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社區幾位當初買小坪數的房子,總價大約在500萬,現在小孩大了到高中,要大一點房子,都來到了2000 萬上下。
還清房貸後,因為要換房,所以賣掉老房換新房,重新背房貸,年紀都已經是4x多歲快到50歲,薪資上調一點點,只能說隨著小孩開銷大,剛好抵銷。
18年前每坪約15萬上下,現在預售屋漲到每坪50萬上下,現在的老屋每坪約30萬上下。差價20幾萬..
以前還是有車階級,現在車子也賣了,沒車開,改搭大眾交通運輸。在重新踏上背房貸的生活,自己快到50歲,整天擔心被公司裁,那天聊到,早知房價當時低,就應該一次買大坪數,不是小坪數,熬一下就過,但那時哪知道,只是自己財力就在那,先求有,再求好。現在有點後悔.. 希望小孩可以考上國立大學,可以減少負擔,要不然可能要讓小孩去背學貸了,自己還要存老年醫療費,退休金,勞退,勞保真的沒有保障。
8:30 上班,不到6:00就要趕早班公車,還要再轉車。
越搬離公司越遠啊 ~ 小孩子讀高中,也是趕搭早班車,真的辛苦。。。
經驗人之談,所以個人也不希望小孩買小坪數,反而建議到海外置產,到海外發展。
小坪數只是合租屋族,單身族,老年退休族,不適合有家庭的自住族。
個人社區的小坪數現在幾乎都成了老年退休單身族,再加上一位移工看護。小孩成家都不願一起住,也住不下。
整棟大樓,不繳管理費的開始出現,不就是這些老年退休族的資金靠小孩,要不然真的繳不出來,先顧肚子,身體要緊。
30 歲買房,50坪 750萬,加上車位 85萬,總價不超過 900萬,房貸20年,50歲前可以還清房貸,財富自由。
家庭年總收入100萬以上,即使有小孩後,15年還是可還清。忍受生活品質下降的年限。
18 年後,當地區域行情在50~ 60萬上下,貸款40年,利率2.x % 起跳。
35歲買房,40坪 2000萬,加上車位 200萬,總價 2200萬,房貸40年,75歲前確定可以還清房,財富自由嗎?
除非家庭年總收入200萬以上,有小孩後,15年確定可還清?忍受生活品質下降的年限?
一般的薪資收入最高峰在於 3x~4x多歲,過了50多歲,產業很現實,基本上90%以上,大都會被裁或是轉跑道,更不要說60歲後,除非是大老闆,總字輩。否則都要面臨轉職,自己創業,當老闆是否收入繼續創高? 或是轉時,薪資開始往下。 也難怪許多人加入了炒房族,讓房價不斷往上。
自己都繳不起,不用期待未來的20年,你的下一代有能力繳的起嗎?所以這代買房需要兩代,未來買房可能需要3代吧!問題是賣得出去嗎? 台灣已經走向香港模式,越住越小,空間越小,已經不適合培養下一代成長的環境。自己住久也會很悶..
台灣的房價為何預售屋至今不願降,
一個原因是無法對已購買者有交代,所以搞出送裝潢,送家電。 都還有賺.. 所以當初買屋沒有送裝潢都是被當作盤子?
一個原因是荷包已經賺飽飽,可以撐過未來的3年。
高房價已經毀了台灣的下一代。6成的年輕人,薪資都在4萬上下。已經超出購買力。
台積電開始招募高中生,綁約2年 這意味什麼?
