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smario wrote:印刷也不等於設計生產...(恕刪) 所以你數位媒體甚至網站建置編輯也會用ipad 嗎?你有辦法用ipa或外接鍵盤同時開多視窗雙螢幕工作嗎?有辦法在戶外用ipa 上網買素材同時用1-2軟體編輯處理素材嗎?如果這些只能在室內作業,純粹問你這些設計工作你要用MAC桌機來做還是iPad pro 來做?
real.black wrote:WIN做下去有問題...(恕刪) 印刷兩平台用了都沒差 是在W7 而且還是64位元版本普及之後的事情系統得到了真正的穩定InDesign取代了QuarkXPress之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都是蘋果的天下去看看w7什麼時候發表w7 64位元上市後兩年軟體到位後 才逐漸有人使用 才體會到RAM超過4G的好處1990年到w7 64位元普及 這時間差了多久 自己看看那些win上的出現的問題 在最初蘋果用在印刷的數位處理也發生過但是蘋果已經把問題修正到非常少 win才正要走上相同的路更不要講蘋果上一堆為了印刷事業做出的創新與規範成為win的範本 讓微軟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減少多少成本過去蘋果在印刷事業上的成功也逐漸因為時間與微軟市佔而被小看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圖形介面的系統 個人電腦是微軟比蘋果先推出的....................完全就是出自於不了解另外本人在20年前就是在輸出中心工作 印刷前後端都有接觸從雷射掃描 電腦特效處理 廣靠設計 排版 打樣 到印刷廠對樣印刷 印刷品後製都有接觸從dos PE2排版 到w3.1文淵閣排版 到OS7.0 QuarkXPress排版都做過十幾年來 一路上這樣看過來的win我只能講 就是個跟屁蟲 跟著蘋果一路致敬過來的 而且還抄的很爛 問題還一堆在輸出中心問題看太多了 用win確實可以完成跟蘋果做處來一樣的成品但那是浪費更多時間人力物力所完成的 出錯機率大多了尤其是電腦週刊時期 每週趕稿 週末截稿 週日下午送印 週一出刊只看到win使用的設計師每天焦頭爛額 用蘋果的設計師輕鬆自在週日還留下來在公司加班的多是win系統的設設計師在輸出中心 每天至少20~30件廣告設計要檢查審核送去打樣 win問題看太多了比起美工一週完成一兩個設計案 用了幾台電腦 就以為了解問題本質..................
skiiks wrote:印刷兩平台用了都沒差...(恕刪) 印刷規範那些明明是adobe 跟其他排版軟體商在做,怎麼都變成蘋果的功勞了?要說64位元軟體你怎麼不提adobe ai 64位元版還是window 版先上如果買MAC就能不需要懂印刷製程跟不懂什麼紙質能印的線條最細粗細,哪種材質燙金容易剝落、每種沒有敘述檔的新紙材印起來顏色如何,這些換了電腦平台就不會出錯浪費時間,效率飛天那一堆公司還不買爆。會有MAC 使用者悠閒的幻覺是因為使用MAC 的公司預算充足分工較細。
airsmario wrote:這個大概是五六年前設...(恕刪) 前面不是在講IPAD 的設計或繪畫使用效率嗎?怎麼突然沒結論就轉彎要講成專案管理?有些人畫專業插畫家風格是同時使用多軟體多素材、向量點陣混合使用製作,這IPAD要如何操作?你可以發表一下你的現代專案管理還是實際操作經驗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然後我的經驗是不管win 或Mac 桌機買wacom 或其他繪圖螢幕來操作達到這些工作需求。
real.black wrote:印刷規範那些明明是adobe...(恕刪) 早期Mac在統一性的規劃比較完整,應該說當年比起Windows,Mac是最早推一致性的。而Mac本身系統沙盒以及字型設計,也是當年設計師在平台穩定與美觀性上受到肯定的。設計與Mac的對應上都會使後輩仿效,這是品牌效應。不過我要說,現在其實差異也越來越小了。設計=Mac也不是等號。蘋果方針也轉向數位影音的追求,FCP至今輸出效率還是海放Pr,不過Pr也有自己的開放性優點。平面這一塊其實近幾年也沒有太大的著墨了。至於Adobe推64位元的那個時空,跟系統也沒啥關係,純粹是當年蘋果跟Adobe交惡。
你是在開玩笑嗎Apple數位影音也輸的一塌糊塗FCP都快被淘汰了Apple這塊只能騙騙門外漢airsmario wrote:蘋果方針也轉向數位影音的追求,FCP至今輸出效率還是海放Pr,不過Pr也有自己的開放性優點。平面這一塊其實近幾年也沒有太大的著墨了。...(恕刪)
real.black wrote:繪畫不等於設計好嗎...(恕刪) 那是指你的工作需求不是每個人的工作方式都跟你一樣的有些人覺得ipadpro就很夠用了不管在哪裡隨時有靈感就能拿出來畫圖客戶來看圖稿直接ipad開圖給他看而且我並不是直接否定MAC是指ipadpro這產品出了之後有些人轉而開始在使用ipadpro來工作
real.black wrote:前面不是在講IPAD...(恕刪) 現在早已用Prototype流程傳統素材為主的製作方式,其他軟體就不說了,比較容易取得像是Spark、Rush、Caputre等,搭配雲端互相分享討論,與視訊客戶修訂討論直接寫上,確定才會執行。(這些兩大牌手機都有,都可以做到,不一定要iPad。)設計師在機器前凝望的時代拉貝茲去背只是增加設計成本,做完再去揣摩客戶的想法?方向不正確,再美再多的素材都是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