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M1比intel x86 還快是黑科技嗎?

k120273 wrote:
以前一直有人討論手機arm...(恕刪)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就算是Jim Keller,我也不認為有辦法只用一兩句話給你一個答案
所以你這問題呢,基本上在板上是不會有答案的

東西用對地方就是黃金
蘋果M1的價值在,蘋果同時掌握硬體、軟體(應用程式)以及作業系統
只有同時掌握所有才能夠發會最大性能
Monte920 wrote:
但是以我外行人的了解, CISC相容度廣,執行指令多,速度則相對拉慢. RISC相容度窄,執行指令少,速度相對快,也比較省電

並非如此..
RISC除了指令少以外,最大特點是所有指令的長度都一樣長.
CISC則是有很多長短不一的指令,長久以來只要有特殊需求,就持續添加新指令的習慣造成的歷史共業.

RISC 全指令都等長,就很容易分配歸納出幾個固定步驟,進行 pipeline 處理效率特別高.
CISC 因為指令繁多又長短不一,難以使用 pipeline 來加速.

舉例來說,像在廚房內的工作
RISC 菜色少,但很容易可以分成 洗菜、切菜、烹煮、擺盤 四個大步驟,所有的菜都是固定四個步驟完成,每個步驟都有一組人手處理。第一組洗完菜後交給第二組切菜,第二組切菜的同時,第一組又開始洗下一道菜。所以在大量連續生產時,四組人手都同時在工作,沒有人力浪費,後端就可以連續不斷的出菜.

CISC 主要優勢在於具備各種罕見的菜色,一次就能烹調出來。但是有些菜不需要切、有些不需要煮、有些菜還要等解凍...。粗分可能需要七、八個步驟甚至更多。遇到菜不需要切的時候,切菜那組人就閒置了,就少了一部分生產力。所以在大量連續生產時,中間產生的各種人力閒置,累積加總起來會拖慢不少出菜速度,但是你把人叫來上班,就算他閒置,薪水還是要照時數給的。

RISC 沒有人力浪費,但對於罕見菜色,必須多進行幾次循環烹調.
CISC 使用的人力較多,但由於常常有人閒置,出菜速度不見得會隨著人數多而變快.
重點不是CISC(X86) VS RISC(ARM)
M1的重點是SoC系統封裝
把CPU GPU RAM AI(仿生) 都封進一塊
速度能不快,不省電嗎~~~
光是佈綿資料傳輸就差很多了..

我反而期待X86 出來類似的產品
X86 + 記憶體 + GPU 的SOC
彷彿夜晚的植物 陽光的香味滲進纖維裡 彷彿一生的憂鬱 早已笨拙地埋伏於 人與大地交替的呼吸
AppleDesign wrote:
多少奈米多多少奈米的進展,只會增加個15%~30%的效能改善。真正的關鍵是CPU+GPU+RAM 三者之間有沒有可能不需要通過匯流排間的頻寬,三者之間,CPU與GPU可以直接尋找、提取、複製與重新運算到存取需要的原始資料與結果資料。x86的效能的PC或是Mac效能相較於M1 Mac的效能差上數倍與耗電量高,整體而言,主要差異不是CPU的架構是什麼,而是整體硬體系統的設計是什麼。

蘋果一直有強調,是原先x86 Mac架構,供應商各自開發且四散主板各地的主動晶片,被蘋果利用TSMC的製程技術搞成了一顆SoC了。蘋果的平台架構副總接受訪問時也說,這不是換指令集架構的問題,不是單純CPU之間功耗或是效能的比較,是整體設計,讓兩代Mac產品間產生的差異。

沒有什麼黑科技,只是蘋果有能力可以不用理跩個二五八萬的CPU/GPU/RAM/IO...供應商能提供什麼產品,空等各家供應商的產品路線圖跟性能規格是什麼,來東拼西湊成Mac產品。蘋果從上到下整合適的自己動手做最關鍵的事情。在蘋果的經營策略裡,很重要的一條:“Don’t depend on a third party to be an enabler of your key innovations and capabilities.” 關鍵性的創新與能力,不能靠第三方,一定要自己來。

