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0273 wrote:
以前一直有人討論手機arm...(恕刪)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就算是Jim Keller,我也不認為有辦法只用一兩句話給你一個答案
所以你這問題呢,基本上在板上是不會有答案的
東西用對地方就是黃金
蘋果M1的價值在,蘋果同時掌握硬體、軟體(應用程式)以及作業系統
只有同時掌握所有才能夠發會最大性能
Monte920 wrote:
但是以我外行人的了解, CISC相容度廣,執行指令多,速度則相對拉慢. RISC相容度窄,執行指令少,速度相對快,也比較省電
AppleDesign wrote:
多少奈米多多少奈米的進展,只會增加個15%~30%的效能改善。真正的關鍵是CPU+GPU+RAM 三者之間有沒有可能不需要通過匯流排間的頻寬,三者之間,CPU與GPU可以直接尋找、提取、複製與重新運算到存取需要的原始資料與結果資料。x86的效能的PC或是Mac效能相較於M1 Mac的效能差上數倍與耗電量高,整體而言,主要差異不是CPU的架構是什麼,而是整體硬體系統的設計是什麼。
蘋果一直有強調,是原先x86 Mac架構,供應商各自開發且四散主板各地的主動晶片,被蘋果利用TSMC的製程技術搞成了一顆SoC了。蘋果的平台架構副總接受訪問時也說,這不是換指令集架構的問題,不是單純CPU之間功耗或是效能的比較,是整體設計,讓兩代Mac產品間產生的差異。
沒有什麼黑科技,只是蘋果有能力可以不用理跩個二五八萬的CPU/GPU/RAM/IO...供應商能提供什麼產品,空等各家供應商的產品路線圖跟性能規格是什麼,來東拼西湊成Mac產品。蘋果從上到下整合適的自己動手做最關鍵的事情。在蘋果的經營策略裡,很重要的一條:“Don’t depend on a third party to be an enabler of your key innovations and capabilities.” 關鍵性的創新與能力,不能靠第三方,一定要自己來。
華碩/ 宏碁這麼久了,從來沒想過自己來。華為不管辦不辦的到,人家就知道晶片跟系統要自己來,才是長久的賺錢之路。
台灣科技業停在PC代工與品牌PC組裝的時代,把品牌PC+Windows+ CPU與晶片組的這種歷史下產生的產業供應鏈(由上游技術廠商,定義下游消費者的產品有什麼功能特色) 當成30年來的日常與正常。台灣電子業根深蒂固的覺得上游技術晶片供應商,才能決定下游組裝設備廠、使用者可以用什麼產品跟功能,最後導致終端品牌設備很難做出差異化,更不可能有大規模被市場接受的創新功能。
事實上,創新功能的需求,一直都應該從下游消費者端出發,越上游的廠家離下游的需求越遠,越不可能觸發大規模的創新甚至典範移轉。蘋果一直都從下游的一般消費者端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思路來設計產品,最後才會往上游零組件提出屬於自己的需求跟看法,因此建立深厚的技術能力,變成逐一換掉上游至高無上的王者供應商。
fedora wrote:
一直聽說 M1 很快,但很奇怪都沒看到跑分畫面,Youtbue上的介紹影片也都是用嘴吧說的多,說贏 Intel i9 什麼的,可是常見的測分軟體,一個都沒見著....只能說很謎啊
女生教我的事 wrote:
程式都要全部重新編譯過
要是軟體開發商不做,就沒軟體用,或者模擬X86方式執行(效率低下)
不過放心 大型商業軟體一定會有的
像是ADOBE全系列、微軟OFFICE
其他小眾軟體就沒辦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