗎?究竟要如何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就不用賠錢?

台鐵沙崙支線通車 運量成考驗

沙崙支線通車 台鐵高鐵相連

Terrencesylphy wrote:
台北以外各地區要求興建軌道運輸系統時,最常出現的反對理由就是無法自償,用口語說就是會賠錢的意思。其他各地區也知道地下化的重運量捷運系統花費太多,所以在去年(99)轉而提出較便宜的興建輕運量捷運系統計畫,不過卻被交通部通通駁回,並提出建議要各縣市先發展公車系統,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

昨天(100-01-02)台鐵沙崙支線通車,『台南市長賴清德在通車典禮致詞時提出包括台鐵新營站至中洲站的捷運化、便利的公車系統,以及高鐵特定區的開發案等,需要中央大力協助』。『馬總統則指出,中央全力推動軌道運輸,也希望地方政府努力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先發展公車系統,才不會發生在捷運蓋好之後,使用者不夠多,造成困難。』

究竟要如何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大眾運輸的使用是可以培養出來嗎?

台鐵沙崙支線通車 運量成考驗

沙崙支線通車 台鐵高鐵相連

說蓋捷運浪費錢,最浪費錢的才是沙崙支線。

沙崙支線本身沒有錯,錯在高鐵站當初設站地點就很爛,如果設在新市站和台鐵共構,就不用花錢蓋沙崙支線。

整個地圖攤開來看,高鐵台南站就是在整個[台南市]的南方,往南不到十公里就到[高雄市]阿蓮區,實在很諷刺,使得大半[台南市]地區服務不到,然後要花錢蓋沙崙現,沙崙線的列車用的都是北部的EMU600,使得北部列車運用吃緊。
Terrencesylphy wrote:
台北以外各地區要求興...(恕刪)
大眾運輸的使用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嗎?究竟要如何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培養大眾運輸使用者就不用賠錢?

大眾運輸的使用者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但是要懂得方法並且真的去實行,而且要先花錢賠錢一段期間。

大眾運輸使用者絕不會憑空從石頭蹦出來,不是新生的人口,而是本來的人口,是轉移過來的,從原來使用汽車機車的使用者轉移過來的。汽車機車使用者如何轉移一部分過來呢?這需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共同作用才行。

吸引力就是先建構好便利快捷的大眾運輸系統,不管是公車、輕軌還是重軌,就是要先花錢下去;不可能要民眾放著自己已經有的交通工具不用,站在站牌下,苦等政府慢慢地買公車、舖鐵軌。

政府就是要先買好數量足夠、設備先進的公車,建構好綿密的公車路線,或是舖好鐵軌、買好足夠捷運車廂、搭配好接駁公車,準備好了在那邊等民眾來搭。等過了幾年後,民眾覺得大眾運輸系統很方便,而自己的交通工具舊了,不想花錢換新,這樣才會開始大量轉移到大眾運輸系統。

就好像開店要先裝潢好、員工招募訓練好、貨品準備齊全了,等顧客上門一樣;這當然要先花錢,而且要有先賠錢好幾年的心理準備。

排斥力就是擁有或使用自有交通工具的門檻變高或成本提高,譬如擁有駕照的困難度提高、買車的成本增加、汽油的售價上漲、車輛密度增加交通擁塞、或是車禍理賠的金額上揚。

最近有一個車禍賠償的判例,因為苦主被撞成癱瘓,肇事者被判賠三千萬,這種高額賠償判例一旦普遍,恐怕有不少人會轉而改搭大眾運輸系統。

交通運輸一定要花錢的,只是看錢從拿裡拿出來花而已;什麼大眾運輸系統都不辦,只會拼命蓋馬路,表面看起來最省錢,其實老百姓自己要買車養車,萬一不幸車禍,還要負擔巨額的賠償或承受身體的傷殘甚至死亡,錢是從老百姓身上直接花掉。

大量興建大眾運輸系統,表面上要增稅或是舉債,但是民眾不用花錢在自有的交通工具上,也不用承擔一旦車禍的巨額損失。

一個是個人主義,自己承擔後果,萬一承擔不了一輩子完蛋;一個是團體主義,大家一起承擔後果、分攤風險;但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是要花錢,只是花錢的方式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