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在設計領域真的這麼必要嗎?

問題從來都不是在於錢!問題是在於iMac 什麼都要外接、擴充維修不易。
案子在急,機子故障那有美國時間等維修?
相容機壞什麼直接拆換容易多了。
我看他們砸最多錢都在儲存裝置、21:9螢幕、顯卡 Vega64一堆....
設計師都用49吋32:9螢幕在工作,我看了是很羨慕,iMac 怎麼不出寬螢幕?他的訴求不是創意工作者專用?
他們也有iMac ,就一台給客戶展示用的。
Sunny Moon wrote:
蘋果的產品老實說體驗都很差(筆電新機就常常當機 還有一定要接hub才夠用 而且接hub會過熱等問題 手機也是各種限制和麻煩 介面又醜還要刷機才能調整)
買了2019 macbook pro 竟然接繪圖板跑photoshop會跑不動 實在是太傻眼
可能要買到pro的頂標(超過6萬那種)才能應付平面設計
建議不要亂浪費錢
完全不懂使用過windows怎麼會還想要再用mac
呵呵 就算設計圈一堆潘啊都覺得蘋果最潮 對我來說還是實用做重要
超後悔花了快5萬買了一台不能作業的垃圾
有人要跟我買嗎
4萬含hub台北面交(需要超潮文書機的 這台才使用2個月 快密我 盒裝都還在


你自己開一篇文就算了,連這裡也來抱怨,我就不得不回你了,

我 2011 年初的 MacBook Pro 13" 到現在都還能順跑 PS

這很明顯是你不會用,不會排錯又不找官方解決的問題

你可以不要再鼓吹且誤導大家好嗎?


「黑蘋果不能拿來作商業使用 」
「黑蘋果不能拿來作商業使用 」 
「黑蘋果不能拿來作商業使用 」 


假若今天一家公司用了黑蘋果拿來作商業用途,結果員工不爽老闆檢舉怎麼辦?

玩盜版不是不行,但是不要那麼囂張到鼓吹作商業行為。


更新:補上一張你自己的打臉圖



公路賽車手 wrote:
問題從來都不是在於錢...(恕刪)
我在另一編已經自己打臉過了,謝謝提醒。
沒用過相容機還真的不知道,只能怪蘋果自己不爭氣,硬件焊死在主板,使用者要的「自行安裝硬盤」「自升級內存」、「自行安裝顯卡」蘋果都不給,要你用天價選配,要不就搞一堆外接設備。

如果那天蘋果開放讓消費者自行安裝硬件,到時應該沒人想用相容機吧,我們可以期待那天的到來。
公路賽車手 wrote:
(恕刪)...這些或許在Mac pro推出後會有所改變...(恕刪)


可是大大,Mac Pro 第一代2006年就推出了耶
公路賽車手 wrote:
(恕刪)...沒用過相容機還真的不知道,只能怪蘋果自己不爭氣,硬件焊死在主板,使用者要的「自行安裝硬盤」「自升級內存」、「自行安裝顯卡」蘋果都不給,要你用天價選配,要不就搞一堆外接設備。
...(恕刪)


硬碟/SSD,用Thunderbolt 3外接SSD速度不夠嗎?更不用說如果願意破壞保固,iMac拆開是能自行更換HDD/SSD的
RAM,可是有個小蓋子打開就能更換還不影響保固的哦
顯卡,iMac的確無法自行更換顯卡,如果選購升級或是iMac Pro都無法滿足你,那也許Mac Pro才有機會入你的眼,加上"可支援最多達六部 4K 顯示器、兩部 5K 顯示器或兩部 Pro Display XDR",只要預算夠想要幾比幾都行
長的像垃圾桶那款?能裝機械硬盤嗎?顯卡好像也不能換。
edwardbee wrote:


可是大大,Mac...(恕刪)
edwardbee wrote:硬碟/SSD,用Thunderbolt 3外接SSD速度不夠嗎?更不用說如果願意破壞保固,iMac拆開是能自行更換HDD/SSD的
RAM,可是有個小蓋子打開就能更換還不影響保固的哦 ...(恕刪)

