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雄很多政策常常忽略台南?

哈哈,開板大不是自稱商業人士,看不起窮人上流社會人,怎麼還有閒時間把已經沉了版又拉起來,想找我們平民老百姓筆戰?還是沒朋友找,只能在網路上發洩不滿呢?我也覺得奇怪又很好笑,比較哪個城市商業強大又有什麼意義?大家日子還不是照過,商業強大城市買東西是有打折,還是保送台大?說實在這些動作也只是在找理由做攻擊,解決你心中因為偏見而造成的不滿罷了,還是妳深怕大家忘了你,所以要一直發言來證明你存在呢?還有其實你也不需要這樣做,也不需要再辯駁什麼呢?你的名氣真是響亮的不得了,只要看到內容就知道是出自你手,真的不需要在費時重複同樣老梗
三都我都住過
我來講講我個人的想法吧

台北市是首都
經過幾次行政區調整才有今天這麼大
以前資源都集中在台北市
所以台北市民是樣樣都有

高雄市的人口數雖然比台北市略少
而且台北市又有台北縣廣大的移民區(尤其是中南部的移民)當腹地
但是高雄市精華區的人口密度其實跟台北市是差不多的
而且高雄市的都市規劃明顯比台北市現代化許多

高雄市以前有過一次經濟起飛
那個時代的高雄市確實經濟很活躍
雖然有不少人當時都說高雄市是工業都市
但是到高雄去打拼賺錢也是不少中南部人當時的想法

其實移民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台中市在最近的二十年也成功地成為中南部移民的新據點
帶動的就是商業活動的活絡
這個經濟活力在台北高雄都紛紛進入都市成長停止期的時候特別顯得吸引人

台北市已經不再成長了
台北縣也已經快要飽和了
桃園新竹納入台北都會圈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
他們的成長其實多少都是被綁在一起的

過去高雄台南的成長多少是受到中南部人移居的動力去帶動的
要比有錢人多不多
我想高雄人台南人有錢人多的是
絕對不會比台中人少

台中多少也比高雄佔了一點地理上的便宜
因為過去重北輕南的結果
台中至少離台北是比較近的(開車一小時四十分,坐客運大概兩小時)
所以台中比高雄硬多了很多的台北都會客

北中往來總是遠比北高往來多了很多倍的乘客需求
當年統聯客運乾脆在台北總站開兩條(中港.中清)即靠站即發車的賺錢路線
國光號也是一樣的做法
台灣經濟再怎麼不景氣,台北─台中始終不會像其他路線那樣看到冷清、沒有人排隊買票等車的畫面

所以移民其實是一個都市成長很重要的力量
當台北市高雄市都到了一個瓶頸的時候
台北縣高雄縣當然就會有衛星城市慢慢地變得更重要
板橋早就取代並且超越了萬華、鳳山說是高雄市裡面的一區其實也可以了

其他省轄市多少也都有這個情況
都會發展很自然地就會出現這個情況
像是竹北之於新竹市、民雄之於嘉義市、永康之於台南市
八德之於桃園與中壢市...

至於台中與高雄,這裡面有一個時代背景
高雄是先發達並且升格的、然後才換台中變成新移民都市
高雄市是從工業都市走向綜合都市的轉型,台中市是本來就是商業消費都市,不需要轉型
高雄縣和台中縣都算是農工並重的縣市,高雄縣重工業比較多,台中縣多是精密工業

其實用這一點來看三都都有類似的背景
也無怪乎台灣只有這三個地方比較有條件能形成大都會
而其他縣市只能有大大小小的生活圈和幾個比較大的城市
大的都會圈是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的

前面有網友說台中只有七期才房價高
其實那是一個錯覺
台中真正有錢的人很多人並不住在七期
但是很多外地人只知道七期八期美術館,最多再加一個新興區域的中科或已經沒落的科博館

如果單看人口密度
其實台北市和高雄市都已經到達頂點了
台中市與其他省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台南市)的精華區人口密度其實也跟台北高雄差不多
所以在台灣每個都市能發展到幾十萬人的規模,老實講都是有一個基本的實力與它自己腹地的支持力量在

這幾年高雄市有新的進步
反而是台北市沒有什麼進步
台中市則是因為治安敗壞和公共投資效益不彰
處於有進步也有該檢討處理的難以評分的地方

台南縣市其實是一個觀念上很保守的地方
工作機會喜歡留給自家人,不管有沒有明講
而不像三都這麼開放,是開放給任何其他縣市的人機會的
如果台南市要走向開放,可能要面對傳統保守觀念的挑戰

至於其他縣市有些也是有些保守
但是其實只有走向開放自由
這個區域才會對新移民有吸引力
否則最後就是一直侷限在一個瓶頸上

台北台中高雄這三個地方住起來都不一樣
台北生活緊湊、上下班的步調明顯,缺乏台中高雄的閒適,住久了如果不往外縣市跑、還真的是生活乏味
台中悠閒,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很適合創業,這裡的人喜歡花錢消費和新鮮感,是台灣人消費金額佔收入比例最高的
高雄介於兩者之中,有台北的繁忙和重交通量,也有台中的悠閒,高雄人直爽又好交朋友,不像台北人冷漠、台中人愛賺錢

