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459501 wrote:
一位大地技師朋友說...(恕刪)
引述
工務局長彭振聲,中央地調所的土壤液化調查是採2萬5000分之一的版本,地質鑽孔數據共約5000多筆,實際採用的僅1000多筆;反觀台北市於91年公布的資料,採用5000分之一版本,還包括民間工程共7189筆的鑽探資料,數據一定會更精細。
(一)
土壤液化潛勢圖的製作是透過蒐集過去國家重要工程建設的地質鑽探資料。
(二)
因為限於既有地質鑽探資料密度的因素,這次公開版本的潛勢圖精度,屬於「初級」的層次,作為國土規劃或防災規劃之應用。
內政部營建署QA說明也有以上兩個重點,附近公共工程越多取樣資料相對會更精確,
紅黃綠交界處位置及形狀受到取樣數及密度等的因素影響很大,
高捷紅橘兩線交會的中心區域鑽孔資料(參考環境影響評估)是最多的,
其次環狀輕軌沿線及其與愛河範圍內,如南美術、農16南側的樣本資料也相當充足,
會屬於綠區不意外,外來也不太可能再變動,
其他區域取樣不足且鄰近處有紅區的確大多會先列為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