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flbr wrote:
如果待遇合理,工作內容可以接受,又何必一定要升遷?
公司上層的位置其實沒有那麼多,但想爬上去的人卻一堆
看過太多爬上去,面子有了、權力有了,但卻少了跟家裡人相處的時間
得到的金錢跟責任與失去的時間不成比例(當然升官後擺爛不做事,美其名磨練下屬的爛人就不提了)
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的生活不是更好嗎?

我覺得還好,畢竟與其在家浪費時間,還不如將心用在工作上比較好

CleanRoom wrote:
天龍國花了150億辦了一個號稱國際花博
現在除了殘花敗柳隨風而逝,還留下些甚麼
比起天龍國有錢沒處開,揮霍無度
高雄市還是建設不足,不要妄自菲薄

其實花博有留下13個場館,
有興趣可以去台北市的北區逛一逛這些場館。
花博場館一覽
德國 不知道 但感覺沒有衰退 而日本早已衰退二十年了

而德國 日本 同樣都是工業技術立國

個人覺得工業才是立國之本

看看 日本最好電子大廠的SONY 風光一時 現在價值有多少

當然日圓大漲是幫兇

opelisc2000大說得 產業升級

個人覺得應該改一下

各種產業升級 才是升格已開發國家王道


很多世界服裝的名牌 也都是傳統產業 還標榜國內製造

服裝製造 這應該是大家認為的傳統產業吧


台灣政府不幫各種產業升級 一味的攻電子業 會死很慘

看看 dram 和最近的面版...

現在也慢慢有人會說 政府都不幫電子業升級...

好在台灣中小企業還蠻厲害的 很會變化 不然早死了


以服務業為主 也是少數國家 還要有特殊的優勢地方

香港背後有十三億人口 地點居中 是亞洲轉運站

新加坡 也是亞洲 特別是東南亞的轉運站

或是有觀光資源 像埃及


台灣地點也很好 高雄也曾想要成為亞洲轉運站

只是 要說政府不開放 或是 大陸打壓 都可以 導致不夠開放而失敗

當然 當年應該有當年的情勢 高雄沒成功 可惜了










看到這篇想到朋友公司有一個才三十歲從台北下來工作的北七月領近十萬還嫌少, 樣樣不懂工作做不出來都要別人擦屁股, 最扯的是,他負責招募新人(什麼都不用懂的儲備主管月薪五萬+奬金), 竟然找了快一年找不到人, 結果他說找不到人是因為薪水太少而且台灣沒人才, 因為現代的年輕人都不想努力。真是一命二運三風水, 不用再怪大環境了,命好的人坐領高薪工作錯誤百出也照樣開心受寵。
感謝你提供正確的資訊給大家,
台灣就這麼小一個島,大家還是多點正向思考
台北的花博建設也是由所有台灣人共享啊
之前沒看到的場館,將來都有機會再看一次了

lulalla wrote:
其實花博有留下13個...(恕刪)
""台北的花博建設也是由所有台灣人共享啊""

你太客氣了
應該說台北的花博建設是由宇宙全人類(包括陰陽兩界)共享才對..

你以為有多少南部人認為花博值得支付高鐵來回車錢+飯店住宿+門票的錢??
台北人卻只要付門票就可以享受到..



paiching wrote:
感謝你提供正確的資訊...(恕刪)

marrisawang wrote:
""台北的花博建設也...(恕刪)
話需要這樣講嗎?難道台北想去享受高雄的美的時候也需要這樣算嗎?這到底是在算還是在酸!!!

gn01771020 wrote:
德國 不知道 但感覺...(恕刪)

外銷產業是亞洲國家的宿命
要改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也不一定會成功
產業升級非常困難
主因關鍵技術掌握在歐美手上

weifenglo wrote:
外銷產業是亞洲國家的...(恕刪)


所以只能從比較新的領域去切入了
照舊有的遊戲規則玩不過歐美國家的

opelisc2000 wrote:
若是如此,那是不是日本,德國都開始衰退?因為日本德國也是漸漸以服務業為主以及國內接單,國外生產狀況;新加坡,香港這種城市國家更不用說了

傳統產業該引退就引退,產業升級才是升格已開發國家王道



德國沒有衰退,人家現在可是歐盟裡面經濟狀況最穩定的經濟體
日本人應該說沒有成長,但也沒有到衰退的地步

德國人的製造業還是很發達的,他們的強項在機械以及台灣人都不要的化工業,這兩個工業算是夠傳統了吧,可是人家做到很精很深入,這個競爭優勢就不是其他後進國家可以取代掉的

日本最近在消費性電子方面有節節敗退的跡象,但是關鍵性零組件的競爭力還是很強,在特用化學品方面,亞洲國家還是沒能逃脫他的掌握

一個行業有沒有前途不在於它行業的類別,而在於它行業的競爭力,沒有人規定傳統產業一定沒有競爭力就一定要引退,但是沒有競爭力的行業就算不引退也承受不了市場變化的衝擊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