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用 ipod video 30G !! 感覺很不人性化 !!

影片大概也是蠻難搞定的部份,
Mac上雖然有Handbrake與iSquint可以配合,
但是速度不夠快,而且Handbrake轉出來的檔案不論是MP4還是H.264的格式,
都得用iSquint做一次二轉。

通常我都會配合PC上的兩套軟體:
PQ DVD to iPod converter
ImTOO DVD to iPod converter
兩套各有優缺點,
PQ DVD沒辦法破解Macrovision,ImTOO DVD可以,
PQ DVD轉檔速度非常快,ImTOO則有點慢。

而PQ DVD直接從DVD中轉檔出來的MP4,是唯一可以直接給iPod吃的,
但是要註冊才能轉錄五分鐘以上長度的影片,
有個小缺點是每轉完一次就得關掉,
不然最後一張畫面會烙印在上面,
在你轉下一個影片時就會跟著印上去,
再加上無法選定好所有要轉的章節讓它一次轉完,
轉一片影集DVD還蠻秏功夫的,所幸是速度真的很快。

ImTOO DVD可以選定章節來轉,但有時候章節的分界會出錯,
甚至把兩個章節併錄在一起,
有的DVD轉了之後播放起來並不順暢,
而且也得再用iSquint二轉過才能塞到iPod中。

如果我有信用卡的話,我想我會選擇購買PQ DVD一套就能應付大部份的DVD了,
剩下的可以交給時間與耐心來處理,
當然這些軟體轉一般下載來的影片檔都沒什麼大問題,
只是轉DVD真的要秏費蠻多心力去找出最佳的配置。
樓主如果用的是 Mac,不妨試試 iPodDisk 這套工具,也許可以解決部份的問題。

下面是月經文,很熟 iTunes 的人可以跳過。

如果把 iTunes 只當作另一個 Media Player,那是完全受舊習慣的影響,要試著跳開【尋找檔案-->加入播放清單】這種操作邏輯,才會覺得 iTunes 好用。追本朔及,iTunes 是設計來【聽音樂】的,音樂存在這裡,播放也在這裡,這是同一件,要一起做的事情。有樹狀目錄潔癖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因為音樂放在硬碟裡哪個位置,不是首要考量,當然如果有人喜歡自己整理,不要 iTunes 雞婆亂動,也可以。小弟過去是個凡事喜歡自己動手的人,可是久了真的很累,把聽音樂的興致都磨光了,有時候變態到只會盯著整整齊齊的目錄,卻不知道要聽什麼歌......唉~本末倒置,很可悲啊!

如果你只有十張專輯,那【檔案總管+Media Player】可能比 iTunes 好用。
如果你有五十張專輯,那盯著樹狀目錄卻不知該聽什麼歌的症頭,可能已經開始出現,這時 iTunes 的優勢已經能夠展現。
如果你有五百張以上的專輯,要繼續使用樹狀目錄,就要配合絕佳的記憶力,否則新歌不知道放哪裡,有些只聽一遍的老歌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徒留在硬碟裡佔空間;相對的在 iTunes 配上適當的智慧播放清單,聽音樂的享受才剛開始。
如果你有一千張以上的專輯......真的有人還在用樹狀目錄找歌聽歌嗎?我的興致早在看到樹狀結構的一瞬間,就已經急流湧退了。用 iTunes 的人,則可能開始考慮,再建一個資料庫。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自己動手做的歲月裡,都是先建一個目錄,叫【我的音樂】或 【MP3】之類的。
然後隨著歲月的累積,開始再分男歌手、女歌手、西洋音樂。
再隨著聆類型的增加,開始有 Jazz、Rock、新世紀、原聲帶,甚至一個 Jazz 不夠,還要分成 Smmoth Jazz、Blue、人聲還是樂器。
最後隨著成家立業的到來,還得有一個目錄是【兒童專用】,底下分【兒歌】和【有聲書】。
每當資料膨脹到一個程度,你就要辛辛苦苦幫資料重搬一次家,然後重新適應新的樹狀結構,下次找檔案的時候可能要先迷路一陣子......吼!聽個音樂要這麼累嗎?!