1. 美國經營成本高,降低人事支出,也好用。
2. 找不到南漂者,假設月薪5萬,扣掉月租2萬,剩下3萬,在扣除生活,交通費等水電,手機費開銷,存不到1萬,到南部做心酸的嗎? 不如留在北部住家裡,起碼還可以存3萬。
超過年薪100萬,也不敢在南部買,除非待到年薪超過200萬,或者是家裡贊助,但台積流動率之高,大部分的人都是用肝在換,除非當上主管,否則落地生根者有幾位? 所知道,一些人都會申請外調。台北到新竹每天搭高鐵或是開車的通勤族也不少。
3. 未來台積電在南部設立幾個廠,人力不足,高中生補足,這些高中生都是在地,不會有南漂者的問題,也可減少招募不足的問題。
所以以台積電為題材的建案,在加上高雄空屋率在有29.4%,可以想像,未來3年的狀況。
Yahoo房市觀察員 / 鄭ASH(資深房產媒體人)
受高房價壓力,這幾年市場一窩蜂轉向推出拉高單價,壓縮坪數,降低總價負擔的小坪數2房,有的22坪做兩房,甚至2+1房,17坪就做1+1房地,將會形成爛2房的濫觴。未來這些爛2房,爛小坪數,在市場氾濫,加上吸引到的買主多為投資客、預算有限且還款能力可能不足的首購上車盤,未來的保值性將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也許預售時後樣品屋會改用玻璃牆、打牆來創造視覺上通透開闊的假象,但未來交屋實際居住感受上,這種在極小坪數內塞進2間臥室的爛2房,平面規劃上就必須犧牲掉很多生活空間,必要的生活空間在尺度上也被暴力壓縮。
犧牲掉的就有,回到家進門落塵區、卸甲區、轉換心境的玄關。再來是廁所很可能只有1間,要排隊使用,24坪規劃好一點的還可以做到1套半。餐桌也往往被消滅掉,變成一家在客廳沙發前的茶几上吃飯。沒辦法規劃工作陽台,變成在前陽台曬衣,導致力面外觀雜亂,或只能利用浴室暖風機在浴廁烘乾衣物。大砍收納空間,導致未來居住後收納不夠用,要買五顏六色的廉價摺疊或組裝的收納箱,收納盒,在各個空間角落堆疊,尤其生了小孩之後,很多家庭甚至放棄治療,東西隨手扔到處堆積成山。
必需的生活空間在尺度也大幅縮窄,顯而易見的是客廳採光不足3米,可能只有2米8,廚房的做飯料理的活動空間侷促,收納容不下微波烤箱咖啡機放置,一台545公升的家用冰箱放進去就變成廚房裡的大象。主次臥室都只能擺放最小尺寸的床,往往還只能靠牆放,下床過道空間不足,衣櫥寬度無法做到整面牆,房間裡的梳妝台跟書桌也被犧牲。
這些被建商以銷售為導向的優先規劃,而造成的畸形平面而衍生出來的爛2房,才住幾年就又擠又塞又窄又亂。偏偏,爛2房在生活空間尺度衍生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買了才知道不夠住,住了兩三年才開始後悔的。
偏偏,很多大基地,怕正規坪數拉高總價賣不動,拖累公司營運,為了求靠低總價順銷加速周轉,規劃也朝這種爛2房設計,造成一層樓塞了十幾二十戶爛2房。當房市下修,最容易「業力引爆」出現拋售潮多殺多的,就是這種社區。
另外,這種一層就十幾二十戶小兩房的社區,也勢必有鄰居素質參差,影響生活品質又打壞房價的問題。常見的包括走廊容易出現堆放雜物、有人管理費不繳的糾紛,生活品質上要面臨投資客戶別三天兩頭換租客,有的租客甚至做起家庭美甲還是按摩的生意,造成社區出入份子龍蛇混雜;就連是自住購屋的,也要擔心有人當初踮起腳尖硬上車購屋,最後繳不出房貸或有周轉需求,降價破盤殺出,打亂社區身價。
雖然「能買得起正3房的話,我也不想買小2房啊!」、「先求有再求好」,真是很多首購族不得不得不選擇…但在市場一窩蜂推爛2房下,確實也造成買主未來想要換屋,要面臨同時間要買新屋又得處置舊屋的貸款買賣時間差,能不能讓資金周轉無縫接軌的隱憂,加上房價又高上去,導致2次購屋算下來所耗損的成本,可能比一次到位買正規2房或3房產品還高。
------------------------------------------------------------------------------------------------------------------------------------
不懂現在很多年輕人沒錢又要買新屋
不懂為什麼要買單面採光+暗房暗廳的房子,
一層樓10~20戶以上,又貴又小又亂
我都勸公司要購屋的年輕同事---
買屋齢20年以上蛋黃區的中古屋
那時的房子通風採光格局都比現在的大樓好太多太多了
大樓管理維護一般來說也都不錯
公設比少,單價總價都低,大多在蛋黃區,生活機能強
何苦一定要被建商割韮菜,被投資客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