華碩/ 宏碁這麼久了,從來沒想過自己來。華為不管辦不辦的到,人家就知道晶片跟系統要自己來,才是長久的賺錢之路。

台灣科技業停在PC代工與品牌PC組裝的時代,把品牌PC+Windows+ CPU與晶片組的這種歷史下產生的產業供應鏈(由上游技術廠商,定義下游消費者的產品有什麼功能特色) 當成30年來的日常與正常。台灣電子業根深蒂固的覺得上游技術晶片供應商,才能決定下游組裝設備廠、使用者可以用什麼產品跟功能,最後導致終端品牌設備很難做出差異化,更不可能有大規模被市場接受的創新功能。

事實上,創新功能的需求,一直都應該從下游消費者端出發,越上游的廠家離下游的需求越遠,越不可能觸發大規模的創新甚至典範移轉。蘋果一直都從下游的一般消費者端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思路來設計產品,最後才會往上游零組件提出屬於自己的需求跟看法,因此建立深厚的技術能力,變成逐一換掉上游至高無上的王者供應商。


那這樣人人就不必術有專攻、團結力量大、各擅勝場了
乾脆正式開始學習如何一人全包就好了,那蘋果要不要考慮順便跨足房地產、股市交易所、甚至直接取代台積電讓自己去搶代工訂單,搞不好還能比單賣產品還賺更大。(誤

有這麼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四不像,就是比喻這種情況,看起來什麼都會,什麼都想搶著做,但實際上是樣樣都不精,只能比唬爛畫大餅誆人。那你會覺得這是創新嗎?

搞不好自己平常上班都還是仰賴同事之間的術有專攻、各擅勝場了....
一流人專做開源未來事,二流人專做停滯不前淘汰事,三流人只做問題進行事,四流人只做同溫取暖裝傻事。
tyf000 wrote:
RISC 沒有人力浪費,但對於罕見菜色,必須多進行幾次循環烹調.
CISC 使用的人力較多,但由於常常有人閒置,出菜速度不見得會隨著人數多而變快.



課本上的學理

實務上競爭力執行難度高阿
tyf000 wrote:
RISC 沒有人力浪費,但對於罕見菜色,必須多進行幾次循環烹調.
CISC 使用的人力較多,但由於常常有人閒置,出菜速度不見得會隨著人數多而變快.



課本上的學理

實務上競爭力執行難度高阿
程式都要全部重新編譯過
要是軟體開發商不做,就沒軟體用,或者模擬X86方式執行(效率低下)


不過放心 大型商業軟體一定會有的
像是ADOBE全系列、微軟OFFICE

其他小眾軟體就沒辦法囉
fedora wrote:
一直聽說 M1 很快,但很奇怪都沒看到跑分畫面,Youtbue上的介紹影片也都是用嘴吧說的多,說贏 Intel i9 什麼的,可是常見的測分軟體,一個都沒見著....只能說很謎啊



「但很奇怪都沒看到跑分畫面」

https://youtu.be/S-dOB326mlY

同頻道還有跟之前MBA和MBP比較的影片

其他頻道也開始陸續有出來了
北醫華佗曾經跟南醫扁鶴說過:「怎麼辦,腦殘沒藥醫!」
女生教我的事 wrote:
程式都要全部重新編譯過
要是軟體開發商不做,就沒軟體用,或者模擬X86方式執行(效率低下)


不過放心 大型商業軟體一定會有的
像是ADOBE全系列、微軟OFFICE

其他小眾軟體就沒辦法囉


如果你是指MAC的部分,那倒是沒什麼問題。

因為蘋果本來就是由PowerPC(IBM設計,與ARM同為精簡指令集的CPU)轉換到Intel的X86 CPU,在當年的轉換時就推出過Rosetta這個模擬器,而現在要重新再跳到ARM上面,就再推出了Rosetta2的模擬器,蘋果系統上的軟體開發,都是在蘋果限定的條件下達成的,也因此這模擬器的執行效率聽說還不錯。

而上面說到高通要搞的也是讓ARM CPU運行X86的系統和程式,但因為X86的開發是不受限制,所以轉換的效率、相容性也就無法確保了。

不過剛剛再查了一下,看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被微軟攔胡了,微軟說他們可以研發出讓ARM版的Windows運行X86的程式,要高通別再搞這塊,於是高通就在政策因素下把計劃終止了…。

但搞了許久,至今微軟還是沒有個基礎的成品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