如果有人走過跟我一樣的路,現在還在這條路上,那真的應該好好考慮用 iTunes。當然,開始的適應與整理是很痛苦的,可是享受會在你整理到二三十張專輯的時候開始浮現。剛開始你還會半信半疑盯著 iTunes“雞婆”幫你重整過的樹狀結構,久了之後可能會跟我一樣,完全不去看檔案結構,只要注意第一次匯入時把 ID3 標籤做好,檔案定時備份。

其實 WMP 也有類似的功能,只是很奇怪,沒什麼人在用,更有意思的是,開啟【視覺播放效果】的人還比較多。

我想【操作人性化】應該是指,出自人性本能,第一個會想到去嘗試的方法。只是對小弟這種已經被格式化(多次)的大腦來說,討論人性化容易失之偏頗,因為意見幾乎建立在既有的使用經驗與習慣之上。因此對小弟來說,人不人性化便成了:用最少的步驟,做到想做的事。而這裡就牽扯到,最常用的、最需要用的功能,有沒有放在最明顯的地方,做到最好用、最容易用。

題外話,當瞭解了 iTunes & iPod 的【主僕關係】之後,你還會抱怨 iPod 不會這個不會那個嗎?
iTune 也好, FooBar 也好, Tag & Dir or Filename 只是顯示該曲的參考資料之一,
song rating、shuffle、file sync, 都只是基本的資料庫功能。

原本是填寫目錄名和檔名, 而現在只是一字不差的填入 tag,
但是檔案目錄每個人的分法都不同, Tag 最主要提供標準化的欄位順序, 以及更彈性的分類方式, 專輯名稱就是專輯, 歌手就是歌手等, 有利於資料交換時的管理, 這是線上 Store 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一下子要我把一堆曲目分出哪首是 Jazz 哪首是 Rock, 哪個是 New Age 還真的是有困難...

而 Player 大可選擇性的把目錄結構顯示出來, 就像把 Tag 結構顯示出來一樣,
這些資料早就存在 iTune Database 裡面, 這對 iTune 本身的功能, 完全沒有影響, 反而更有利於使用者整理, 或者乾脆不整理, 使用上並無差異。

樹狀結構、Tag和播放功能其實並無任何關聯, 同樣可以經由檔名或Tag知道曲目, 可以給 Rating, 同樣有 List, 所有的智慧播放都能做。
但是 Tag 是比較完整的資料庫功能, 能作更多的應用管理, 但並不表示蓋了電梯, 就不用蓋傳統的樓梯了~
補充一下, 其實不管是 PC or MAC, iTune or Others,
所有電腦的檔案都應該要有一個 Universal Tag (Like XML), 不是只有 mp3,
因為 Directory & File Strature 應該是 OS 在看的, 不是人在看的...

但是這世界不完美, 電腦還在發展當中...
--


可以把 TAG 依照分類, 改成各式菜餚、湯品、點心、外賣等,
歌名改為餐點名稱, 再給於評分,

菜太多了, 不知道今天煮什麼嗎? 還是太老套, 不知道今天點什麼餐點?
想要一點驚喜嗎..., iTune 的智慧型選取系統, 還可以依照喜好與頻繁度等,
幫您挑一桌好菜.....

可不是開玩笑的...

-----

衣服多的人還可以這麼用, 把各類套裝、珮飾、衣物搭配分類,
把名稱改到 mp3 Tag (還可以有照片),

iTune 可以告訴你今天穿什麼, 太久沒穿到的衣服, 也不會一直壓在箱底...
請各位夥伴們的女王開始使用 iTune 吧....

相信應用還有更多。
如果只是把 iTune 當成智慧型音樂播放器, 那就太小看 iTune 了...
各位動動腦吧...
--
其實整串討論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者單憑自己使用感想,
就來論定「人性化」是有欠公允的。

若說Windows傳統的資料夾整理檔案方式,
以及一般MP3隨身聽拉進去就能聽這種符合一般使用者習慣,
才真的叫人性化的話,
那使用者既然追求人性化的使用方式,
有沒有想過作業系統相較下Mac OS比Windows有許多功能更人性化吧?
那為何還要繼續的用Windows來折磨自己?

不換用Mac的理由是什麼?不習慣,某些需求不合,
這樣的理由是可以接受的,
說成因為Mac OS比Windows要不人性化,所以我才不用它,
這種說法第一眼看了就覺得超瞎。

軟體或硬體的更新有沒有使得它變得愈來愈好用,
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人不人性化,
去看市佔65%的iPod市場,其下使用者是怎麼說的,
再看不用iPod卻會去用iTunes的人又是怎麼說的。

我覺得根本是長久以來Windows的操作方式都沒做什麼太大的變換,
用久了才會覺得「其實這樣用也沒差」,
但明明有更直覺化更人性化的使用手法存在,
只是期待Windows兩年後的下一個版本作業系統,
能真正的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更易操作的系統,
順帶教育一下時下的使用者,
而不是老是接觸點新東西就嚇得半死。
最近在iTunes上買了Heroes這套影集, 才突然發現iTunes很酷的地方..

比方說, 我前一天晚上在家用iTunes看第三集35min50sec的地方, 突然覺得很累想睡了,
我便把iPod接上去同步並充電, 上班途中再把同一片影片打開看, 正是前一晚暫停的地方...

