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T2013 wrote:
總價四千萬以上,當然含車位一起算,但影響的只是貸款成數而已,也就是自備款要多拿一些出來。
另外沒有什麼豪宅稅,只是別人的房屋應該是新屋繳最多,隨著每年折舊愈繳愈少,但高雄稅捐處針對交易精華區,如農16、高美館、文山特區等地段率,不定期幾年就會往上調整10至20%,所以在上述地區的所有房屋,税會愈繳愈多,好像這區大家都住豪宅似的!


原來高雄豪宅沒有房屋稅的問題, 太好了

台北有朋友跟我說他買房被定義是豪宅, 房屋稅一年繳了一百多萬, 我以為全台灣豪宅都一樣!

原來我搞錯了!

horneck36 wrote:
R15這案有不少投...(恕刪)

我研究了此建案105戶第一次登記的實價登錄,我認為選擇違約賠15%不交屋的可能是2戶,其他104戶都是買預售且有交屋。
YOO是高雄市房產末升段噴出的始作俑者,所以大家入手價還算合理,未交屋的少,高雄市第一名大槪是華人匯,至少四十幾戶,第二名國泰R13,也有十幾戶,興富發傳2也有幾戶,都是損失慘重,其實本來單一賠最多的是皇苑世紀館三角窗店面,預售總價近四億,要損失近六千萬,後來郭董居然同意讓客戶換購樓上一户住宅,可能是老客戶或有私交吧!
derekyu928 wrote:

我研究了此建案10...(恕刪)
HWT2013 wrote:
YOO是高雄市房產...(恕刪)



國泰R13,兩旁緊鄰教會和醫院,再加上博愛二路車流量,已經註定成爲農16豪宅群的配角了。
R15 Yoo 馥建築還比較有發展潛力,有機會成為附近的指標性大樓。
可是R13價格還是比R15貴很多
derekyu928 wrote:



國泰R13,兩...(恕刪)
R13地價比R15貴自然反映在售價,
但基地小很難大器,
基地小很難有多樣豐富的公設,
基地小要有優質的管理品質得付出更高的代價,
好處就是單純.
Yen Ting sheen wrote:
可是R13價格還是...(恕刪)


寧爲雞首,勿爲牛後。低價區,成本低才有增值獲利空間,自住兼投資;高價區漲幅有限,成本又高,被套機會高,所以R13寧願違約賠15%的買方很多,比例高。
這麽說對R13有點不太公平,土地取得及造價都高過R15甚多,而且推出時間已是末升段噴出的高點(建商毛利相對抓比較多),與R15大部份買家均在推出初期購入,時機為末升波起漲而有所不同,所以R15完工交屋雖已處下跌時期,但大部分買家並不覺得有虧錢,所以願意順利交屋。
而R13完工交屋時正處高雄市這波房市最低點,有些投資置產客,因考量自身財務,選擇放棄長期等待而認賠出場。
其實小弟認為房產是否保值、增值,最終仍與土地有關,從長期供需來看,R13土地増值幅度仍將大過R15,而且隨著時間愈久,差矩將會愈拉愈大。
derekyu928 wrote:



寧爲雞首,不爲...(恕刪)
若把R13跟R15建物位置對調,你覺得跟現在市價會差多少?這應該就是建物價格差異了.
房屋建物會折舊,土地有機會增值,除非R15現址土地將來會比R13貴,不然R15單坪售價會低於R13.
不過住家很靠感覺的,或許有人覺得R15住起來比較爽願出更高價...
個人覺得買房自住把保值或增值視為首要考量是捨本逐末,
一間非常喜歡的房子(含地點)就像好車美食好鞋一樣值得花錢(是耗財不是賺錢),享受生活的美好,
無論漲跌,以後若還有些殘值,就算小孩賺到了吧.
大樓的土地持分坪數就是那麼的小....
就算R13的土地再怎麼保值甚至增值
對於大樓的其中一戶住戶又有什麼價值??
除非整棟大樓住戶都同意一起搬走賣地分錢...??

如果是投資客短期炒房轉手賺錢
到底是R13或R15會賺比較多,無能預測所以不予評論
明顯的是R13的確貴不少,成本要付出比較多, 不然也不會有之前投資客炒新聞要凹退房
但是否說不定真的過幾年轉賣會賣比較高價格也說不定

若是以自住角度去看,的確R15的置入成本的確比較低
但生活環境和機能,就看個人偏好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