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多高才能避免PM2.5? 文章分享:樓層高低與PM2.5之小實驗

選擇樓層位置

相信是許多人傷腦筋的點

景觀/通風/噪音/灰塵/地震/中繼水箱/價格

以上種種因素都是讓人傷腦筋的因素

今天想分享一篇關於PM2.5在1F及22F濃度的差異實驗文章來源
也希望有空汙方面專才的網友,可以分享在這方面的國內外期刊研究

********
結果有點顛覆我們的想像~

對於PM2.5此類的懸浮微粒,因為粒徑小,不易靠自重沉降
因此實驗數據看不出低樓層(1F-10F平均值)與高樓層(12F-22F平均值)的明顯差異

但是對於PM10這種較大的顆粒
高樓層的平均數據較低樓層的平均數據有顯著的減少,Day 1=3%/Day 2=10%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文中也指出,如果以單一樓層比較(1F v.s 22F)
則又無明顯差異

結論:
住在22F對PM2.5並無幫助, so...到底要住多高呀?

作者以每層樓高3.1M計,並將混合層高度分白天及夜間粗略分析
如果在白天冬季最低限度,約1000M,則須住到323F
若是在夜間,空氣相對穩定,約400M,也要129F
看來只好自裝空氣過濾設備了


Mixing height介紹Mixing height 原文解釋
混合層深度代表空氣污染物在混合層中垂直方向可擴散的程度,混合層深度愈大,表示空氣污染物可擴散的範圍愈大,愈容易被大氣所稀釋,因此有助於降低污染源附近空氣污染物的地面濃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