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us lu wrote:L大說的這句話真的很...(恕刪) 早期進入的台商都三免二淢半了這些大都是成功的不過我認識一些早期去又跑路的都是不守法都三免二淢半了還找人頭到最後跑路剛好LU大去美國開貿易進口商不錯不管如何美國還是精英集中的國家中國成長最近幾年也是開始慢下來跟美國玩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leon650325 wrote:民國90年在new zealand住時,我覺的身為台灣人是有榮耀感的 民國83年在England住時,我覺的身為台灣人是有榮耀感的那時剛出手機認識的6~7個台灣人一起跑去買手機嚇的老闆拉下鐵門 整個下午專心做台灣人的生意當時念的研究所...台灣跟希臘是最多的外籍生國家上課時教授放的圖表...台灣還是那時世界top10的觀光客輸出國連學校電腦室用的桌電顯示器...還是大同新聞也播過英國女王為當時來自台灣投資的華映 專程剪綵那時瑞士的登山纜車車廂外面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國旗在全世界人家不是在乎你的表面名稱 而是看你的內在經濟實力這是鐵律!現在的台灣 還真像電視廣告說的40歲以後的男人...只剩一張嘴
just truth wrote:民國83年在Engl...(恕刪) 沒錯就像陳浩南說的出來混比的就是實力夠狠 義氣 兄弟多這些看起來就是爽呀民國83年在England住時,我覺的身為台灣人是有榮耀感的那時剛出手機認識的6~7個台灣人一起跑去買手機嚇的老闆拉下鐵門 整個下午專心做台灣人的生意LU大所言台灣有很多先天的優勢, 原本可以變成亞洲的瑞士不過我們選擇成為菲律賓一堆人跑去大陸打工
just truth wrote:聽過一些台商說過現在...(恕刪) 二十年前,父執輩已經前往柬埔寨設成衣廠;也有前往菲律賓設立手袋廠;十年前,認識的朋友已經在斯里蘭卡設立鞋廠及制衣廠;六年前,一些認識的台資企業(木器相關)開始在越南設立生產工廠;二年前,開始有供應商在緬甸設立倉庫物流(產品走陸運從廣西、雲南過去);最近,有供應商的朋友準備在緬甸設立生產工廠;代工的宿命,永遠是在降低成本,要維持毛利率甚至是拉高,一定要往開發產品的方向;
leon650325 wrote:早期進入的台商都三免...(恕刪) 以原物料而言,美國的成本低很多,例如塑膠、木器都相對非常便宜;中國的木頭原料來自非洲,美國、加拿大本身就是產地,運費及關稅比起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塑膠料的部份,美國使用最多的是PE、PP、PVC,這三種,甚至需要特殊的工程塑料,也是用這三種料下去改性,膠粒成本可以差到二至三倍,接著就只有加工方式的差異;鋁材、鐵材都是一樣的狀況;美國的工廠都是用自動化設備,基本上中小型工廠,每個部門都只有一個人負責操作,可以生產少量多樣的產品;歐洲的狀況也是差不多,一些客人把產品拿到波蘭生產,五年前波蘭一位熟手技工操作CNC機台,新水人民幣五千(現在多少我不清楚),后來客人更厲害,把原本用CNC一體成型的溜冰鞋底作,改成用碳纖維膠粒射出,模具 三萬歐元,產品成本降到原本的一半不到,而且歐盟又免關稅;一味的降低成本並不是唯一的路,外銷出口也不是唯一的路,L大說的很棒,創業的思維真的不要有限制,正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