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 Kuo wrote:
騎摩托車是高雄人非不...(恕刪)
沒錯, 一下雨我就想開車, 大太陽我就騎機車, 但如果有一個交通工具
我從a地到b地也不用太長的一段路, 不用淋雨不用曬太陽可以吹冷氣,
但我又不想下地下道去坐捷運= =", 希望路上跨個一步就可以上輕軌, 那很方便呀
我在墨爾本時, 就超愛這樣的氣氛, 即使住的地方到city 要坐半小時, 就愛啊~~
(不過叫我在高雄搭公車當然就懶了啦~~而且路線我一個也不知道~)
墨爾本的電車在路上跑一樣要停紅綠燈, 也沒見居民有什麼意見, 因為生活習慣就是這個樣子了~~
坐捷運, 如果我由北到南有時遠一點不想開車不想騎車, 我就搭捷運
坐輕軌, 住家附近有, 我覺得超棒, 隨時想上車搭一小段到另一區去, 很方便, 又不用下地下室
而且捷運和輕軌的路線目前又不太一樣, 我還是覺得各有各的作用呀~~
輕軌電力系統依賴火力發電,公車的碳排來自運送及運作時產生。而且,公車
廢氣來自於燃料各類汽油燃燒不完全和引擎積碳,減少曝露於有害物質的環境
國人年均壽命應該會略為提升。
回應一下A兄,民眾平面路權的問題。
先前工作上曾和高捷鍾副局長提問過用地取得問題,所以資料引用應該不會有
誤。目前輕軌一、二期土地取得是向高雄鐵路局取得,利用原臨港線舊有鐵道
系統改建 (有興趣者可以google一下地圖),路線規劃設計目前也是依照這個
原則去做。 而且,現在廢棄不用,少用的鐵道也未很少使用(少部份增設腳踏
車道), 所以仔細想想,其實並不會有與民爭路的情形發生。這大概也是當初
輕軌會規劃這個部分先施作的考量,美術館二期配合鐵路地下化之後再發包,
畢竟高雄鐵路改建局目前仍在進行地改工程,路面輕軌工程難度低,至於凱旋
大順段真的就要市民配合,這也是規劃設計的難點,偏偏九如大順建國路車流
量又大。
有別於高雄捷運都會公園、青埔站設計,高架化輕軌系統,在這裡 A兄指的應
該是monorail系統,在泰國曼谷,日本沖繩都可以看見。可以維持平面用地,
不過造價較高,柿子挑軟的吃,高市府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選用輕軌捷運取
代原鐵路系統,我覺得這招很高明,這種手法在都市規劃也很常見。且高架系
統若是有風水迷思的長輩看到,三樓窗戶一打開就看到轟隆隆的鐵路,一定會
大罵︰夭壽政府。
3Qgirl wrote:
可是公車廢氣很臭
現...(恕刪)
alumee wrote:
除非是純電動的車種,...(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