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firstcar wrote:
重點.....如果SSD...(恕刪)

有人說SSD越來越便宜你也信喔
沒人說你的回應像是個酸民嗎
誰不知道資料要做備份
誰不知道硬碟掛掉不管多大容量都是一樣
我討論的是正常使用下的SSD壽命問題
如果看不懂可以多看幾遍
SSD壽命受到讀寫次數的影響他的壽命
當然是容量越大壽命越長沒人告訴你嗎

最後感謝其他回應的大大
我看了一下外接式的方案
目前雷電接口的外接盒價格都要3000塊起跳
再加SSD硬碟都將近6000塊了
如果是這樣或許我會選擇直接加到512G
krist
原廠加6000只是從256>512g,但外加花6000元是有外接盒加512g哦,而且還有原本的256g哦。等不夠了或是變便宜了,換成1tb也行啊,不然升到512g如果日後不夠還是要外接吧~~
我是終結者 wrote:
我看了一下外接式的方案
目前雷電接口的外接盒價格都要3000塊起跳
再加SSD硬碟都將近6000塊了
如果是這樣或許我會選擇直接加到512G

其實TB3加NVMe還是會比較划算,因為你最後會有768GB甚至1.28TB可以用,而不是內建的512GB而已。
而且雞蛋不會放在同一個籃子內,內外硬碟可以各有一份一樣的檔案,甚至再放一份到其他硬碟去。
16G搭512G是很好的搭配
不是重度使用者,512G可以撐好一陣子
覺得有需要再擴充,到時應該有更好的產品上市
Thunderbolt 3 外接盒SSD款降價中,可以參考一下
https://www.tekq.com/SSD系列/thunderbolt-3
我是終結者 wrote:
有人說SSD越來越便(恕刪)


有人說SSD越來越便宜你也信喔
沒人說你的回應像是個酸民嗎
=> 自己去拿1GB單價來比,就知道SSD越來越便宜!!!

誰不知道資料要做備份
誰不知道硬碟掛掉不管多大容量都是一樣

不用浪費時間討論正常使用下的SSD壽命問題啦

筆電SSD保固1~5年,就備份!!! 不用去考慮啥壽命!!!

你都在乎那6000元,何必去強調壽命問題啦

別說我"如果看不懂可以多看幾遍"

你不捨得花那6000元,是對的啦,不用裝闊氣要買512GB

我是在NAND Flash產業的,就不跟你口水.....
"Solid State產品壽命受到讀寫次數的影響他的壽命,當然是容量越大壽命越長沒人告訴你"

最後你還是走外接式....這是對的!!!

6000元耶!!! 買下去,就噎到
peggydoggy wrote:
其實TB3加NVMe還是會比較划算,因為你最後會有768GB甚至1.28TB可以用

如果不急
我個人會建議等USB4外接盒出來再買外接SSD
至少會便宜很多,速度也會跟TB3外接盒的同級


你這種「比較划算」並沒有把實際的規格與價格差異算進去,
你講的外接的規格就是比較差,
不能說我這個規格已經不錯了,
就說這樣買比較划算...,而無視真正的成本差異,
若真要這樣講的話,
拿來放一般資料與備份,
現在幾千元就有4TB / 8TB的外接硬碟(壽命還比SSD更長),
對一般人也很夠用了,更划算~這種講法





而且以2021年來說,
256GB的主硬碟容量確實是少了點
(拿來放暫存使用都嫌少)

像我買1TB的M1蘋果電腦,
只是畫個PS,沒多久就吃掉300GB暫存...
2019年前英特爾版的imac只要有客製成ssd的,都是外插一支pcie,其實等過保了,買個轉接卡再換個1tb其實都有管道,但m1版是直接焊在機版上,想換還沒那個工夫及機器可換呢?所以外接其實在目前ssd的價格日漸便宜的情況下,在官網訂製是很不划算的,還是老話一句,沒預算限制客製個2tb都行,如果有外接是划算的選擇,畢竟目前起跳基本都是256g了,裝系統及程式夠用了(雙系統也沒法裝,所以應該夠用),資料或快取放在外接也不難又可少下不少費用呢~
敗家其實不只是促進產業升級,更重要的是滿足自己吧!! 我啊!一輩都不可能有錢吧,因為存不下來!@@ 克里斯留!
lfjadsflk wrote:
如果不急
我個人會建議等USB4外接盒出來再買外接SSD
至少會便宜很多,速度也會跟TB3外接盒的同級


你這種「比較划算」並沒有把實際的規格與價格差異算進去,
你講的外接的規格就是比較差,
不能說我這個規格已經不錯了,
就說這樣買比較划算...,而無視真正的成本差異,
若真要這樣講的話,
拿來放一般資料與備份,
現在幾千元就有4TB / 8TB的外接硬碟(壽命還比SSD更長),
對一般人也很夠用了,更划算~這種講法

我知道你很喜歡抬槓,可能被我指正幾次錯誤後就一直要找機會抬槓,好像不回一下、不找個地方戳一下會不舒坦。

TB3跟TB4都是40Gbps,TB4/USB4 host/hub也能相容TB3產品,一樣跑40Gbps,TB4/USB4就是拿TB3來小改的東西而已,到底哪裡規格比較差?不要把還沒有影子的東西當作規格比較好,OK?現在市場上真正且合格的TB4/USB4產品就只有線材跟hub,其他周邊還不存在。

TB3跟TB4真正有差的地方在於主機端,TB3主機端最低要求16Gbps頻寬,TB4最低要求是32Gbps頻寬,但那是主機板的部分,不是外接裝置的問題。

然後別人在講用六千元可以買到更大容量且效能上沒差很多的TB3 SSD時,你舉個外接傳統硬碟要幹嘛?不用在這裡表現你的無知,謝謝。
krist wrote:
2020年(含之前)英特爾版的imac只要有客製成ssd的,都是外插一支pcie

你需要更正資訊。
2020年27" iMac拆機顯示flash顆粒是焊死在主機板上的,除非客製化4TB以上版本。
Apple’s Last Dance With Intel: iMac 27″ 2020 Teardown (With X-rays)

OWC拆解影片,有一條空焊的插槽,影片4:36處。
peggydoggy
按照蘋果現在的設計方式,M1X/M2的記憶體非常有可能也是焊死在晶片旁邊的。
海灘打工仔
我記得我在某篇文章有講了一個笑話:蘋果:好啊,你們居然自行更換SSD,下一代SSD給我焊死在主板上;蘋果:好啊,你們居然自行更換記憶體,下一代記憶體給我焊死在主板上
我是終結者 wrote:
最近也被iMac M1(恕刪)


建議升級 RAM 為優先
儲存空間的選擇,首先你預計會安裝那些軟體,這些軟體會占多少空間,接著是你習慣資料放置於 iMac 裡面,或是儲存在行動硬碟內,這兩個考量會決定儲存空間用多大

以上讓你參考,謝謝
要我說,往後看兩三年, 32GB 記憶體跟 1TB 的 SSD 是必要的。所以連 16+512 都是不夠的,就更不要講 8+256 這種四五年前的組合。

外接的 SSD 跟機器內的 SSD 在 macOS 處理起來完全是兩回事,等到你機器內容量不夠的時候,外接的再大也沒有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