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在上面得一張卡片中文標簽寫"台灣製造",
可是原來的一片標簽, 英文寫"made in india".
後來走到樓下的ikea, 就老實多了, 某個包枕寫
"make in china/made in bosnia".
當一件紡織品寫上生產地是某個不產綿, 不產毛線,
也不產布的某個國家時, 想想為甚麼吧?
幾個星期前的經機濟學人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中國產的綿, 中國產的毛線, 中國產的布,
甚至中國產的剪裁好的"零件"布, 然後運到
馬來西亞, 在當地把這些"零件"湊在一起,
打上made in malaysia的mark,
喔....甚至連那個"made in malaysia"的mark
也是中國製造的.
消費者買到了品質更好的東西?
no, 消費者以更貴的價格買到了"非中國製造"的
"中國製造"品.
原因? 理論上已經在今年失效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
xiaoyu0308 wrote:暴貓連合 wrote:
不要亂扣別人帽子,什麼民族情緒什麼的
成功的企業通常都是尊重消費者喜好的企業,國營獨佔壟斷除外
這邊為人津津樂道的MacOS不也是人性尊重之下的產物嗎?
大大說得真好,成功的企業通常都是尊重消費者喜好的企業,
反正不要說一些有的沒的,如果今天SONY的PS3上市了,分別有3個產地,
大家摸摸自個兒的良心,要選哪一個?
MIJ
MIT
MIC
一樣的價位一樣的規格,難道就真的會有一樣的品質和良率?
你會真的天真的自我催眠,是的..MIJ=MIT=MIC........
不可能, 生產成本就不一樣了, 怎會價格一樣,
買東西只看品質的話, 我現在應該是開benz......
假如價格一樣, 那一定是MIJ的是MIC的零件, MIJ組裝.
MIC的是MIJ的零件, MIC組裝.
最可能的情況是MIJ的比MIT的貴, 又比MIC的更貴.
所以這又回到原來的問題,
想開benz的又負擔的起的自然會去買benz.
不過路上的車還是toyota多, 不是嗎?
問"mic和mij的ipod你要買那一個?"
不如問"mij的ipod是mic的ipod的x倍貴, 你能容忍多大的x?"
我的回答x=1, x=1.01都不行.
重點是, 有的人的"爽度"建立在mi"x"的mark上,
而我的"爽度"建立在公司名稱和保固內容上.
日本早期也是製造廉價品行銷全世界,再把製造廉價品工廠轉到台灣與東南亞,然後自己轉型
台灣早期是原料出口,製造廉價商品,仿冒王國,但很重視教育,現在則是製造轉移大陸,開始提升轉型
大陸現在似乎在走的台灣以前的路,大量代工生產製造,各式各樣的大量仿冒,也很重視教育
至於世界對台灣的印象,似乎也接近我們現在看大陸的感覺:
這可以由2002年底johnny walker廣告說台灣製造聖誕禮物當天就壞,引起喧然大波,我們要求酒商道歉
或是某部電影主角的雨傘被風吹開了,然後他馬上說抱歉,這是made in taiwan,
這些也都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事,我想同樣的情形以後可能也會發生在大陸身上
至於仿冒王國,台灣有一段時間很擔心美國的301對台制裁,可見台灣的仿冒在那個時候有多厲害,
至於為什麼要仿冒,當然是要降底成本,讓低收入國家的廠商與個人需要用比較低的代價取得收入與成長,
現在台灣的仿冒變少了,也像美國日本開始擔心可能會被仿冒了,
大陸也是在走台灣仿冒的老路,而且似乎更厲害
我無意為大陸產粗製濫造或是仿冒的產品合理化,我也不喜歡買這樣產品,
但以現在世界工廠的趨勢而言,MIC似乎已經難以避免的趨勢,
我也贊成公司品牌與保固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對是否購買產生決定性影響,
我是不帶政治色彩看這樣的情況,畢竟大陸是在往讓他的人民過比較好日子的路走,我是樂觀其成的,
台灣以前不也是這樣走過,才有現在的我們嗎 ?
至於政治糾葛,再說吧 !!!
能不能接受 產地大陸是個人的問題..........
像我
看到標牌上寫 Made in China
就打死不買
便宜五倍我也不買
你可以說我無聊
也可能
認為
那些標牌可以作假
但我告訴你
在確定他是非大陸製之前
我絕對不會買一個 讓自己遲疑的東西
讓自己心中有芥蒂的東西
你也許會想
“搞不好那白癡被騙了“
OK!
