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看他在公視跟民視談話節目的發言
跟他在其他節目的發言差很多
基本上他在民視的論點就比較全面,承認這次的水量在“高雄都會區“裡
“再怎麼蓋滯洪池“都會淹,因為水量真的太大跟潮汐的關係
本和里滯洪池就是一個生態滯洪池
依據你的標準它就是沒有遵循最高指導原則-防洪-的產物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最高指導原則太狹隘
內惟埤溼地當初決定保留時確實跟滯洪沒有相關
或許可以增加跟市區排水道的連接
高雄市區的水災很多屬於區域性排水不良,收納地面徑流雨水就是滯洪了
排水機的問題,李鴻源在民視那個新聞觀測站的節目都說不是必要了,溼地跟滯洪池可以靠蒸發,滲透跟重力排水(如果有幹管連接的話,像本和里的滯洪池有k幹管跟愛河連接)。面積不夠大,可以在上中遊擇地多建幾個溼地滯洪池,像八卦寮是愛河跟後勁溪的水源地,民間團體也在推在當地建立溼地滯洪池。致於為什麼要設濕地,為什麼不挖深,我想跟親水性有關吧。
這如你所說的,將生態,城市景觀跟滯洪結合跟單純防洪的工程(比方說進來頗有名的東京地下神殿)一定有相違背之處,容量不夠啦,機能性不足了等等。可是跟東京那種奇想天外的防洪工程比起來,為什麼違背最大功能性的生態滯洪反而是先進國家的潮流?關鍵在永續性。
沒有人討厭城市景觀的美化,台北也絕非沒有城市美學,它資源多到城市美學跟防洪都能兼顧。發生水災很痛苦,但發生水災之後為什麼高雄人就一定得在兩個都是必須要有的城市治理中取其一,讓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