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坦白說,我分析成本不是以買最低價為目的,主要是了解房子價值的組成,和數據背後的意義,建商要賺多少,由他自己決定,知道成本也沒用。

我喜歡以「土地成本」來看區域的發展熱度,幾個建商可能會誤判,一群建商還會誤判的機率就很低了,如當年的「凹子底公園」、「美術館」、「文山特區」,和現在的「中央公園」、「高雄車站」、「文化中心」,未來我也不知在哪。

「建築成本」可看建物等級,可以買貴的,買好的;便宜,建材普通也行,但貴卻普通的就實在令人敬謝不敏了。

我不會特別想去算管銷與利潤,因同建商的建案,固定成本也會因內部管理、行銷策略而有些許變動,不同建商間的固定成本差異就更不言而喻了,但總是有人在說為何我沒算到,所以還是列出一些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算。

建商營業額、利潤、管銷、土地、建物成本、毛利率%、營業利益率%....關係如下

營業額 -變動成本(土地+建物)=毛利
毛利/營業額=毛利率%

營業額-變動成本(土地+建物)-固定成本(管理、銷售、廣告、雜支)= 營業利益
營業利益/營業額=營業利益率%

固定成本(管理、銷售、廣告、雜支)
固定成本/營業額=固定成本率%


以下幾間是在高雄市,近年有推案的上市櫃公司的財報資料,可參考一下。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興富發2542」
2016年 毛利率32.2% 營業利益率22.06%
固定成本率10.14%
2017年 毛利率26.64% 營業利益率14.09%
固定成本率12.55%
2018年 毛利率29.8% 營業利益率21.5%
固定成本率8.3%
2019年1~6月 毛利率29.53% 營業利益率19.4%
固定成本率10.13%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10.28%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國建2501」
2016年 毛利率24.12% 營業利益率18.2%
固定成本率5.92%
2017年 毛利率21.08% 營業利益率10.94%
固定成本率10.14%
2018年 毛利率26.01% 營業利益率15.59%
固定成本率10.42%
2019年1~6月 毛利率25.04% 營業利益率10.33%
固定成本率14.71%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10.3%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隆大5519」
2016年 毛利率22.06% 營業利益率12.23%
固定成本率9.83%
2017年 毛利率16.39% 營業利益率9.04%
固定成本率7.35%
2018年 毛利率25.15% 營業利益率17.88%
固定成本率7.27%
2019年1~6月 毛利率19.95% 營業利益率4.59%
固定成本率10.13%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7.26%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京城2524」
2016年 毛利率44.88% 營業利益率29.15%
固定成本率15.73%
2017年 毛利率37.58% 營業利益率23.63%
固定成本率13.95%
2018年 毛利率35.76% 營業利益率20.1%
固定成本率15.66%
2019年1~6月 毛利率51.24% 營業利益率39.62%
固定成本率11.62%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14.24%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遠雄5522」
2016年 毛利率28.14% 營業利益率19.79%
固定成本率8.35%
2017年 毛利率22.68% 營業利益率13.42%
固定成本率9.26%
2018年 毛利率20.82% 營業利益率13.15%
固定成本率7.67%
2019年1~6月 毛利率24.54% 營業利益率15.96%
固定成本率8.58%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8.47%
高雄推案建商「管銷成本%」「利潤%」資料
「聯上4113」
2016年 毛利率31.98% 營業利益率16.6%
固定成本率10.14%
2017年 毛利率27.76% 營業利益率14.22%
固定成本率12.55%
2018年 毛利率18.09% 營業利益率11.07%
固定成本率8.3%
2019年1~6月 毛利率26.05% 營業利益率17.31%
固定成本率8.74%
3.5年平均固定成本率9.93%
01果然臥虎藏龍,期待看到透天版的建商土地/建造成本分析(含管銷等)。
毛利及營業利益不是如你那樣算的,
正確是如下:
毛利=營業收入-(變動製造成本+固定製造成本)
營業利益=毛利-(變動銷、管、研費用+固定銷、管、研費用)
所以你算的毛利都偏高了,沒有扣掉固定製造費用
你所說的(管理、銷售、廣告、雜支)等成本也要區分成變動及固定成本,雜支還要區分製造成本及營業費用
變動製造成本為:土地、建物(保險、人工、水電、營建材料等)
固定製造成本為:建物(保險、人工、水電、機械折舊等)
不好意思 小的不懂
這篇是想要表達什麼?
目的是什麼? 對大家買房的參考意義是什麼?
謝謝回答^^"
整個看起來
京城還真不是蓋的
今年稅後純益33趴

高雄土地公不是當假的
just truth wrote:
整個看起來京城還真不(恕刪)

「京城 」有本事壓低成本,賣得又好,策略成功,真的厲害,「興富發」也不遑多讓,其他幾間就稍為遜色了。
陳大枝 wrote:
不好意思 小的不懂這(恕刪)


對買房可能沒幫助,各憑本事,但對了解這幾年新成屋市場價格變化,以及建商是否在假哭有幫助。

這幾年新屋單價越來越高,但建商獲利卻沒有跟著高到不可思議,代表成本上漲,薪資未跟上,總價上不去,只好單戶坪越來越小。

一個超高大樓建案從土地購入到成屋銷售入帳,大約3.5年,建商要長久存續,必需不斷蓋新屋,否則難養員工,固定支出。

簡單來說,若年營業利益率20%,其實是收割約3.5年前的案子,投報率大概平均是20%/80%/3.5年*100%=7.14%/年,建商若只靠本業,其實這幾年應該真的過得不好。

若養地,炒地皮,風險與成本應會少很多,前陣子建商在高雄狂買地應是有考慮這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