真的!
我就是願意為了那幾個字
花多一點錢
我就是願意一套西裝花十幾萬
因為
相信 Jil Sander不會拿三流國家做出來的爛衣服
賣我六位數
我就是願意拿一個月薪水買一件皮衣!
這也就是 名牌能給你的信心
因為它
所以我願意
這就是 PR的力量
也許你會想:
這死小孩可能刷卡
或花家裡錢
答案:
都不是!
我付現
我也只花自己賺的
我爸媽的收入完全不需要我的“幫助“
我的收入已經不錯了
可是他一個月 我至少要賺一年.................................
也許你會想
衣服可以穿就好
幹嘛那麼虛榮?!
因為我覺得值得.......
椅子還不都用來坐?
但我就是愛買 KARTELL, ROLF BENZ......Boffi
房子不會漏水就好?
可是我就硬買了在安和路二段上的
如果你什麼都不在意
你不必聽音樂
不必看書
不必為任何事花心思
甚至,
你也不必活著
也就是因為你在意
所以你在這裡
在 mobile01
一次又一次
挑戰自己意志力
人生就是這樣~
得到一些你想要的
讓自己心裡好過點
人生很短
何不對自己好一點?
當然,
這是我個人的自由
我個人意願 花錢的自由
這種花費
自然是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沒什麼好爭的啦~
Apple..... 求求妳不要一直出新的.... 花錢買機器不是問題 問題是沒錢買房子放新機器ㄚ~
lihb wrote:
不可能, 生產成本就不一樣了, 怎會價格一樣,
買東西只看品質的話, 我現在應該是開benz......
假如價格一樣, 那一定是MIJ的是MIC的零件, MIJ組裝.
MIC的是MIJ的零件, MIC組裝.
最可能的情況是MIJ的比MIT的貴, 又比MIC的更貴.
所以這又回到原來的問題,
想開benz的又負擔的起的自然會去買benz.
不過路上的車還是toyota多, 不是嗎?
問"mic和mij的ipod你要買那一個?"
不如問"mij的ipod是mic的ipod的x倍貴, 你能容忍多大的x?"
我的回答x=1, x=1.01都不行.
重點是, 有的人的"爽度"建立在mi"x"的mark上,
而我的"爽度"建立在公司名稱和保固內容上.
生產成本不見得會完全忠實的反應到售價上
廠商沒那麼善良
前陣子宏X移廠去china不也哭訴成本完全沒有因此便宜
只是"不去會死"(什麼跟什麼)
所以米國LinkSys的AP從MIT變成MIC時
售價並未因生產成本降低而跟著調降
許多3C商品也是一樣的情況
這等於,消費者讓廠商賺更多,但卻沒有因此受益
而個人經驗來說,同型號同款商品MIT與MIC的來說
價格一樣,但是前者的性能品質穩定度耐操度壽命就硬是比後者高出不少
兩者廠牌一樣,保固當然一樣大多數標準的一年
但是,難道東西用一年就準備丟掉再買新的?
那地球會為這樣的環境掠奪資源浪費而哭泣的
是否MIC的市場位階已經可以比同於Toyota,這見仁見智,不予置評
不過用暗示別人對生產國的重視是單純爽度,非理性選擇
恐怕這樣的思維只能流於自說自話而無法產生任何建設性效果
還是請尊重別人自由意志下根據種種因素理性思考下判斷所做出的選擇吧
根據日本當地投資機構的研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廠商把高科技產品生產線移回日本
尤其是越先進的生產線新增產能也都最後放棄中國改回日本
因為他們發現一個現象
MIC雖然成本可以明顯下降,但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也跟著下降,除非產品的價格跟著下降
如此一來,稱產線一到中國所創造出來的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反而將自己陷入惡性循環同時幫忙壯大中國經濟繼而培養出一個更大的競爭對手
日本企業的回流,就是他們發現MIJ這三個字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及銷售量
遠高於MIC所能節省出來的成本
這是我們台灣所可以效法學習的,日常民生的廉價低階商品MIC無可厚非
但是當家的資訊高科技產品,實在是沒必要到中國去然後自己掐死自己脖子
我是比較誇張,連民生必需品看到MIC我就不買了
東南亞製我還會買...MIC絕對敬謝不敏,品質還是有差
想想吧...未來MIC的BENZ賣到台灣,售價一樣你會買嗎?
到時應該可以看到水貨又要跟公司貨大戰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