蘋果就是要灌輸你外接設備的思維,再次獲得驗證。
你買了蘋果的產品就會產生一堆外接設備,去填補蘋果產品本身的缺陷。
拆螢幕換硬碟也是蘋果特有的景像,在這個討論區卻很日常?
推薦Windows 10 NB
Star Kfeirchris wrote:
你自己開一篇文就算了...(恕刪)


從這個規格看起來只有一個結論:你的案子太小
跑跑簡單的小美工或包裝/Event 類的設計還行,需要匯入大量點陣的品牌廣告或大型廣告就會卡成狗,更不用說更吃效能的實時渲染或是 Lr 即時預覽批次處理。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 Adobe 的 CUDA 加速只支援 N 卡,講明白一點就是 Adobe 故意搞蘋果的一個手段,那個速度跟效率可以差到多少我就不講了,有體驗過的自然就懂。
就我長期雙系統使用下來的看法,MacOS 在平面設計的榮耀大概只到 2015 年而已......

當然不是說 Mac 就不好,只是太多老 Mac 使用者還停在過去的榮耀中,而且太多人沒有兩邊實際深度使用或體驗過,都是「聽別人說的」。
你看整串討論下來只有我跟另一個版友提到兩個系統用 Adobe 差異最多的是以拉,其餘還有在相關產業的多半也是說目前是 Win > Mac,但 Mac 在某些部分還是有一點優勢,剩下的不是強者我朋友就是強者我認識再不然就強者我聽說,我只能說行行好~~~現在要2020年了,別一直活在過去好嗎 XD



既然這串又被挖出來,我來講一下我有在用的平面軟體在這兩個系統下的差異跟感受好了,基本上會用比較吃效能的案子來做壓力測試對比,兩台電腦分別為 MSI WT72-6QJ 跟 MBP 2016 15" 初階。
當然我知道 10 萬的 Win 跟 7 萬的 Mac 比不公平,但我手上也沒別的筆電了= =,大家將就參考就好:

PhotoShop:
平時用幾乎感覺不到差異,3-4 年用下來兩系統都沒有當過;開啟「濾鏡」那一條工具列後,有 N 卡 CUDA 加速的 MSI 在即時預覽上比 Mac 快很多,尤其是液化,但相差還沒到不能接受的程度,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專業修圖的話會比較建議用 Win。

Illustrator:
依然是 Mac 優勢最明顯的一個軟體,能同時開的檔案數量遠大於 Win,而且 Win 偶發性的按下 Ctrl+Alt+, 開啟符號欄的時候會閃退,除此之外已拉在 Win 已經沒有像之前那麼容易當了;兩者最大的差別還是在同時開啟的檔案數量,所以如果是 Event 類的設計要同時 Resize 一堆相關輸出物會建議用 Mac。

Indesign:
在同一版型大量匯入點陣圖編輯時 Win > Mac,但 Id 我實在太少用所以沒辦法多做什麼心得分享,請出版社相關專業人士補充。

LightRoon:
Win 完爆 Mac 的平面軟體,Lr 完全就是吃硬規格,Mac 在內存、顯卡皆輸的情況下,不能用 CUDA 外加散熱不良,不管是即時預覽還是轉出的效率會慘輸 Win 好幾條街。

顏色:
因為兩台我都有跑校色所以幾乎沒差,但 Mac 的鏡面螢幕會反光看了很煩;另外這邊我要講一個 Win 的最大缺陷,就是內建預覽不支援 AdobeRGB,不灌其他預覽軟體的話,我在繪圖軟體上看的顏色會跟系統縮圖還有預覽窗格顯示的顏色不一樣,非常要命= =
關於這點,如果你的 Win 電腦螢幕本身是 ARGB 滿甚至更多的話,給客戶 Proposal 的時候一定要用可以相對支援的軟體開啟;蘋果內建的 Space 快速預覽就沒這個問題,它有問題的是 ARGB 沒滿 XD

穩定度:
最後一點,也是一堆果粉喜歡提的......我只能說 Adobe CC 用了 5 年下來,Win 系統下除了以拉偶爾會閃退以外,其餘軟體我不知當機為何物,不要再活在過去 CS4 以前的時代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