同理, 我又在公車上看到某個段落暫停了, 回家同步一下, 我又可坐在螢幕前書舒服服的接下去
看...

這不是很體貼的功能嗎?
iPod 導致不人性化或某些操作不方便之處在於其防拷機制,
而 Windows 的檔案總管是一個萬用平台, 不是原罪。

我就一直很納悶, 在 iPod 還沒風行的年代,
我的 CarPC 就有寫類似的智慧播放功能, 不過, 商業化的 iTune 更完整一點,

許多台製 mp3 player 廠商不開發管理軟體才是一個癥結,
iTune 大部分功能大學生都能寫的出來, 那只是一個簡單的資料管理系統。

我認為 iPod 之所以較為成功,
是因為在早期的硬碟式播放產品中, 推出較為成熟(功能完整)的產品, 而取得先機,
而不是因為產品設計的獨特性。
--

其實整串討論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者單憑自己使用感想,
就來論定「人性化」是有欠公允的。

若說Windows傳統的資料夾整理檔案方式,
以及一般MP3隨身聽拉進去就能聽這種符合一般使用者習慣,
才真的叫人性化的話,
那使用者既然追求人性化的使用方式,
有沒有想過作業系統相較下Mac OS比Windows有許多功能更人性化吧?
那為何還要繼續的用Windows來折磨自己?

不換用Mac的理由是什麼?不習慣,某些需求不合,
這樣的理由是可以接受的,
說成因為Mac OS比Windows要不人性化,所以我才不用它,
這種說法第一眼看了就覺得超瞎。


人性化與否本來就是使用者個人的使用感想, 按照您的邏輯, 難道"人性化"有一個公開標準可以決定是否人性化? 一個東西人不人性化本來就是因人而異, 您的邏輯把這種可能給否決掉, 才是有失公允吧!?

我不懂的是, 今天樓主是問iTunes為何如此這樣不人性化, 有問到Windows與MacOS的問題嗎? 不要把一個軟體的討論動不動就轉移到作業系統的爭議, 不喜歡iTunes的作業方式, 不代表樓主就是討厭Mac或喜歡Mac, 為何每次這種對Apple產品的反面意見, 都會被持正面意見的人又導入 Windows VS Mac的議題!?!



軟體或硬體的更新有沒有使得它變得愈來愈好用,
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人不人性化,
去看市佔65%的iPod市場,其下使用者是怎麼說的,
再看不用iPod卻會去用iTunes的人又是怎麼說的。


邏輯的謬誤就在這裡產生.

如果iPod市佔高, 使用者大家都用很人性化, 那按照您的回文, Windows市佔高大家都用, 那您是不是要說他也很人性化? 問題在於, 人不人性化因人而異, 不要用自己的感覺評斷別人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服務並不是單憑使用者的感想來決定,
其中還包括設計者的理念,
有些人感受得到有些人感受不到,
它原本設計的不錯,只是你不喜歡,又怎麼一口咬定說它就是不人性化?
也有可能它還有缺失的地方,卻讓你很滿足,因此說它很人性化也是不完全正確的,
評論人不人性化時,
是不是該從軟體或硬體本身的設計理念先予以客觀評論?
而不是光以自己的使用感來評定,
所以我也沒有要否定別人的意思,
單純覺得人性化要這樣隨便下評論實在不盡公平。

或者乾脆別用這種詞彙來表達。

作業系統這帽子可扣大了,
我只是拿來比喻使用者習不習慣是不足以用來評論人性化的,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iTunes界面可能比一個單純的檔案總管視窗複雜而不想用,
歌曲資料夾拉來拉去就可以聽歌,
選擇去追求這樣的「人性化設計」,
可是iTunes原本的設計並不是真的不人性化,你不習慣而已。

折磨自己只是純粹反諷因為iTunes用不習慣,
而選擇較習慣使用的檔案總管,
那跟捨棄許多Mac上好用的功能而不換跑道一樣,
就像我會說Windows XP少了Expose,「實在超不人性化」這種評論時,
是不是看起來特別的奇怪?

最後人不人性化,請看看大家有「深入使用」過後的說法,
對軟體不完全了解時,憑表面印象亂下評論是不負責的行為,
我最近使用iTunes時發現許多影片都可以自己定義這是屬於音樂錄影帶還是電視節目,
可是不能多個檔案同時設定,
而上面卻有「下一個項目」的按鈕,
奇怪的是能一次替許多檔案同時更名、插圖的iTunes,
影片「視訊種類」的編排為何不能一次解決而得一個一個慢慢調整,
這種不體貼的設計是軟體本身的問題,我也的確感受到不便,
那我才能說這一點設計真「不人性化」。

當然也可能是我還沒找到一次調完的選項。

我並不是說iPod使用者多就一定人性化喔,
這真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