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hsiiungwong wrote:
門外漢: 以前是某地...(恕刪)
的確少數人會有這樣錯誤的認知,
高雄市綠營至今已連續執政16、17年,
做為綠營團隊的主要政績之一,還有這樣的誤會實在說不過去,
關鍵在於內惟埤文化園區不等於美術館特區,
前者又稱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總面積約41公頃,
包含美術館區、人工湖區、雕塑園區、南島文化場域、生態公園、兒童美術館等;
後者又稱44期市地重劃都審特定區,總面積144.07公頃,
包括建築用地面積79.08公頃與公共設施用地64.99公頃

以前的灌溉用蓄水池主要位置就是現在的內惟碑文化園區(並非住宅建地),
東方超出的一點範圍主要也是當學校用地,
美術館區全區地勢平坦(地勢微幅的北高南低),
原內惟埤以盛產菱角著稱,
並為高雄市區內惟一之候鳥棲息地,
要避免淹水除了注意地勢走向外,
主要還是要靠較好的地下排水系統,
此外天然湖(蓄水池)的在排水的功能上還是不如河或人工滯洪池
在1710年原約31公頃(32甲)的蓄水池雖縮小為目前的3公頃,
但主要也是開闢41公頃的內惟碑文化(生態)園區,
並非填平移作住宅建地使用,
此外天然湖(蓄水池)的在排水的功能上還是不如河或人工滯洪池
參考:http://pwbgis.kcg.gov.tw/kaohsiungwetland/web_2.html
「內惟埤文化園區」地處高雄市都會區的西北方,北邊有龜山、半屏山,西側有壽山,並且緊臨愛河流域,形成山水環抱的景觀;園區範圍廣闊,包括甘肅路、美術館路、馬卡道路以及明誠路沿線,讓人稱道的是園區內不但有螢火蟲培育生態區、親水戲水區、
慢跑步道,還有立體停車場、服務中心、迴廊等便民設施,整個園區結合美術館公園的設置,提供市民享有兼具著藝術、文化、休閒、生態的多元生活園區。
內惟埤文化園區內的濕地公園,提供了都會區的藝文休憩空間,藝術創作者可以在自然中擷取靈感,民眾在下班後享有放鬆休閒的去處,老人和小孩有散步、學習、遊玩的地方,老師和研究者有教學、觀察的場所,堪稱台灣第一個結合藝術與生態的濕地。這座內惟埤濕地公園,早已經融入高雄市民的生活之中,但多數人習慣叫它「美術館濕地」。
內惟埤原為壽山東側,接左營蓮池潭調節水量的水塘,源頭為下淡水溪,早期修築工事以沙包堆壘成溝渠,引水至蓮池潭,再從蓮池潭引水至內惟埤儲存。內惟埤自清康熙年間始(1662~1722年)逐次增闢,以便灌溉農田、養殖水產,水利全盛期面積達32甲(約31公頃)。1710年(康熙48年),埤區四周 農地劃為官有的學田,為防匪亂,鳳山知縣曾派駐兵鎮守以保護地方,因以駐兵部而得名為「內圍」,聚落以土石或竹籬為牆垣,埤內盛產蓮藕、菱角及魚蝦,以滋潤灌溉附近廣闊的田野。
直到1990年代,內惟埤地區還是工廠區,周邊道路系統紊亂,而且中央有一塊不規則的水產地。然而,長期在高雄推動藝文活動的畫家洪根深及作家吳錦發認為,這個地區深具 規劃成為藝文活動空間的潛力;於是,市府團隊克服萬難,將內惟埤地區的公有地興建美術館,並以市地重劃方式建構41公頃的美術園區;在命名方面,參酌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與高雄鳥會的建議,以原舊地為名,稱為「內惟埤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