有空多往三都跑一跑
就會發現這三個地方能成為大都會圈的核心都市
都是有它們的道理
這三個大都市的地位當然也不是其他城市發展到再多人口就能取代的

opelisc2000 wrote:
但至少桃園和台中已經...(恕刪)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單單看你用電話幾碼
來辦別一個都市就知道你沒在吸收資訊

房價,物價,商業化程度,工商業登記這些都找的資料
來推翻你的言論 這樣還需要龔固自己的發言嗎?請多做點功課吧!

t8f wrote:
三都我都住過我來講講...(恕刪)

所以當初其實升格三都就夠了
這有很多種看法

我覺得如果台灣要走向整合的大行政區的話(感覺所謂三都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趨向)
小小的台灣乾脆只分成北.中.南就好
北裡面就分兩級:都市和城鎮
中和南也是

例如北台灣就是一個直轄區或直轄市
意義等於北都會圈或大台北都會圈或台灣北部都會區
下轄幾個大城市:例如台北市和一些人口比較多的城市
同時鼓勵相鄰的幾個城市整併成一個區,例如雙和區(永和+中和)、重新蘆區(三重+新莊+蘆洲)、板土樹區(板橋+土城+樹林)等
這樣這些區就可以跟台北市一樣大,也就是在同一個都會直轄區裡面都是同等級的,可以一起參與分配資源
至於其他中小型的鄉鎮市則一律繼續存在,但是把縣級取消,由直轄市政府直接管轄即可
這樣可能比較雷同於中國大陸的直轄市
最多兩級制,也就是繼廢省之後也去縣,但是里變大了、市變大了、都會區也變大

按照這個觀念
那北台灣這個直轄區除了台北市和很多大城市整併成的許多大城市之外
也可以定義桃園市合併周邊鄉鎮成為北台灣這個直轄區的航空城或航空行政區
同樣地
用在南台灣上面
台南市就是南台灣直轄區的古城文化區或類似京都概念的特殊行政區
可是可以跟高雄市一樣在這個大直轄區之內一起去分擔資源或共同策劃區域整合
用在中台灣上面
海線也可以有機會轉型成中台灣直轄區的對開特殊行政區或其他可定義的名詞
中科與傳統精密工業這類已經形成科技走廊的產業帶也可以賦予一個新定義的區域區帶

這樣就不用爭來爭去
反正北中南只是一個概念
重點是同區域裡面的數個大城市就乾脆地依照該區域的需要與規劃來一起想一起做
至於沒辦法整合成一個大城市的小城鎮們則是該直轄區域政府的責任

本來是:一個總統一個行政院長下面有二十幾個縣市長
以後就成為:一個總統一個行政院長下面有三個直轄市或直轄區
再下面,才是各個大城市和區內其他的城鎮
中央政府不需要去麻煩二十幾個縣市的分配問題
直接從上面抓好三個區域共同發展就好了

哪一區做得最好
該區的直轄市長應該就是下一屆總統最當然的候選人
總統和行政院長也不用管這麼多事情
專心把中央政策做好就好
至於同一區裡面教育或其他方面分歧的現象也就會減少
對老百姓來講才方便
t8f wrote:
這有很多種看法我覺得...(恕刪)

頗有同感,個人也是覺得這樣就好了.
t8f wrote:
這有很多種看法我覺得...(恕刪)

這是個好辦法
做法上還可調降中南部企業營業稅
鼓勵大企業南遷
weifenglo wrote:
這是個好辦法
做法上還可調降中南部企業營業稅
鼓勵大企業南遷


之前台中市長想要擴建清泉崗機場
因為每年載客量一直成長
首都的大官還是無動於衷
想要讓中央政府注意要中南部很難


事實上政府的五都規劃,其實也大致照著三都方向走。

台北市和新北市其實算是一體的,甚至準直轄桃園也明顯偏向台北都會區;而台南都會區其實明顯偏於高雄都會區,如果將桃園台北縣併入台北都,台南併入高雄都,相信反彈會很少吧。
閣下(開版者)言論真的有點自私感覺!
沒錯,站在都會區來講,台南跑高雄的人次比較多,在高雄工作也不少但是如果真的將台南和高雄屏東擺在一起,那嘉義只是更加邊緣化!

閣下有無想過,台南有分溪北和溪南,
溪南地區永康台南市等和高雄比較密切,
但溪北地區閣下本身也講過和嘉義比較密切,
雲林和嘉義也很密切,因此雲嘉南會放在一起是沒錯的,
如果台南跟高屏放在一起,
一方面高雄都會區有台南這麼大的衛星都市,這個衛星都市未免太大了吧?(台北都會區最大的衛星城市板橋人口也才50多萬)

另一方面,整個南部地區剛好高雄台南屏東坐享其成,
卻將嘉義邊緣化(因為嘉義人也很少將台中作為他們生活圈),
那對嘉義公平嗎?

很多人拿桃園比較,桃園也有分南桃北桃,
和台北比較密切大多是北桃園鄉鎮市如桃園,大園,龜山等等,
但是下去到中壢楊梅平鎮之後,也有自己市中心
,和台北也不是很密切,如果桃園硬要併入台北,
南桃園也將邊緣化.

我知道大家總是喜歡將自己家鄉往台北高雄擠,
但誰想過那些更弱勢的縣市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